原標題:今天,我爲金庸“斷了情”

金庸走了,一開始我是不信的,在好友羣裏發了“金庸???”這一消息,隨後一個好友回覆“好像是真的”。沒有過多的言語,沒有過多的修飾,沒有絕對的肯定,三兩好友間彷彿都懂了各自的意思,便不再提了。過了一會兒,另一好友往羣內轉了一條金庸離去的微信,朋友說,“求不發,兩次都差點哭出來”。這一刻,我明白,身邊人的情感徹底淪陷了;這一刻,微博、朋友圈、各大媒體都在刷屏金庸的離去,這都昭示着金庸早已不是獨立的金庸,而是華人的金庸,武俠的金庸。

多少男孩子小時候夢想成爲楊過、張無忌、令狐沖,多少女孩子小時候夢想成爲黃蓉、任盈盈、李沅芷。在他筆下,有深厚沉穩的,有古靈精怪的,又美麗端莊的,有冰冷刻薄的,世間百態,人性的光輝與醜陋都被他用一支筆詮釋的淋漓盡致。所以金庸的小說永遠都是男女通喫,老少皆宜,多少人因武俠小說結識金庸,又有多少人因金庸而燃起了心中的正義感與武俠夢。

仗劍走天涯,是一種豪氣。這種豪氣似乎貫穿在金庸所有作品中,《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笑傲江湖》等作品都蘊含着行走江湖“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正義感。小時候沉迷於這其中的打鬥場面,覺得酣暢淋漓,好不痛快。後來漸漸大了,才發覺在這些江湖事中,比打鬥更吸引人的是背後的家國情懷與兒女情長。其實誰都可以仗劍走天涯,關鍵你的劍要指向誰?你又能走多久?金庸走了九十四年,終於走完了他的江湖路。也用九十年的時間告訴我們:行走江湖,道阻且躋。

讀金庸的作品,彷彿在讀一部人生百態詞典。他用筆下的人物告訴我們:再強大的人物也會有柔弱的情感軟肋,再弱小的人物也可以迸發出無限的能量。金庸教會了我們學會奮鬥,更教會了我們切莫自大。

金庸是一個極具正義感與家國情懷的人。1941年,他因在壁報上寫諷刺訓導主任投降主義的文章《阿麗絲漫遊記》被開除。1959年,金庸主導在香港創辦《明報》,企圖用報上的文字來喚醒香港人的精神。人們對金庸最熟悉的往往是知道他是一個寫小說的,但卻不知道他除了寫小說還寫社論。但陰差陽錯的是,他隨意而爲之的小說卻影響了數代華人的精神世界。

我們今天致敬金庸什麼?其實就是致敬金庸於亂世中還能夠保持一顆獨善其身的心,就是致敬金庸熟知人生百態後寄予世人的箴言衷語。金庸的性格既沉穩又灑脫,不然也不會說出“大鬧一場,悄然離去”這樣的豪言。如今,他鬧夠了,也離去了,殊不知他早已成爲了一個時代人的精神歸宿。情感的淪陷,亦是對他最高的敬意。

(未來網評論員 丁君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