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中國持續推動減稅降費,稅收收入、財政收入佔GDP比重持續下降,但是土地出讓收入、社保收入持續上升帶動宏觀稅負上升,抵消了部分減稅降費的成果。近年來中國持續推動減稅降費,稅收收入、財政收入佔GDP比重持續下降,但是土地出讓收入、社保收入持續上升帶動宏觀稅負上升,抵消了部分減稅降費的成果。

來源:澤平宏觀

1、怎麼對沖疫情和經濟下行?其實最簡單有效的辦法還是基建,“新基建”,有助於穩增長、穩就業,釋放中國經濟增長潛力,提升長期競爭力。

這幾年,中國經濟分析研究最需要的是客觀專業務實,現在社會上有些思想認識存在“一刀切、層層加碼”,非黑即白是情緒化的民粹的業餘的。

現在一提到基建有些人就會上綱上線,說是刺激鐵公基,這是嚴重誤解。過去40年,沒有適度超前的基建,怎麼會有中國製造的強大競爭力?沒有超前的網絡寬帶建設,怎麼會有互聯網經濟的繁榮發展?而印度經濟發展潛力釋放不出來,很大程度受制於基礎設施短缺,道路、橋樑、衛生系統都問題很大。

從歷史看,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中國增發特別國債加強基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推出大規模基建投資,儘管當時爭議很大、批評很多,但現在看來意義重大,大幅降低了運輸成本,提升了中國製造的全球競爭力,釋放了中國經濟高增長的巨大潛力。

啓動“新”一輪基建,關鍵在“新”,要用改革創新的方式推動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而不是簡單重走老路,導致過剩浪費和“鬼城”現象。未來“新”一輪基建主要應有四“新”:

一是新的地區。2019年中國城鎮化率爲60.6%,而發達國家平均約80%,中國還有很大空間,但城鎮化的人口將更多聚集到城市羣都市圈。我們預測,到2030年中國城鎮化率達71%時,新增2億城鎮人口的80%將集中在19個城市羣,60%將在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等7個城市羣,未來上述地區的軌道交通、城際鐵路、教育、醫療、5G等基礎設施將面臨嚴重短缺。對人口流入地區,要適當放鬆地方債務要求,不搞終身追責制,以推進大規模基建;但對人口流出地區,要區別對待,避免因大規模基建造成明顯浪費。

二是新的主體。要進一步放開基建領域的市場準入,擴大投資主體,尤其是有一定收益的項目要對民間資本一視同仁。

三是新的方式。基建投資方式上要規範並推動PPP,避免明股實債等,引進私人資本提高效率,拓寬融資來源。

四是新的領域。調整投資領域,在補齊鐵路、公路、軌道交通等傳統基建的基礎上大力發展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教育醫療等新型基建,以改革創新穩增長。

有觀點認爲,大搞減稅基建將增加地方債務負擔、財政收支平衡壓力大,我們認爲這種觀點缺少長遠的大局觀,在經濟下行壓力大的時候財政還要保收支平衡將使企業居民雪上加霜,財政應該搞跨期平衡,從平衡財政轉向功能財政。只要中國經濟繁榮發展,人民安居樂業,何愁未來財政問題。如果百業蕭條,財政何談平衡。

我記得10年20年前,就有很多觀點都說北京人口太多了。2000年北京常住人口1382萬人,2008年1695萬人,根據統計部門公報2019年2154萬人,事實上根據大數據可能已經超過2500萬人。20年前我們按照1500萬人規劃了這座城市,規劃了她的土地供應、軌道交通、公路、教育、醫院,現在北京人口增加了1000萬人,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樣子。所以,人口流入城市進行適度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有助於穩增長,而且是重大民生福音,何樂而不爲呢?

2、面對疫情衝擊和中美貿易摩擦的大國競爭,減稅降費勢在必行,放水養魚,與民休息。中國全口徑的宏觀稅負(含土地出讓收入)高於美國,非稅負擔更高,而民生支出少、社會保障層次低。

1)全口徑下2018年中國的“宏觀稅負”爲35.2%,高於美國的26.3%,美國減稅後可能減少宏觀稅負平均0.8個百分點/年,對中國產生壓力。全口徑的財政收入包括了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國有資本經營收入以及社會保險基金收入。間接稅爲主的稅制結構導致大量稅收由企業繳納。中國稅收的徵收對象以企業爲主,美國稅收的徵收對象以個人爲主。2018年,中國的增值稅與企業所得稅之和佔財政收入比重52.8%,而美國的企業所得稅佔財政收入比僅3.7%。

2)中國的非稅收入主要包括專項收入、行政事業性收費、罰沒收入和其他收入。中國非稅收入佔財政收入仍較高,2018年爲14.7%。美國聯邦非稅收入在美國聯邦財政收入佔比較低,不足4%。近年來中國持續推動減稅降費,稅收收入、財政收入佔GDP比重持續下降,但是土地出讓收入、社保收入持續上升帶動宏觀稅負上升,抵消了部分減稅降費的成果。同時,近年來的減稅以增值稅爲主,但增值稅爲流轉稅,減增值稅並不能直接增加企業利潤,且存在二次分配效應,佔據強勢地位的國企和上游受益更明顯,民企和中下游企業受益程度低。

3)稅收在“用之於民”方面有差距,中國社會保障的低層次和發達國家的高福利對比鮮明。大量的稅費收入用於供養龐大的機關事業羣體和建設性支出,用於社會大衆的福利保障受到擠壓,社會保障水平偏低。

4)企業面臨的勞動力、環境、土地要素成本持續上升,進一步抵消了減稅降費對企業減負的效果。我國企業面臨着行業壟斷、服務業開放度較低導致的高昂的土地、電力、天然氣、石油、物流、融資等基礎性經營成本,在國際競爭中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將伴隨人口紅利的消失而衰減。我國汽油、柴油、天然氣、電力、土地價格分別爲美國的1.6、1.3、4.5、1.3和2.6倍。

5)建議:

優化減稅降費方式,從當前主要針對增值稅的減稅格局轉爲降低社保費率和企業所得稅稅率,提升企業獲得感,真正讓企業和老百姓得實惠。

推進間接稅爲主向直接稅爲主轉型,隨着二產比重下降和三產比重上升,從高速增長階段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兼顧經濟建設和民生投入,我國稅制應進行改革轉型。

中國應完善個稅制度,拓展稅基,將部分隱性收入人羣納入到徵稅範圍,降低最高邊際稅率,增加對中低收入羣體的抵扣,防止個稅淪爲逆向調節的工薪稅。

繼續推進資源稅擴圍與消費稅徵稅對象調整,充分發揮保護環境、促進綠色發展,反映資源的稀缺性。

3、如果說疫情是黑天鵝,那麼中國少子化老齡化加快則是灰犀牛,這纔是長期真正的挑戰。2019年中國出生人口降至1465萬,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達12.6%,未富先老。日本首相安倍把少子化視爲國難,俄羅斯總統普京稱俄羅斯的命運和歷史前景取決於人口。調整人口政策事關人口健康可持續、中國長期經濟增長和民族復興。

1)出生人口持續下滑。繼2018年中國出生人口下降200萬後,2019年出生人口再下降58萬至1465萬。2019年出生人口減幅明顯收窄主要在於主力育齡婦女數量減幅邊際明顯收窄和生育率基本穩定。從長期趨勢看,由於生育堆積效應逐漸消失、育齡婦女規模持續下滑,當前出生人口仍處於快速下滑期,預計2030年將進一步降至不到1100萬。住房教育醫療等直接成本、養老負擔、機會成本高抑制生育行爲,“生得起、養不起”。

2)中國人口老齡化加快,2022年將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2019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達12.6%,未富先老問題突出;美日韓老年人口比重達12.6%時人均GDP均在2.4萬美元以上,而中國僅1萬美元。從發展趨勢看,中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和規模前所未有,2022年將進入佔比超過14%的深度老齡化社會,2033年左右進入佔比超過20%的超級老齡化社會。人口老齡化使得社保收支矛盾日益凸顯,養老金缺口將日益增加。

3)人口紅利消失,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下滑。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已於2010年見頂,預計2050年比2019年減少23%;2010-2018年中國經濟增速已從10.6%降至6.1%,即將進入“5時代”。老齡化提高消費降低儲蓄和投資,導致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並引發消費結構變遷,比如醫療保健佔比將逐漸提升。

4)該不該全面放開並鼓勵生育?我們建議:第一,儘快全面放開並鼓勵生育,讓生育權迴歸家庭自主,加快構建生育支持體系。實行差異化的個稅抵扣及經濟補貼政策。加大托育服務供給,大力提升0-3歲入托率從目前的4%提升至40%。進一步完善女性就業權益保障。加強保障非婚生育的平等權利。加大教育醫療投入,保持房價長期穩定,降低撫養直接成本。第二,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打造高質量爲老產品和服務體系,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加快推進國資劃轉社保補充缺口,推動社保全國統籌,發揮養老保障體系中第二、三支柱的重要作用。構建老有所學的終身學習體系,鼓勵企業留用和僱傭年長勞動力,適時適當推遲法定退休年齡。打造高質量的爲老服務和產品供給體系。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

4、培育經濟新的增長點,最好的辦法是開放,開放促進繁榮。

舉兩個例子:

1)中國行業開放程度高低不一,越開放的行業競爭力越強。加入WTO以後,汽車走向“市場換技術”和搞保護政策,結果是大而不強、國內市場基本淪陷;家電積極對外開放,迅速崛起、享譽全球。

當前中國行業的開放程度可分爲三類:一是開放程度較高,如多數製造業和旅遊業;二是限制類,主要集中在基礎能源和自然壟斷行業,如電力、金融、電信和醫療;三是禁止類,主要涉及意識形態和國家安全,如互聯網信息業、新聞廣播業和軍工業。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開放水平總體持續提高並取得巨大進步,但仍然存在不足。一是關稅方面,爲保護幼稚產業,汽車、化妝品和高端服裝關稅水平與國際相比仍然偏高。二是投資方面,OECD公佈外商投資限制性指數排名,中國在70個主要經濟體中排名第6,僅好於馬來西亞、俄羅斯、印度尼西亞、沙特阿拉伯和菲律賓,2010-2018年,中國總體限制性指數僅提高4個名次。三是知識產權方面,中國在基礎研發、執法透明度、產權保護和維權意識方面偏薄弱。

從家電和汽車成敗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看,中國應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相信市場,相信企業家,相信科技創新人才,相信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展現開放自信,釋放巨大的發展潛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2)我們可能再也無法忽視韓國電影的進步了。剛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等四項大獎的《寄生蟲》,《熔爐》,《釜山行》和《流感》,《辯護人》,講述的都是什麼。我們已經不能停留在以前《冬季戀歌》《我的野蠻女友》這樣的認識了。韓國電影的審查分級制度是偉大的,今天她終於結出碩果,只有開放才能帶來繁榮。在今天新冠疫情的背景下,來看韓劇的進步,讓我們更清醒。10年前我在國研中心曾獲得任務專門研究韓國爲什麼轉型成功,從一個一窮二白的殖民地創造“漢江奇蹟”,朴正熙、金泳三、金大中、盧武鉉等一批批改革家,以及無數的律師、記者、知識分子等,前仆後繼,推動了這個國家走向經濟、政治、社會的全面現代化。這更堅定了我們對中國經濟社會轉型成功的信心。

來源:澤平宏觀

1、怎麼對沖疫情和經濟下行?其實最簡單有效的辦法還是基建,“新基建”,有助於穩增長、穩就業,釋放中國經濟增長潛力,提升長期競爭力。

這幾年,中國經濟分析研究最需要的是客觀專業務實,現在社會上有些思想認識存在“一刀切、層層加碼”,非黑即白是情緒化的民粹的業餘的。

現在一提到基建有些人就會上綱上線,說是刺激鐵公基,這是嚴重誤解。過去40年,沒有適度超前的基建,怎麼會有中國製造的強大競爭力?沒有超前的網絡寬帶建設,怎麼會有互聯網經濟的繁榮發展?而印度經濟發展潛力釋放不出來,很大程度受制於基礎設施短缺,道路、橋樑、衛生系統都問題很大。

從歷史看,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中國增發特別國債加強基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推出大規模基建投資,儘管當時爭議很大、批評很多,但現在看來意義重大,大幅降低了運輸成本,提升了中國製造的全球競爭力,釋放了中國經濟高增長的巨大潛力。

啓動“新”一輪基建,關鍵在“新”,要用改革創新的方式推動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而不是簡單重走老路,導致過剩浪費和“鬼城”現象。未來“新”一輪基建主要應有四“新”:

一是新的地區。2019年中國城鎮化率爲60.6%,而發達國家平均約80%,中國還有很大空間,但城鎮化的人口將更多聚集到城市羣都市圈。我們預測,到2030年中國城鎮化率達71%時,新增2億城鎮人口的80%將集中在19個城市羣,60%將在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等7個城市羣,未來上述地區的軌道交通、城際鐵路、教育、醫療、5G等基礎設施將面臨嚴重短缺。對人口流入地區,要適當放鬆地方債務要求,不搞終身追責制,以推進大規模基建;但對人口流出地區,要區別對待,避免因大規模基建造成明顯浪費。

二是新的主體。要進一步放開基建領域的市場準入,擴大投資主體,尤其是有一定收益的項目要對民間資本一視同仁。

三是新的方式。基建投資方式上要規範並推動PPP,避免明股實債等,引進私人資本提高效率,拓寬融資來源。

四是新的領域。調整投資領域,在補齊鐵路、公路、軌道交通等傳統基建的基礎上大力發展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教育醫療等新型基建,以改革創新穩增長。

有觀點認爲,大搞減稅基建將增加地方債務負擔、財政收支平衡壓力大,我們認爲這種觀點缺少長遠的大局觀,在經濟下行壓力大的時候財政還要保收支平衡將使企業居民雪上加霜,財政應該搞跨期平衡,從平衡財政轉向功能財政。只要中國經濟繁榮發展,人民安居樂業,何愁未來財政問題。如果百業蕭條,財政何談平衡。

我記得10年20年前,就有很多觀點都說北京人口太多了。2000年北京常住人口1382萬人,2008年1695萬人,根據統計部門公報2019年2154萬人,事實上根據大數據可能已經超過2500萬人。20年前我們按照1500萬人規劃了這座城市,規劃了她的土地供應、軌道交通、公路、教育、醫院,現在北京人口增加了1000萬人,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樣子。所以,人口流入城市進行適度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有助於穩增長,而且是重大民生福音,何樂而不爲呢?

2、面對疫情衝擊和中美貿易摩擦的大國競爭,減稅降費勢在必行,放水養魚,與民休息。中國全口徑的宏觀稅負(含土地出讓收入)高於美國,非稅負擔更高,而民生支出少、社會保障層次低。

1)全口徑下2018年中國的“宏觀稅負”爲35.2%,高於美國的26.3%,美國減稅後可能減少宏觀稅負平均0.8個百分點/年,對中國產生壓力。全口徑的財政收入包括了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國有資本經營收入以及社會保險基金收入。間接稅爲主的稅制結構導致大量稅收由企業繳納。中國稅收的徵收對象以企業爲主,美國稅收的徵收對象以個人爲主。2018年,中國的增值稅與企業所得稅之和佔財政收入比重52.8%,而美國的企業所得稅佔財政收入比僅3.7%。

2)中國的非稅收入主要包括專項收入、行政事業性收費、罰沒收入和其他收入。中國非稅收入佔財政收入仍較高,2018年爲14.7%。美國聯邦非稅收入在美國聯邦財政收入佔比較低,不足4%。近年來中國持續推動減稅降費,稅收收入、財政收入佔GDP比重持續下降,但是土地出讓收入、社保收入持續上升帶動宏觀稅負上升,抵消了部分減稅降費的成果。同時,近年來的減稅以增值稅爲主,但增值稅爲流轉稅,減增值稅並不能直接增加企業利潤,且存在二次分配效應,佔據強勢地位的國企和上游受益更明顯,民企和中下游企業受益程度低。

3)稅收在“用之於民”方面有差距,中國社會保障的低層次和發達國家的高福利對比鮮明。大量的稅費收入用於供養龐大的機關事業羣體和建設性支出,用於社會大衆的福利保障受到擠壓,社會保障水平偏低。

4)企業面臨的勞動力、環境、土地要素成本持續上升,進一步抵消了減稅降費對企業減負的效果。我國企業面臨着行業壟斷、服務業開放度較低導致的高昂的土地、電力、天然氣、石油、物流、融資等基礎性經營成本,在國際競爭中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將伴隨人口紅利的消失而衰減。我國汽油、柴油、天然氣、電力、土地價格分別爲美國的1.6、1.3、4.5、1.3和2.6倍。

5)建議:

優化減稅降費方式,從當前主要針對增值稅的減稅格局轉爲降低社保費率和企業所得稅稅率,提升企業獲得感,真正讓企業和老百姓得實惠。

推進間接稅爲主向直接稅爲主轉型,隨着二產比重下降和三產比重上升,從高速增長階段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兼顧經濟建設和民生投入,我國稅制應進行改革轉型。

中國應完善個稅制度,拓展稅基,將部分隱性收入人羣納入到徵稅範圍,降低最高邊際稅率,增加對中低收入羣體的抵扣,防止個稅淪爲逆向調節的工薪稅。

繼續推進資源稅擴圍與消費稅徵稅對象調整,充分發揮保護環境、促進綠色發展,反映資源的稀缺性。

3、如果說疫情是黑天鵝,那麼中國少子化老齡化加快則是灰犀牛,這纔是長期真正的挑戰。2019年中國出生人口降至1465萬,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達12.6%,未富先老。日本首相安倍把少子化視爲國難,俄羅斯總統普京稱俄羅斯的命運和歷史前景取決於人口。調整人口政策事關人口健康可持續、中國長期經濟增長和民族復興。

1)出生人口持續下滑。繼2018年中國出生人口下降200萬後,2019年出生人口再下降58萬至1465萬。2019年出生人口減幅明顯收窄主要在於主力育齡婦女數量減幅邊際明顯收窄和生育率基本穩定。從長期趨勢看,由於生育堆積效應逐漸消失、育齡婦女規模持續下滑,當前出生人口仍處於快速下滑期,預計2030年將進一步降至不到1100萬。住房教育醫療等直接成本、養老負擔、機會成本高抑制生育行爲,“生得起、養不起”。

2)中國人口老齡化加快,2022年將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2019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達12.6%,未富先老問題突出;美日韓老年人口比重達12.6%時人均GDP均在2.4萬美元以上,而中國僅1萬美元。從發展趨勢看,中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和規模前所未有,2022年將進入佔比超過14%的深度老齡化社會,2033年左右進入佔比超過20%的超級老齡化社會。人口老齡化使得社保收支矛盾日益凸顯,養老金缺口將日益增加。

3)人口紅利消失,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下滑。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已於2010年見頂,預計2050年比2019年減少23%;2010-2018年中國經濟增速已從10.6%降至6.1%,即將進入“5時代”。老齡化提高消費降低儲蓄和投資,導致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並引發消費結構變遷,比如醫療保健佔比將逐漸提升。

4)該不該全面放開並鼓勵生育?我們建議:第一,儘快全面放開並鼓勵生育,讓生育權迴歸家庭自主,加快構建生育支持體系。實行差異化的個稅抵扣及經濟補貼政策。加大托育服務供給,大力提升0-3歲入托率從目前的4%提升至40%。進一步完善女性就業權益保障。加強保障非婚生育的平等權利。加大教育醫療投入,保持房價長期穩定,降低撫養直接成本。第二,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打造高質量爲老產品和服務體系,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加快推進國資劃轉社保補充缺口,推動社保全國統籌,發揮養老保障體系中第二、三支柱的重要作用。構建老有所學的終身學習體系,鼓勵企業留用和僱傭年長勞動力,適時適當推遲法定退休年齡。打造高質量的爲老服務和產品供給體系。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

4、培育經濟新的增長點,最好的辦法是開放,開放促進繁榮。

舉兩個例子:

1)中國行業開放程度高低不一,越開放的行業競爭力越強。加入WTO以後,汽車走向“市場換技術”和搞保護政策,結果是大而不強、國內市場基本淪陷;家電積極對外開放,迅速崛起、享譽全球。

當前中國行業的開放程度可分爲三類:一是開放程度較高,如多數製造業和旅遊業;二是限制類,主要集中在基礎能源和自然壟斷行業,如電力、金融、電信和醫療;三是禁止類,主要涉及意識形態和國家安全,如互聯網信息業、新聞廣播業和軍工業。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開放水平總體持續提高並取得巨大進步,但仍然存在不足。一是關稅方面,爲保護幼稚產業,汽車、化妝品和高端服裝關稅水平與國際相比仍然偏高。二是投資方面,OECD公佈外商投資限制性指數排名,中國在70個主要經濟體中排名第6,僅好於馬來西亞、俄羅斯、印度尼西亞、沙特阿拉伯和菲律賓,2010-2018年,中國總體限制性指數僅提高4個名次。三是知識產權方面,中國在基礎研發、執法透明度、產權保護和維權意識方面偏薄弱。

從家電和汽車成敗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看,中國應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相信市場,相信企業家,相信科技創新人才,相信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展現開放自信,釋放巨大的發展潛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2)我們可能再也無法忽視韓國電影的進步了。剛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等四項大獎的《寄生蟲》,《熔爐》,《釜山行》和《流感》,《辯護人》,講述的都是什麼。我們已經不能停留在以前《冬季戀歌》《我的野蠻女友》這樣的認識了。韓國電影的審查分級制度是偉大的,今天她終於結出碩果,只有開放才能帶來繁榮。在今天新冠疫情的背景下,來看韓劇的進步,讓我們更清醒。10年前我在國研中心曾獲得任務專門研究韓國爲什麼轉型成功,從一個一窮二白的殖民地創造“漢江奇蹟”,朴正熙、金泳三、金大中、盧武鉉等一批批改革家,以及無數的律師、記者、知識分子等,前仆後繼,推動了這個國家走向經濟、政治、社會的全面現代化。這更堅定了我們對中國經濟社會轉型成功的信心。

責任編輯:陳悠然 SF10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