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文化訊 2018年10月30日,新派武俠小說一代宗師金庸病逝於香港養和醫院,享年94歲。

2015年7月,鳳凰網文化在對話著名作家、導演徐皓峯時,曾問過其關於金庸的問題。徐皓峯認爲,金庸所寫的人物都是幼稚的男性、是青少年,性格上不太成熟,這是香港文化的特點;而在武功形態上,金庸繼承的是還珠樓主,其筆下所寫的很多武功其實是巫術或者神仙術。

以下對這一部分的對話實錄:

鳳凰網文化:古龍謝世、金庸封筆之後,武俠小說尚無足以繼任的新宗師,武俠文學的類型也基本沒有跳出他們的模式,這其實也是您的作品近來受到關注和討論的原因之一。就您的瞭解,目前有沒有值得期待的其他武俠小說家?武俠文學未來可以從哪個方向取得突破?

徐皓峯:金庸和古龍各有不同的文化淵源。

金庸小說裏的英雄豪傑往往是性格上不太成熟的人,這個對香港電影的影響就是,香港電影裏的英雄、大俠都要回憶童年,保留着兒童的種種特徵,這個是香港文化的特點,它的大衆英雄一定要帶着兒童的特質。所以金庸的人物也是這樣,他實際上寫的是幼稚的男性,是青少年。

在武功形態上,金庸繼承的是還珠樓主,他的很多武功其實是巫術或者神仙術,跟《神仙傳》是有直接的血脈聯繫的。

古龍的武俠,因爲日本撤出臺灣之後,日本電影還持續的大量的湧進臺灣,所以臺灣一代青年受日本電影影響非常大,以至於造成古龍小說裏的有些人物性格是日本人的性格,他對武打場面的寫法是日本的浪人小說的寫法。所以金庸和古龍背後各有自己的歷史文化淵源。

我的寫作基礎是跟他們不一樣的,想跟他們一樣我也學不來。從八十年代之後,模仿金庸和古龍的武俠小說的作者非常多,但是沒有成功者,不是說文學才華比兩個人弱,而是他們文學背後的文化是你所沒有的,所以你模仿他們模仿不出來,而且從他們往外走你也不可能有新的變種和新的發展。因爲金庸和古龍,這兩個作家都自己說自己變不出來新的東西了,所以金庸封筆,古龍不再寫長篇武俠,連他們自己都變不出新的東西了,更何況我們呢。

機緣巧合,我的文化基礎主要是民國時期北京和天津這些北方武林的口述歷史,所以這個沒有誰強誰弱的問題,而是大家的文化基礎不同,將來隔代還會各有發展。

31日凌晨,徐皓峯又特意給鳳凰網文化發來短信,短信中寫到:金先生如不寫小說,會是位傑出的話劇導演,是通讀過世界名劇的,我早年導演話劇,會復讀小學看過的《射鵰英雄傳》和《天龍八部》,一流的場面調度,每每有啓發。書中自有黃金屋,雖然金先生未做成導演,但他青年時代讀戲劇劇本的功夫,在另一個領域成就了他。天道酬勤,老天會以你想不到的方式回報你。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