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略說其要不爲惡所染。不失梵行,說智無崖,是謂梵志。

閱藏 0944

No. 212出曜經卷第二十九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出曜經卷第二十九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比丘憂忍憂,分別牀臥具。

當念無放逸,斷有愛無餘。

比丘修行處。樂不以爲歡。遭難不以爲苦。利衰譭譽無增減心。在閒靜處一意端坐心不流馳。斷諸結使念無想著。是故說曰。比丘憂忍憂分別牀臥具當念無放逸斷有愛無餘也。

出曜經梵志品第三十四

所謂梵志,不但裸形,居險臥棘。

名爲梵志。

爾時有一比丘至世尊所。頭面禮足白世尊言。唯然世尊。自今以後。聽諸弟子皆悉裸形不著衣服。世尊告曰。咄。愚所戾(lì)不應法律。此梵志之法。非是內藏所修行也。人懷慚愧。便有尊卑高下。知有父母兄弟。何爲復說裸形行世。爾時復有一異比丘詣佛所。頭面禮足白世尊言。唯然世尊。自今以後。聽諸道人各留頭髮。佛告比丘。咄。愚所戾(lì)不應法律。此梵志之法非是內藏所修行也。復有異比丘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前白世尊言。唯然世尊。聽諸道人皆白灰塗身。復有異比丘白世尊言。自今以後聽諸道人服氣不食。復有比丘白世尊言。自今以後聽諸道人裸形露地臥。世尊告曰。咄。愚所戾(lì)。復有異比丘頭面禮足白世尊言。唯然世尊。自今以後。聽諸道人在浴池沐浴清淨。佛告比丘。不以此法得至於道。

棄身無猗(yǐ),不誦異言,兩行以除。

是謂梵志。

昔佛在波羅奈國仙人鹿野苑中。爾時世尊度五比丘未經數日。爾時波羅奈國有一長者。名曰夜輸。種姓豪族饒財多寶。顏貌端正世之無雙。欻一日之中得非常觀。自觀家裏男女之屬。斯如死身無一可念。視己形體冢(zhǒng)間無異。即從坐起並作是說。惑愚至深不別幻化。爾時長者即自舍家逃走出城。脫琉璃履屣(xǐ)價直一萬。即渡江水奔趣世尊。頭面禮足在一面立尋白佛言。世事多故變易非一。萬物幻化不可恃怙(hù)。我今自歸欲求無爲安樂之處。佛告長者。善哉善哉。族姓子賢聖法中甚大寬弘。正是汝身之所願樂。爾時長者聞如來教。歡喜踊躍不能自勝。爾時世尊漸與說法。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漏爲大患爾。時長者聞斯法已。即於坐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彼以見法得法成就諸法。即從坐起重自歸命。頭面禮足白世尊言。唯然天中天。聽在道次出家學道。佛告長者。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自然法服。重聞說法得羅漢道。爾時長者家中父母兄弟男女。儀從嚴駕象馬追跡。求覓夜輸長者。到江水側見琉璃履父自思惟。我子將渡江水必然不疑。所以知其然今脫此琉璃履價直億萬。吾今渡江所在求覓。即渡江水遙見世尊光相炳然。至世尊所頭面禮足。白世尊言。唯然世尊。頗見夜輸童子游此過乎。佛以神足隱彼夜輸比丘使父不見。佛告長者。汝今求子不如自求。汝但速坐吾與汝說法。長者尋坐佛爲說法。即於坐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爾時世尊即舍三昧(mèi)使父見子。父告子曰。汝速還家。汝母愁苦恐汝不還。佛告長者。止止長者。勿作斯語。云何長者。如有修行之人。本在學地愛慾未盡。後得無學離於學地。欲使無學之人習於學法。於長者意云何爲可爾乎。長者對曰。不也世尊佛告長者。汝子今日以得無著住無學地。長者當知以得無著。焉得還家習於五欲。長者聞之歡喜踊躍。即起禮子五體投地。自歸真人永無所著。爾時世尊即與長者而說斯偈。

棄身無猗(yǐ),不誦異言,兩行以除。

是謂梵志,今世行淨,後世無穢。

無習無舍,是謂梵志。

人執邪見至死不改。計常之人不與斷滅見相應。斷滅見不與計常見相應。能捨此見不著三世。是故說曰。今世行淨後世無穢無習無舍是謂梵志。

若猗(yǐ)與愛,心無所著,已舍已正。

是滅終苦。

初習行之人雖在學次。未能分別思惟道果。一一明瞭不失其緒。未獲者獲。未得者得。是故說曰。若猗(yǐ)與愛心無所著已舍已正是滅終苦。

諸有無所猗(yǐ),恆習於正見。

常念盡有漏,是謂爲梵志。

猶如大象從寸孔出。欲得出城門不容象。衆人見之各各驚愕。謂彼象曰。汝今出於寸孔往來無難。然欲出城反更不受。是以聖人藉以爲喻。衆生之類雖得出家。修習道法不能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是故說曰。諸有無所猗(yǐ)恆習於正見常念盡有漏是謂爲梵志。

愚者受猥發,並及牀臥具。

內懷貪濁意,文飾外何求。

愚者不自覺長養其發。所以剃髮者剃其結使。非但剃髮。愚人執迷長養其發以爲文飾。過去恆沙諸佛之法。各各相授。剃除鬚髮法服齊整。自古有之非適今日。今日愚人貪著臥具。然我法中制以三衣不畜遺餘。樹下冢(zhǒng)間以此爲常。廣說如其本。內懷邪見興貪濁意。外自文飾謂爲無瑕。舍迷就道其法不惑。是故說曰。愚者受猥發並及牀臥具內懷貪濁意文飾外何求也。

被服弊惡,躬承法行,閒居思惟。

是謂梵志。

修行之人被服粗惡不著文飾。思惟法行無所貪求。節言省語不鬥亂彼此。是故說曰。被服弊惡躬承法行閒居思惟是謂梵志。

見癡往來,墮塹(qiàn)受苦,欲單渡岸。

不好他語,唯滅不起,是謂梵志。

夫人執癡意不開悟。亦復不能越次取證。恆在嫌疑不淨之地。此則非淨行之人。斷諸有漏永盡無餘。是謂梵志。是故說曰。見癡往來墮塹(qiàn)受苦欲單渡岸不好他語唯滅不起是謂梵志。

截流而渡,無慾如梵,知行以盡。

是謂梵志。

若使以水沐浴其身。得至於道者水性之類。皆稱於道但非沐浴而至於道。分別諸法審諦其義。清淨無瑕衆結智行永盡無餘。是故說曰。截流而渡無慾如梵知行以盡是謂梵志。

不以水清淨,多有人沐浴。

能除弊惡法,是謂爲梵志。

夫人沐浴不能去腹裏垢。盡除惡法更亦不造。乃名爲梵志。是故說曰。不以水清淨多有人沐浴能除弊惡法是謂爲梵志。

非剃爲沙門,稱吉爲梵志。

謂能滅衆惡,是則爲道人。

所謂沙門者。未必剃除鬚髮。內有正行應於律法乃應爲沙門。夫爲梵志終日稱吉得生梵天者見人盡當生於彼處。但彼稱吉生於梵天。謂能滅衆惡修清淨行。是故說曰。非剃爲沙門稱吉爲梵志謂能滅衆惡是則爲道人。

彼以無二,清淨無瑕,諸欲結解。

是謂梵志。

盡舍一切弊惡之法。出入行來周旋之處。言不及殺不害一切無所傷損。清淨無瑕永無諸縛。是故說曰。彼以無二清淨無瑕諸欲結解是謂梵志。

出惡爲梵志,入正爲沙門。

棄我衆穢行,是則爲舍家。

梵志之行去諸惡法。內外清徹衆穢永盡。不懷悕望貢高於人。意定不移覺寤(wù)一切諸法之本。梵行已立所作已辨。更不復受有。修清淨行無所遺失。是故說曰。出惡爲梵志入正爲沙門棄我衆穢行是則爲舍家。

人無幻惑意,無慢無愚惑。

無貪無我想,是謂爲梵志。

人之在世不懷幻惑。梵志自謂言。百劫一過大海之中。自然有幻惑食啖(dàn)天下人。去諸憍慢不興著想。如來至真等正覺。離世八法不染於世。亦名爲比丘亦名爲沙門亦名佛。是故說曰。人無幻惑意無慢無愚惑無貪無我想是謂爲梵志。

我不說梵志,託父母生者。

彼多衆瑕穢,滅則爲梵志。

所謂梵志從父母生多諸瑕穢。或復出家離諸世俗。修清淨行無選擇施平等無二不雜想施。或復施時求作國王生天。此名雜想之施。無雜想施者。盡爲一切不自爲己。是故說曰。我不說梵志託父母生者彼多衆瑕穢滅則爲梵志。

身口與意,淨無過失,能攝三行。

是謂梵志。

出言柔和初無罵詈(lì)。分別義趣如掌觀珠。音響清淨聽者樂受多所成就。淨無過失不觸嬈人。是故說曰。身口與意淨無過失能攝三行是謂梵志。

見罵見擊,默受不怒,有忍辱力。

是謂梵志。

擊人得擊罵人得罵。皆由不忍致此患害。夫能忍者戰中爲上。忍爲良藥能愈衆病。若有罵者默然不對。是故說曰。見罵見擊默受不怒有忍辱力是謂梵志。

出曜經卷第二十九

No. 212出曜經卷第三十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出曜經卷第三十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梵志品之二

若見侵欺,但念守戒,端身自調。

是謂梵志。

若復有人所見侵欺。不興惡懷有嗔怒意。守戒多聞降伏意識。身正影直心平道存。是故說曰。若見侵欺但念守戒端身自調是謂梵志。

世所善惡,修短鉅細,無取無與。

是謂梵志。

世俗方略事有若干。欲察人情先採其語。說善說惡不記於懷。不見有長短廣狹。亦復不見有取有與。具足如是行者是謂梵志。是故說曰。世所善惡修短鉅細無取無與是謂梵志。

身爲行本,口意無犯,能辦三處。

是謂梵志。

身不行殺口不惡罵意不嫉妒。於五鼎沸世能具此三行者。乃名爲梵志。是故說曰。身爲行本口意無犯能辦三處是謂梵志。

來不作歡,去亦不憂,於聚離聚。

是謂梵志。

彼習行人持心牢固譭譽不動。見有來者不孚用歡。設見去者亦不用憂。若在大衆若復離衆。心恆平等亦無高下。是故說曰。來不作歡去亦不憂於聚離聚是謂梵志。

來亦不歡,去亦不憂,無憂清淨。

是謂梵志。

若見愛念不愛念者亦不用作歡。所以然者。恐心染著興起因緣。設見去者便自念言。我於彼人各無所犯。內外清淨息意不起亦名爲梵志。是故說曰。來亦不歡去亦不憂無憂清淨是謂梵志。

以斷恩愛,離家無慾,愛有已盡。

是謂梵志。

如彼行人修習於道。永斷恩愛離家無慾遠遊無礙。盡諸有愛缺三界漏。能具足如此者乃名梵志。是故說曰。以斷恩愛離家無慾愛有已盡是謂梵志。

適彼無彼,彼彼以無,舍離貪慾。

是謂梵志。

所謂彼者外六入也。所謂無彼者內六入也。行人執意觀內外諸情斯悉虛寂。舍離貪淫不興六情。具足如此衆行之本者。乃名爲梵志。是故說曰。適彼無彼。彼彼以無舍離貪慾。是謂梵志。

適彼無彼,彼彼以虛,不染三處。

是謂梵志。

彼習行人解知內外皆無結使。不著欲界色界無色界。能具足如此衆行者。乃名爲梵志。是故說曰。適彼無彼彼彼以虛不染三處是謂梵志。

能捨家業,拔於愛慾,無貪知足。

是謂梵志。

夫人離家莫與世俗從事。正使出家不修其法。毀戒不精進。亦不多聞。亦不應與坐起從事。更不思惟當來利養。能具如此者乃名梵志。是故說曰。能捨家業拔於愛慾無貪知足是謂梵志。

如今所知,究其苦際,無復有欲。

是謂梵志。

於見法中能分別微妙無有衆惡。知苦是衆病之原首。能斷此者乃應於妙。於見法中不與欲意共相應。嗔恚愚癡永盡無餘離諸縛著。能具如此者故名爲梵志。是故說曰。如今所知究其苦際無復有欲是謂梵志。

於罪與福,兩行永除,無憂無塵。

是謂梵志。

正使有福世俗有漏善本功德得爲人身。由故不脫生老病死。又復作罪種三惡本經歷生死。罪之與福二不足貪。兩行永除無復塵垢。能具此行者。是謂梵志。是故說曰。於罪與福兩行永除無憂無塵是謂梵志。

於罪與福,兩行永除,三處無染。

是謂梵志。

福之與罪無慾無染。中間禪樂無色禪樂。行人盡舍無所染著。不著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能解此具足者乃名梵志。是故說曰。於罪與福兩行永除三處無染是謂梵志。

猶如衆華葉,以針貫芥(jiè)子。

不爲欲所染,是謂名梵志。

猶如蓮華之葉不受塵水。彼修行人亦復如是。以離於欲不復著色聲香味細滑法。猶若以針欲貫藍豆及與芥(jiè)子難可獲也。彼修行人無有淫慾。略說其要不爲惡所染。是故說曰。猶如衆華葉以針貫芥(jiè)子不爲欲所染是謂名梵志。

心喜無垢,如月盛滿,謗毀已除。

是謂梵志。

猶如月盛滿。清淨無瑕穢無有五翳(yì)。衆星圍繞放大光明靡所不照。彼比丘清淨行人。永除五翳(yì)無復五結。心得解脫諸覺道品。衆定正受而自圍繞。於中獨尊無有衆瑕。舍世八法譭譽已除。能具此行者故名爲梵志。是故說曰。心喜無垢如月盛滿謗毀已除是謂梵志。

如月清明,懸處虛空,不染於欲。

是謂梵志。

如秋時月不爲五事所翳(yì)。清淨無瑕放大光明靡所不照。修行比丘亦復如是。不爲淫怒癡五結所翳(yì)。能具此行者故名爲梵志。是故說曰如月清明懸處虛空不染於欲是謂梵志。

避諍不諍,犯而不慍,惡來善待。

是謂梵志。

彼入定人不起諍訟。禪定一意念待喜安。自守五行具足乃名爲定。設有惡意來相向者恆以善待。是故說曰。避諍不諍犯而不慍惡來善待是謂梵志。

解微妙慧,辨道不道,體行上義。

是謂梵志。

諸有人聞籌量算計圖度萬物分別義趣。一一分明辨其道趣。可就知就可舍知舍體行上義。所謂上義者。滅盡泥洹是。能具足此法者故名爲梵志。是故說曰。解微妙慧辨道不道體行上義是謂梵志。

諸在人間,乞索自濟,無我無著。

不失梵行,說智無崖,是謂梵志。

或有貴族姓子。從四姓中出家學道。舍憍慢意去高就下不著榮冀。在在處處周旋往來。興有佛事恭奉三寶。若得衣食牀臥具病瘦醫藥。便爲咒愿使彼施家世世受福。或以神足騰在虛空作十八變。施主見者莫不歡喜。便從受法皆得開悟。能具此行者故名爲梵志。是故說曰。諸在人間乞索自濟無我無著不失梵行說智無崖是謂梵志。

若能棄欲,去家舍愛,以斷欲漏。

是謂梵志。

如彼行人盡能斷欲。親近道門愛而不捨。或有梵志未盡究竟。欲意未斷貪著五樂。雖稱梵志不離於欲。諸有學人永滅欲漏不習恩愛。能具足此行者故名爲梵志。是故說曰。若能棄欲去家舍愛以斷欲漏是謂梵志。

慈愍於人,使不驚懼,不害有益。

是謂梵志。

衆行之要四等爲本。恆當慈愍加被衆生。見有恐懼懷憂惱者便往恤化永處安隱無害於人興致供養。能具此行者名曰梵志。是故說曰。慈愍於人使不驚懼不害有益是謂梵志。

避怨不怨,無所傷損,去其邪僻。

故曰梵志。

行人執意志操不同。用心平等設見怨家視如赤子。慈心普等平均無二。猶若忍心如地平等如秤。[蜎(yuān)-口+曰]飛蠕動蚑(qí)行喘息。視如己身念之如父念之如母念之如子念之如身而無有異。能具此衆行者名曰梵志。是故說曰。避怨不怨無所傷損去其邪僻故曰梵志。

於後於前,及中無有,無操無舍。

是謂梵志。

猶如有人。於未來世不作衆惡行。已不作當不作。於過去世不作衆惡行。已作衆惡行。已不作當不作現不作。及其中間作衆惡行不作衆惡行。已不作當不作現不作。能捨此衆惡行者故名爲梵志。是故說曰。於後於前及中無有無操無舍是謂梵志。

去淫怒癡,憍慢諸惡,針貫芥(jiè)子。

是謂梵志。

如彼行人慾爲污心。不得至於虛寂之道。除去憍慢諸不善法。便得漸進至泥洹境。猶若針貫芥(jiè)子終不可得。彼心亦復如是。不爲淫怒癡系所拘礙。能具此行者是謂梵志。

是故說曰。去淫怒癡憍慢諸惡針貫芥(jiè)子是謂梵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