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悼念金庸:他是這個時代最偉大的造夢者

寫在前面:

微信又又又又改版啦!有很多讀者在後臺反映說總是找不到晚睡或者看漏更新,建議大家把晚睡加成星標公衆號,以後就能快速找到晚睡啦!

爲此我們特意製作了一個“置頂教程”,非常簡單,只需要幾步,我們就不會在茫茫信息中走散啦

本文作者:李公子

金庸先生去了。

那位國民的武俠教父、既出世又入世的文化巨人,終於完成了他的人生謝幕。

華人世界哀鴻遍野,與其說我們是在爲這個噩耗感到震驚,不如說我們終於看到了最怕的噩夢在現實中上演。

金庸先生今年已經94歲,縱然他早就淡泊明志,看透人生真相,不爭不搶不嗔不怒,也不可能逆轉自然規律。

我們知道一定會有這麼一天,又都盼着這一天晚點到來,因爲他一個人繫着那令我們瘋魔陶醉嚮往熱血沸騰的江湖。

他這一撒手,江湖尚在,巨俠杳然,後來人唯有仗劍夕陽下,惆悵回望來時路。

金庸先生的作品和當年的柳詞可有一比,“凡有井水處皆有柳詞”, “凡有華人處,皆能讀金書”,他的作品流傳了半個多世紀,所有能夠在金庸先生在世時成爲他讀者的人,都是幸運的。

包括我。

01

我讀金書,最早還是在小學。那時家裏有一整套很重很厚的硬殼精裝本金庸小說集,我發誓在一個假期裏把一套十大本全啃下來。

我記得清清楚楚,這個宏偉的計劃在完成了不到百分之五就擱淺了——那個假期裏,我只讀完了一部《書劍恩仇錄》。

對於一個三年級小學生來說,讀武俠的難度還是稍微大了一點。我現在只記得當時對兩個人的印象最深:紅花會的那個嫉惡如仇的“奔雷手”文老四,還有壞的冒泡的朝廷鷹犬張召重。

稍微長大一點,我就捧起了《連城訣》和《笑傲江湖》。當時的我已經能看出點政治隱喻來,但這兩本書裏共同的人性之黑暗還是讓我幾乎感到窒息。

凌霜華被父親活埋,嶽不羣幾次要對令狐沖下殺手,前朝暴君的財寶和讓人魂牽夢繞的武功祕籍構成了點燃江湖客們慾望和仇恨的火種。在那個特別喜歡大團圓的年紀裏,這兩本書給我帶來的震動是現在我很難用語言去描述的。

再大一點,我選擇了《天龍八部》。

這本書我是拿起了又放下,前後讀過四五次,始終不忍讀到最後。在《連城訣》和《笑傲江湖》裏,令狐沖和丁典至少還能找到害自己的兇手,但蕭峯卻永遠找不到誰在害自己。

康敏嗎?蕭遠山嗎?白世鏡嗎?說來說去,就是自己的血統,是宋遼百年化不開的仇怨。如果硬要找一個害自己的東西,恐怕只能說是宿命,是這該死的命運。

原來,英雄再頂天立地,終究是反抗不過命運的。

我酷愛歷史,在我的少年歲月裏,史學著作充斥着原本就不多的課餘時間,金庸小說就是我相當匱乏的文學素養的幾乎唯一來源。

至今我還能清晰地記得讀到令狐沖賣了寶劍買酒喝時內心顫抖着無法抑制的疼痛。這種與書中人的共同律動,只有在幾年後讀《紅樓夢》時才第二次感覺到。

02

金庸小說的生命力在哪裏?當我迷上他之後,我想到了這個不知被多少人問到過的問題。

王朔罵他俗,有人說他的文章難登大雅之堂,一切非議卻都擋不住他的文字在華人世界中的風靡——總得有點原因吧,僅僅只是好看嗎?

金庸之前,還珠樓主的蜀山系列氣勢磅礴,文辭優美;金庸之後,溫瑞安的《四大名捕》、黃易的《尋秦記》也是想象奇絕、引人入勝,但他們卻都沒達到金庸在文化意義上的高度。

依我看來,金庸的作品根本上的成功是在於金先生深植於中國文化的深厚學養,尤其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文化深度和廣度。

這些豐厚的文化根基,在讀者可能一掠而過的吉光片羽間是俯拾皆是的。

比如,郭襄與楊過的一段因緣,是射鵰三部曲裏的經典佳話。郭襄後來有一段非常出名的獨白,開頭兩句尤其著名,“風陵渡口初相遇,一見楊過誤終身”。讀到這兩句時,風陵渡這個地方就勾起了我的注意。

若干年前,我讀過朱幼棣先生訪行古潼關、三門峽等地的考察報告,風陵渡這個位置是朱先生花了很大力氣去描繪的內容。

九曲黃河,就是在這裏劈開秦晉大峽谷,以近乎九十度的大角驀然東去,秦晉豫三省的天然界線就奠於此。

抗戰期間,中國軍隊與日軍會戰於此,倭寇始終不得由此而入陝西。換言之,這裏就是一個天然的道別之處。

不知道金先生是否到過風陵渡,但郭楊二人在此的一晤,其實也就暗示了這兩個人最終陌路的結局。

中國文化中非常著名的“五行”理論,也在金書中運用的出神入化。

例如,射鵰中最著名的“五絕”,每一個人都暗合着各自所屬的五行方位。

歐陽鋒號爲“西毒”,西方屬金,他的名字“鋒”恰好就帶着一個金字旁;又因爲西方對應的顏色是白色,所以歐陽鋒的據點位於西域白駝山,他和歐陽克的手下人人都穿着一身白衣。

黃藥師爲“東邪”,東方爲木,所以他的名字中有一個帶着草木部首的“藥”字,所居之處更是草木繁盛的桃花島;東方是青色,所以他的形象也是一身青衣。

洪七公的“北丐”也是同理,北方爲水,姓氏是帶着水的洪。

一燈大師爲南帝,南爲火,法號一燈也暗合着火字。

更令人稱奇的是,這幾個人的武功招式還有五行生剋的特點。歐陽鋒武藝高強,正是金主殺伐鋒銳的特徵,而南帝的一陽指可破歐陽鋒,恰恰是南方的火能克西方的金的反映;

黃藥師與洪七公表面不和,但內心互相敬重,黃藥師常吹的那首碧海潮生曲,其實都是水生木的暗示。

當然,用到五行的片段還有很多,例如《倚天屠龍記》裏明教的五旗也都暗合五行。

我最近在讀王慶成先生的《太平天國的歷史與思想》,太平天國就是非常典型地用五方顏色作爲軍旗,不知道金先生在寫作明教這段故事時是不是也從這裏有所借鑑。

《天龍八部》裏慕容復是一個很典型的角色,他的復國大夢很大程度上是全書發展的一大線索。歷史上被滅國的家族何止千百,金先生卻單單選中了慕容一家來寫復國故事,這不得不說是相當精妙的設計。

慕容家族堪稱歷史上最會復國的一個家族,慕容垂、慕容衝、慕容德、慕容盛等慕容家族成員多次復國,十六國時代的後燕、西燕、南燕、北燕等政權都是慕容家族或託名慕容家族的成員所建立。

慕容復的行事風格,明顯能看出梟雄慕容垂的狠辣,而他的俊美相貌和翩翩風度,更是著名公子哥兒慕容衝的翻版。

慕容家族在真實歷史上對復國的執念,讓小說裏慕容復對那個什麼大燕國的孜孜追求顯得毫無違和感。

這裏再插一句,慕容家的祖傳絕學參合指,其實就暗示着慕容家歷史上慘敗給北魏的國恥——參合陂之戰。

真真假假,虛虛實實,這種虛實相濟的寫作方式能駕馭的人不多。

在一個完全真實的宏大的歷史背景依託下,展開的故事雖然純屬虛構,卻一點也不給人突兀之感。

從宋遼風雲,到蒙金宋夏大理五方博弈,再到元末風起雲湧的戰爭,歷史天宇中波瀾壯闊的舞臺作爲武俠英雄們馳騁的天地。

我想,讀過蒙元史,知道哲別、拖雷等的人不會很多,但從射鵰裏瞭解到這幾位蒙古早期叱吒風雲的名將的人卻不在少。

拜天龍所賜,遼的陰險皇帝耶律洪基也大大的露了個臉——雖然知道他的廟號遼道宗的人大概鳳毛麟角。

蒙古南下的著名戰役襄陽會戰,更是借郭巨俠的奮戰而名揚天下,只是歷史上真實的呂文煥被郭巨俠拿走了應有的功勳。

在這個意義上說,金庸的小說與《三國演義》同輝,堪稱國民級別的歷史教科書。

03

金先生描繪出的這個武俠世界,尤其是郭靖蕭峯“俠之大者、爲國爲民”的精神,也正是金先生個人許多氣質的折射。

陳平原先生有一部著作叫《千古文人俠客夢》,從古到今的書生們大概也都有“提三尺劍立不世功”的夢想。金先生向我們證明:書生手中無劍,卻也可立不世之功。

四九之後,金先生曾經北上共和國外交部,爲新生的共和國貢獻出一篇論證以國際法收回中國在國內國外資產的文章,但種種原因未能留在大陸任職。

六十年代在港,金先生以明報爲陣地反對極左思潮,他猛烈抨擊極左派,同情被無端打倒的劉鄧諸公,爲勉力獨撐危局的周恩來鼓與呼。爲此他差點遭受殺身之禍(他的一個同事就被極左派暗殺)。

文革結束之後,金先生與小平同志的那次會晤更被譽爲歷史的經典瞬間,鄧小平的開明形象經過明報傳遞到香港,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外界對當時中國的疑慮。

八十年代,金先生又參加到基本法編纂委員會中,爲基本法的出臺立下了汗馬功勞。

金先生曾經被聘爲我們學校的榮譽教授,他在接受這項榮譽時說了這樣一番話:“爲國爲民,俠之大者,爲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把自己的生命貢獻出來,就是大俠……俠不一定武功很好,有的人完全不會武功,用文字來報國同樣也可以。”

縱觀金先生的一生,他實踐了自己當初的這番教誨。他在用自己的筆描繪武俠世界的同時,也用筆爲自己所深愛的國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俠之大者,爲國爲民,這八個字應該說是對金先生的一生最好的概括。

04

當我敲下這篇文章的最後一個字時,窗外突然飄起了雪花,這個北方城市的雪來的早了一些。我驀地想到,丘處機來到牛家村的那個晚上,也是個風雪交加的夜晚。

83版《射鵰英雄傳》是被內地引進的第一部金庸先生的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一時萬人空巷,我父輩那一代的武俠夢都是從這部電視劇開始。

他是這個時代最偉大最慷慨的造夢者,將大俠夢、英雄夢、江湖夢平等賜予每個人。

他創造的武俠世界刀光劍影,卻又暗含無限溫情,他把知識分子對社會的期盼與責任,全都賦予在那些快意恩仇的江湖女兒之上,讓那些在現實中的失意失望失落,都能找到承載的地方。

“江湖歲月初相遇,一見金庸誤終身。”

金先生,今生就是我們的風陵渡口,來世願再見與襄陽城前。

- END -

本文文字原創,圖片來源網絡

上期推送

50歲李詠辭世:那些突如其來的死亡想要告訴我們什麼?

推薦閱讀

生命如此無聊,只好儘量有趣

長按二維碼關注晚睡

這裏是作家、情感分析師晚睡的一隅

侃八卦、講故事、聊情感

沒有濫俗雞湯,卻能幫你找回生活的鎧甲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