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据2019年7月11日同盟广告联合创始人杨舸老师在飞马旅星驹群内微课堂分享的要点整理。

杨舸同盟设计联合创始人一、为什么不要跟设计师谈设计

我在奥美工作时大家都说最难沟通的是设计师,这是因为设计的专业性强,觉得写文案的文案写的不好可以拿过来自己写,而觉得设计做的不好却没法自己做。

很多企业在外包设计做的不好,觉得设计师不行。说设计师总是无法理解,穿着古怪不是正常人,自我中心随心所欲。可能这些说的都对,但我认为这件事就像吵架的夫妻,都说对方难沟通,实际上是双方都没有好好沟通。

有些沟通很实,比如让设计师将文字调大一点,颜色鲜艳一点,不要用黑色。用这种方式沟通,设计师听你的,但稿子出来效果常常还是很糟糕。这就像业余高尔夫球手告诉职业选手怎么打球一样,即便是职业选手也不会打了。

还有些沟通很虚,比如告诉设计师,可不可以设计得让人看了爱不释手,让人眼前一亮,让人爱上我的品牌。这种太虚的沟通方式,对结果也没有大的帮助。

另外还有一种沟通方式,直接给参考图片让设计师去做,这依然不是很好的沟通方式。

为什么不要跟设计师谈设计,首先你不是专业的,其次人和人的审美也有差异。就好像一个人练了几个月书法,回头看自己几个月前的作品会觉得很差。这是因为你的专业水平提高了,看过去就会觉得很幼稚。和设计师沟通也一样,互相看不对眼,常常是因为大家处在不同的水平层级。

二、 那么如何和设计师谈设计

需从品牌的定位谈起。需要反复提醒自己,有没有表达清楚品牌定位,设计是否从定位出发。很多人会聊着聊着聊到审美趣味上,把定位放一边。

定位是什么。问答三个问题,我(品牌)是谁,销售对象是谁,他们为什么来选择我的品牌。搞清楚这三个问题就能够建立标准。回过头看设计,先看对不对,然后再看好不好。

·如何思考我是谁

一般来说老品类看竞品。新品类,你就是规则制定者,应思考有些什么样的背书(独特竞争力),如科技突破、背景实力等等。然后问自己诸如我的品牌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是活泼的还是严谨的?一层一层的理清自己是谁。看清自己是一件很难的事,需要长时间反复思考。

设计师需要通过感性了解,而不是通过理性的逻辑来了解。有画面感的东西设计师有共鸣可以唤起创作欲望。比如:原始森林的精灵,古代的魔法师,抱着毛绒小熊的女孩子。这些对设计师而言,就会很有画面感。思考是理性的,创作是感性的,因此表达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

有些人可能担心表述得太具体,太形象,会不会影响到设计师思维的拓展。沟通的时候对方向有把握就要敢于收而不是方向放得很宽,设计师不是机器人发指令就可以,而是需要激发。

·东西是卖给谁的

这里需注意,有时候目标对象不一定现在就需要你的产品,但需考虑有没有潜在的需求。尽量地把目标对象描述的生动详细。让人能够马上联想到周围的谁谁谁。

有人可能会担心是不是把人群收得太窄,销售会收到限制。实际上目标对象收的窄,对象的个性才会清晰,沟通才可能最打动他们,想面对所有人,反而没有了聚焦,会缺乏说服力。

描述消费对象要用有洞察的描述,让人感同身受,而非孤立的一厢情愿的表达。

网络上的很多设计,把人给同质化模式化了,反而就不真实没有感觉了。

最后找到个性,在设计中将它放大。

·如何提炼卖点

很多人会关注产品,而忽略到消费者痛点。如果产品没有切中痛点,产品就需要调整。

同一种卖点有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以前的奥美时候的前辈阿桂说过一个很好的例子,比如说一个梨子好吃,设计师还是不知道到底应该描述梨子的什么属性如何表达,但是你如果说“多汁的”那种好吃就很有画面感了。

短短的时间内的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