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有之後爲什麼是謙卦。“地天泰”卦,“坤”在上“乾”在下,正是“乾”有“有其德而不居謂之謙”的“謙德”,所以才能夠“順遂通暢,非常和諧”。

謙德:宇宙特性,人類根本【易學文化研究】 我所認識的“易經”(三)

二、“謙德”,“易經”古經的內在本質精神

“易經”是宇宙自然規律模式,它所反映的本質精神“謙德”,是宇宙的本質特性。

宇宙包容世上所有生物,供給陽光、空氣以及循環產生的水和食物。千年、萬年、萬萬年,從不懈怠,不表功,不自滿;無怨無悔,默默無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是一種什麼精神?是忠、孝、悌、節、讓嗎?是仁、義、禮、智、信嗎?這些只是人類的行爲準則和道德規範,在這些道德規範和行爲準則之上有一個更高的道德精神,這個精神就是“謙德”精神。“繫辭”曰:“謙,德之柄也”。這個“謙”字,是宇宙精神,也就是“易經”古經的內在本質精神。這種精神在“易經”古經中有幾處明顯可見。

1、“易經”德之魂:第十五卦“謙”卦

“易經”“謙”卦原文:

: 亨,君子有終。

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六二,鳴謙,貞吉。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六四,無不利,撝謙。

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

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徵邑國。

“謙”卦:上坤下艮,坤爲地,艮爲山。叫“地山謙”卦。

什麼是謙?北宋理學家程頤說“有其德而不居謂之謙”,南宋理學家朱熹說“謙者,有而不居之義”。(《周易全解》第130頁)“謙”是人們能夠以謙卑之道自我修養的高尚德行。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這就是崇高無比的“謙德”。謙的反面就是自大自誇,自吹自雷,驕傲自滿。越是精神貧乏的人越驕矜,越是內心充實的人越謙巽(是巽,比遜更有深意。後同)。這是一個鮮明的比照。

“謙”卦組合來看,上體是坤,坤爲地;下體是艮,艮爲山。兩者相比,山是高大的,地是卑下的。高大的東西卻居於卑下的東西下面,這不是“有其德而不居”嗎!(《周易全解》第130頁)

古人極重視謙,謙最有益而無害。“易經”六十四卦中別的卦都有悔吝兇咎,唯獨謙卦下三爻皆吉,上三爻皆利。而且就全卦看,謙則亨,不必更有別的條件,(《周易全解》第130頁)就可知其謙德的尊貴了。

“易經”六十四卦的排序上看,“謙”卦緊接在“大有”卦之後。“大有”卦辭曰“大有 元亨”,“大有”爲“豐盛、衆多、富有”的意思,“元亨”就是大亨,大亨當然是再好不過了。

大有之後爲什麼是謙卦?作《易》者如此安排並非偶然,是有思想內容的。《序卦傳》說:“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這是說事物發展有個限度,到了一定限度就要滿盈,滿盈就要發生變化,開始走向反面。在自然界“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在社會人事方面也是如此,治極則亂,盛極必衰。唯一避免衰亂的辦法就是經常保持謙巽。作《易》者於大有之後繼以謙卦,正反映他具有深刻的辯證法觀點。他告誡人們,越是富有越是要謙。(《周易全解》第130頁)

後世的解說中說:彖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這是用卦之上下體的特點解釋卦辭“謙亨”的含義。天道是指下卦艮中的陽爻而言。艮中的陽爻必居二陰爻之上,所以艮有光明之象。現在,在謙卦中,艮居下體,本應在上的天道竟屈居於下,這便有謙義。艮雖居下,卻不妨礙它有光明之象。光明便有亨義。謙之上體是坤,坤是地道,地道本是卑的,卑也有謙義。地道卑,卻升至上體,所以叫做“上行”。“上行”也有亨的意思。(《周易全解》第131頁)

“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這一段話詳盡論證謙的好處。講天地人鬼都尚謙而惡盈。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盈必招損,謙必受益。盈滿者往往得禍,謙損者往往得福。可見謙是至德,謙巽不自滿的人有可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謙巽對於無論什麼人都是至關重要的。位尊的人謙巽不自滿,其德更加光大,令人尊重;位卑的人謙巽不自滿,其德人們不能超越、企及。位尊也好,位卑也好,只有是道德高尚的人才能久於其道,保持終身謙巽。謙既是重要的,也是艱難的。(《周易全解》131頁)

再來看看“謙”卦的卦辭和爻辭:

卦辭:“謙,亨,君子有終。”此意:無論什麼人,能做到謙巽以自處,都將亨通。所以謙則必亨,這是沒有條件的。一生自始至終做到謙巽,一定能夠成爲很有成就的人。

“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謙謙,是有謙而又謙,是說有謙謙之德的人,居後而不與人爭先;遇到利益不與人爭利;遇到名譽不與人爭名。這樣的人心中無憂無慮,心中無私天地寬,在人生的長河中天天都是快樂的感覺,一生都是幸福吉祥的。

“六二,鳴謙,貞吉。“鳴”指發出了聲音,“貞”,正的意思。“鳴謙”,有了名氣而謙。是說有了名氣的人,要擺正自己的位置,不要驕傲,不要得意忘形,最終的結局才能是好的。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勞”,功勞。人既有大功勞,又能謙卑自處是謂勞謙。謙已屬不易,勞謙尤爲難能。勞謙一時,勉而爲之,或不爲難;若持久不變,勞謙終身,此人一定是大德之人了。

後世的解說中說:“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萬”,盈數,含有廣大的意思。萬民,即廣大的老百姓。意即:有大功勞而又不居功自傲、不自高自誇、不以功勞壓人的人,必然受到廣大老百姓的擁護和愛戴。

“六四,無不利,撝謙。”“撝”即揮。“撝謙”,發揮謙德。使動息進退各方面都表現出謙德來。都有那些方面呢?看看“謙”的組成有多少:謙讓謙虛謙和謙卑謙厚謙遜謙恭、謙下人在社會活動中:夫妻間、同事間要謙讓;學習上要謙虛;講話要謙和;位高的人要謙卑;富有的人要謙厚;對待名利要謙遜;行爲上要謙恭等等。這些再進一步的發揮和延伸下去,忠、孝、悌、節、讓;仁、義、禮、智、信等等。這些行爲準則和道德規範,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是社會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最根本的道德基礎。這是“謙德”意義的核心所在。

“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

易經“卦”的第五爻,按位置而言爲君位。“謙”卦五爻的爻辭,講的是不能一味的愚謙,應當靈活而用。

富,富有。在《周易》裏—(陽)被認爲是實的,富的;- -(陰)被認爲是虛的,貧的。以,能左右的意思。鄰,親近之人,引伸爲臣下、羣衆。“以其鄰”,能夠左右臣下、得到臣下和百姓擁護和信賴。謙卦六五是陰爻居尊位而能“以其鄰”,得到臣下、百姓的信賴和擁護,所以叫做“不富以其鄰”。六五不富而能以其鄰,屬於非常情況。它以柔居君位,具有謙順之德,能夠接觸臣下,臣下也樂歸於它。但是六五畢竟是陰爻,屬坤道;坤道不足而不富,很可能有不服它的。有不服,可以征伐,征伐無不利;若無不服,自然不必征伐。(《周易全解》第134頁)

後世的解說中說:“象曰:利用侵伐,徵不服也。”

爲什麼“利用侵伐,無不利”呢?六五雖以柔居君位,有謙順之德,但仍有不服的,謙德所不能服的,便用武力來解決。“利用侵伐,徵不服也”,意思是說,人君應以文德治國,仍有不服,則可以訴諸武力。以武力征不服者,是正當的。“利用侵伐”並不妨礙統治者行謙之道。(《周易全解》第135頁)

“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徵邑國。”此意爲,上六謙德發於外,處於卦之極處,以柔居柔,是順之極。居謙之上,是謙之極。以至柔處極謙,謙而至於極,反爲過甚。(《周易全解》第135頁)利在使用剛武,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糾正過謙的傾向。也就是說謙虛過度,是不好的,應該及時糾正。

“謙”卦的六個爻位,分別闡述了“謙德”的方方面面,呈現了一個完整的社會道德模式。

再看後世對“謙德”更進一步的解釋:

“繫辭”曰: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恆,德之固也。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辯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這段文字對如何修德,做了細緻的闡述:

“履,德之基也”。修德的第一步要在踐履即實際行動上下工夫,不搞高調的嘴上空談,不搞裝模作樣的花架子。這是修德的根本基礎。

“謙,德之柄也”。“謙”是道德的根本,修德要先從修“謙德”開始,謙讓謙虛謙和謙卑謙厚謙遜謙恭、謙下修德就要抓住這些根本去修。

“復,德之本也”。“復”,返回的意思,“人之初,性本善”,修德就是要返回人固有的善性上去,返本歸真。不作惡,不害人,要多存善心。

“恆,德之固也”。修德必須守常不變,有始有終,無論如何絕不動搖,一如既往,持之以恆。活到老,修到老,積德到老,守德到老。

“損,德之修也”。“損”即去掉,修德就要去掉自己的壞毛病,改正缺點,糾正錯誤。不要自私自利,更不要損害別人。要損己利人,不要損人利己。這是修德的一個最重要、最根本的方面。

“益,德之裕也”。“益”,受益。修德要能幫助別人,助人爲樂,對別人有愛心,爲別人的利益着想。別人得到幫助受益了,同時也充裕了自己。

“困,德之辯也”。“困”,困難,困苦。困難和困苦是最能辨別、檢驗人的德性的時候。身困志不困,不怨天,不尤人,烈火煉真金。在逆境中磨練人的意志,成就人生的圓滿。

“井,德之地也”。井的特點是養人利物,居而不改。能施德於人,又能保持自己德性不改移。施恩無所圖,助人不計回報,是最高尚的德性。

“巽,德之制也”。巽爲風爲入,修德就要把“德”字深入到心中,成爲制度,成爲法律,時時警示自己,堅持不懈地遵守。

以上是“易經”的“謙德”精神。它是宇宙精神,更是人類的社會精神。

2、有德之成與無德之敗;“泰”卦與“否”卦的警示

“謙”卦,上體是坤,坤爲地;下體是艮,艮爲山。兩者相比,山是高大的,地是卑下的。高大的東西卻居於卑下的東西下面,這不是“有其德而不居”嗎!(《周易全解》第130頁)

正是“有其德而不居謂之謙”,纔有:“謙: 亨,君子有終”的卦辭定義。如果不是“有其德而不居”呢?謙的反面就是驕矜,就是自高、自大、自誇,還會自吹自雷,驕傲自滿。這樣的結果絕對不會是吉利的,請看“山地剝”卦正是。

“山地剝”卦,上“艮”下“坤”,與“謙”卦正是相反。艮爲山,坤爲地,艮卦一點也不謙虛,立居於坤卦之上。所以卦辭定義:“剝,不利有攸往”。註定它什麼事都不能做,如果硬要做,必定是失敗的。

“謙”與“剝”兩卦,一個謙巽,一個驕矜。處事方式不同,得出的結果相反,一個吉利,一個不利。這兩種態度反映在社會活動實踐中的結果就是事業的成功和失敗,這就是“謙”卦和“剝”卦的區別。

“易經”的“地天泰”卦與“天地否”卦,也正是由於卦體上下組合的不一樣,表現出兩種不同的狀態。一成一敗,說明了“謙德”是何等的重要。

“易經”“泰”卦原文:

泰:小往大來,吉,亨。

初九,拔茅茹以其彙,徵吉。

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於中行。

九三,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勿恤其孚,於食有福。

六四,蝙蝠,不富以其鄰,不戒有孚。

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

上六,城復於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吉。

“易經”“否”卦原文: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初六,拔茅茹以其彙,貞吉,亨。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六三,包羞。

九四,有命,無咎。疇離祉。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與包桑。

上九,傾否,先否後喜。

“泰”卦,上坤下乾,坤爲地,乾爲天。叫“地天泰”卦。

“否”卦,上乾下坤,乾爲天,坤爲地。叫“天地否”卦。

“泰”,通,通泰。表示順遂通暢,非常和諧。

“否”,閉塞,不通。表示天地閉塞不通,萬物不生。

“地天泰”卦是反映事物處在非常良好狀態之中的卦。它是怎麼達到通泰和暢的呢?它是“天地相交,二氣相通”的結果。這個結果只能是坤卦在上、乾卦在下的時候才能出現的。看它的反面卦“天地否”卦,正是因爲“乾卦在上坤卦在下”纔出現“否”,閉塞不通的狀態。

“地山謙”卦之所以能夠“謙,亨”,是由於“山本是高大的而不居上反而居下”這個“謙德”引出的結果。“地天泰”卦的“吉亨”與“地山謙”卦一樣,同樣也是得益於“謙德”。

在形象範圍內:八卦“坤”“爲地、爲衆、爲母”。八卦“乾”“爲天、爲君、爲父”。兩相對比,乾卦“天、君、父”爲尊;坤卦“地、衆、母”爲卑。“天地否”卦“乾”在上“坤”在下,形成了閉塞不通的狀態,正是犯了“驕矜”的錯誤。

“地天泰”卦,“坤”在上“乾”在下,正是“乾”有“有其德而不居謂之謙”的“謙德”,所以才能夠“順遂通暢,非常和諧”。

這兩卦說明了“謙德”的重要,給出的警示是很強烈的。

這個“謙德”精神,在《周易》中有着突出的重要論述,其實是《周易》作者周文王本人“謙德”精神思想的結晶。《周易》作者周文王率先身體力行,《封神演義》中周文王訪姜子牙,謙恭求賢,聘請姜子牙爲軍師,獨自拉車載姜子牙八百步。一代偉大的聖賢周文王親自邁出了“謙德”精神的第一步。在周朝後來立朝建國時期的君王和臣子更是做出了很好的榜樣。請看這裏收錄的一篇“周朝爲何能享國八百年”的文章:

周朝爲何能享國八百年?

我們研讀歷史,就能以史爲鑑。周朝綿延八百五十六年,原因何在?孝和悌。在周朝,孝悌的概念就有了相當紮實的基礎。周武王的父親是周文王,周文王的父親是王季,周文王對他的父親非常孝順,確實做到「晨則省,昏則定」。每天早上、中午和晚上,他都一定三次前去問候他的父親,看看父親睡得好不好?喫得好不好?假如父親的胃口不太好,他知道了之後,內心就會很著急。等父親的身體稍微舒適,喫得比較正常時,他才覺得寬慰。

由於周文王做出這樣的榜樣,所以周武王侍奉周文王也非常的孝順。有一次周文王生病了,周武王服侍在側十二天,沒有寬衣解帶,帽子都沒有摘下來。時時刻刻都在照顧他的父親。由於這份孝心,周文王的病很快就好轉了,所謂「至誠感通」。試問,周文王喝的那杯湯藥跟一般人喝的湯藥是否一樣?不一樣。因爲武王孝心的作用,水的結構都發生了變化,藥喝下去就特別有效。所以,周朝以「孝」治天下。

周朝也以「悌」治天下。周文王的父親是王季,王季有兩位兄長,一位是泰伯,一位是仲雍。他們三兄弟都是太王所生,太王是周文王的爺爺。當他看到周文王出生的時候,非常歡喜,覺得這個孫子是聖主之相。而文王的大伯、二伯(就是泰伯跟仲雍)看到父親如此疼愛孫子,兩個人就相約,以父親生病的名義上山採藥。這樣一上山,就再也沒有回來,把天下讓給了他的弟弟王季,進而傳位給周文王。而泰伯和仲雍這種作法是盡到了孝心,因爲他要讓父親放心做事,不希望父親因爲他們兩兄弟而有所顧忌,而沒有傳位給他的弟弟王季。

所以,這一讓成全了父親的心意。這一讓,也成全了兄弟的情義,連天下都可以讓,還有什麼事可以令兄弟不和?所以,讓出了孝,讓出了悌,還讓出了忠,忠於天下百姓。因爲讓出了王位,可以讓周文王領導全國人民,所以是盡孝、盡悌、又盡忠。上行下效,周朝人民就以這些聖賢人爲榜樣,所以朝代綿延八百多年。在周朝,因爲人人都懂得禮讓,所以成就了國家非常良好的風氣,國運強盛久久不衰。

周武王去世之後,周成王年紀還小,由周公輔政,輔佐周成王治理天下。後來成王長大了,有些流言蜚語傳到了朝廷,說周公可能有野心。周公不等周成王有什麼想法,自己就放下權位,來到了他治理的魯國。周公確實念念爲君主,爲他的姪子著想,不希望他難爲做人。

後來成王出外的時候,看到天空有異象,大白天還打雷。古代人都瞭解「依報隨著正報轉」的道理,成王就開始反省,我是不是有哪些做法不順天道?他就到了太廟前反省,剛好發現周公爲兄長祈求延壽的禱告文。周成王一看完非常感動,也非常慚愧。他的叔叔這樣輔佐他,又爲了祈求他的父親延壽而禱告。所以,周成王帶著文武百官親自去將周公迎請回來,讓周公能完成制禮作樂之盛舉,所以周朝能夠長期興盛。

這篇文章所反映的正是《周易》的“謙德”精神在周朝的實施,從周文王開始,上行下效,舉國上下一片禮貌、和藹、文明的景象。就是這個”謙德“精神,造就了周朝的和諧和穩定,成就了周朝立國八百多年的歷史。

我們可以看看,周朝以後的各個歷史朝代,皇家爲太子位之爭,發生宮廷大戰,明爭暗鬥,甚至手足相殘,引發朝政政局動盪,造成國運不昌,衰敗早發。這就是沒有注重“謙德”教化所致,與周朝王室成員的高尚品德完全相反,這大概就是立國年代不長的主要原因吧?

(待 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