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者說:“兄弟,熱死黃天(關中土語:天氣炎熱之意)的,從這溝溝裏走,莫非也是考古的。聽說這響石潭的梨甜脆酥香,跌到土地上就瓣成渣渣了,今日一看,這溝裏清靜雅緻,溪水甘冽,太陽光旺,此地長出好梨自是不奇怪了。

| 第 1220 期|

――曾經發生在醴泉大地上的軼事(連載5)

貟 薇

五、“響石潭”絕響

進溝口走了一個多小時,就到了“響石潭”。張崇德把自行車靠在崖壁上,在蔭涼處一塊石頭上坐下來。擰開水壺蓋,呡了一口水,就仔細觀察起來。

上游的水流下來,聚集在臺塬上大約五六米、深約一尺左右的水池之中。它先把飄來的枯草和梨樹葉兒旋在一起,便一頭跌下兩米多高的潭中。這潭,深三尺,口如篩子般大小。彷彿誰給溝底置放了一口大甕。水跌下去,便撞擊出如銅鐘般響亮的聲音……有風順溝吹,渾厚而又脆亮的跌水聲,經崖壁迴盪而飄向溝外、爬上溝塬,漫散在附近的田野和村莊。

溝崖上端,是厚厚的黃土層,稍下部有兩三乍厚的碎石沙礫。再往下,就是沙礫與黑灰巖體的連接處了。

谷底潭旁,鋪一碩大黑石,它像一頭巨獸臥在那裏,張開大嘴吮吸着上游的來水。藍黑藍黑的石身,滑潤閃亮,無比從容的從石心裏向外散出深藍色的光澤。遙遠而又漫長的滄桑,已悄然給這方石包裏了一層厚厚的玉漿。水花濺起,又化做縷縷霧氣。溝頂的陽光射下來,那石上就燃起了紫煙,嫋嫋娜娜的旋着、纏繞着、走着,輕輕盈盈地飄散了去呢。

獸石背上,幾隻酷似人足和馬蹄子的印跡深深地嵌在上面。似乎有一位牽馬的武將軍剛剛從這裏走過留下了印痕。

這石是女媧修石補天剩下的那一塊麼?

是黃帝西去崆峒向歧伯討教怎樣消除人間病痛與苦難時留下的麼?

姜子牙出歧山,助周滅紂取道九嵕神山留下的麼?

是霍去病演練排兵佈陣時?

是唐太宗縱馬射虎時?

還是武則天察看乾陵時?

如果不是,那此石之下就鎮壓着一個禍害百姓的妖精! 石,把它壓了,再踩上幾腳鎮紮實了! 那源源不斷的水不分白晝黑夜、春夏秋冬的衝着、壓着……

“琴瑟琵琶諧音止,

魑魅魍魎亂風行。

血盡骨枯魂不散,

三石疊仙破空晴。

想到這裏,張崇德不由得高聲吟誦起這幾句詩來。

然而,文史工作者不能像作家詩人那樣見物思情,任憑想象。根據中華五千年文明史記載按照歷史推演,他十分清晰而又準確的感覺到這條叫“小河”又叫“石泉河”的河道里,曾經隱藏了不爲人知的祕密。準確一點說,應該發生在漢武帝抗匈奴,擴疆土那個年代。

爬上“響石潭”臺塬,是一條狹長的平地。水在中間一米左右寬窄的河道流淌,兩邊土地上有上百棵碗口粗細的梨樹,如雞蛋大的梨子稀疏的掛在枝頭。梨園平闊,兩邊的黃土峽谷就推到很遠。靠東邊崖前有一間瓦房,門閉着,一根草繩拴了門扇。兩行西紅杮架和一排黃瓜架,將門前隔成兩尺寬的小路。路上有三隻母雞和一隻公雞在踱步,沒有黃狗,亦不見黑狗白狗,他走近屋子從窗戶看:一張土炕,一牀未疊好的被子。一張小桌,一把茶壺。一隻鍋的竈頭,一條四條腿的方凳子。一把板胡,一把二胡,一支笛子並排掛在桌子上方。梨園的主人不知去了哪裏,狗,也應是跟着人一起走了呢。張崇德“哎――”了一聲,四周一片寂靜,無有人做答,只有流水淙淙響。

燦亮的陽光灑下來,背陰處的梨樹就被靛藍色煮透了。他推着車子順着蔭涼走,也覺得自已像梨樹一樣,被濃綠灌染得通透,一股難得的清涼蕩滿全身。走了十步遠,從溝端樹下傳來一聲秦腔:

“太陽一出照東牆,

西牆畢竟有蔭涼。

高高山上一隻狼,

耳朵長在頭頂上。

羊羔它娘是母羊,

兩隻麻鞋是一雙。

蒼蠅踏的鍋板響,

豬娃坐在樹叉上。

順着聲音看過去,一位老者正在拿着一把刷子往梨樹下半截刷白灰漿,有一條黑白二色的花狗臥在一旁。張崇德曾經分管過縣劇團和羣衆文化,對秦腔十分了解,便向老者說:“老哥,你這段‘反二六’唱得好! ”老者回頭瞅了一眼,笑着說:“這調調子只有在溝裏唱,不心慌哩!”張崇德又說:“對,溝大回音,響亮得很!”老者說:“兄弟,熱死黃天(關中土語:天氣炎熱之意)的,從這溝溝裏走,莫非也是考古的?前幾日有幾個人也從這兒過,歇腳喝水時我問他,他說考察上古時期的人類活動遺址呢。”張崇德就說:“我是咱縣上人,退休了沒事,到這逛逛。聽說這響石潭的梨甜脆酥香,跌到土地上就瓣成渣渣了,今日一看,這溝裏清靜雅緻,溪水甘冽,太陽光旺,此地長出好梨自是不奇怪了。”提說酥梨,老者索性停下手中活計,掏出煙鍋點燃,和張崇德擺起了梨經。

一袋煙抽完,老者愉快接受張崇德邀請,繼續順河溝北行,考察石磨坊和小河源頭的“黑牛鼻窟窿”。

(未完待續)

寫於2015年4月

作者簡介

貟薇,陝西禮泉叱幹人。少時從軍,曾長期在新疆工作,熱愛文化以及古瓷、奇石收藏與鑑賞,現定居北京。

編輯︱董志振 審稿︱陳永強

作品要求原創,未經網絡平臺發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