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內兄弟的(Dardenne brothers)新片,其實很延續作者一貫的關切,即是「那些似乎迷途的孩子/大人,到底在想什麼」,但因主題爲伊斯蘭教,讓電影有更多交叉討論的空間。電影直接、尖銳、提出衆多思考契機。

《年輕的阿邁德》(Young Ahmed)爲達內兄弟獲得2019年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的作品。聚焦一位青少年穆斯林在成長過程中,面對宗教的態度從最初的堅定信念轉爲迷失自我,最後甚至必須依附戒律才能生存。

沒有特效,沒有啜泣,影片結束,卻有東西沉在心底,夜深人靜時緩緩浮上來。

如果看到很晃的影像就會暈的朋友,《年輕的阿邁德》真的會讓你暈到像第一次吸完一支很純的香菸。但是除了畫面暈,被片中探討的社會議題打到的觀衆,也會很暈。像是在觀衆的心靈打水漂,激起的餘波很長又很久。


《年輕的阿邁德》:一部讓我們遇見真實的電影


達內兄弟採取少工作人員、多用自然光的寫實拍攝手法,讓讀電影的我,從衆多昂貴的器材、攝影燈光特效的漩渦中抬起頭來,穿越美麗夢幻的僞裝,看見電影的本質。電影的本質就是對真實世界做紀錄,組合一段一段的影像建構出意義。而達內兄弟的意義,就是對這個世界造成影響。

片中主角阿邁德跟隨一位伊瑪目(阿拉伯語「領袖」之意)讀經,對他來說,伊瑪目比起老師與父母更爲重要,伊瑪目如何解釋可蘭經,幾乎就等同於阿邁德如何理解經典。

一個宗教在經過千百年的流變之後,會隨着時代產生越來越多的變化。儘管基本教義派始終存在,甚至取得部分的話語權,但不可否認的是,越世俗化的宗教越會被「大衆」與「國家」所接受。


《年輕的阿邁德》:一部讓我們遇見真實的電影

一本可蘭經各自解讀

阿邁德的老師與母親並沒有戴頭巾,但他們依舊信仰伊斯蘭教,他們依舊能閱讀、使用阿拉伯文,儘管身處比利時的法語區,他們的生活依舊與伊斯蘭信仰緊密連結。然而,這對阿邁德而言遠不足夠,他認爲身爲穆斯林,就該遵守可蘭經中的一切戒律,不論他們是否已經「不合時宜」。

事實上,不論是可蘭經、聖經或者其他宗教的經典,都已經是千年前流傳下來的古籍,先不論內容在翻譯或編纂的過程是否有疏漏,光是身爲「古老典籍」這點,就足以讓現代人去思索,是否該盡信其中的內容。

這些經典代表的是古早時代的價值觀,在政教合一的國家或許現在依然管用,但對多數政教分離、且已邁入世俗化許久的國家來說,宗教法則不能高過法律。此外,民主國家不會限制人民信仰宗教的自由,但宗教事務必須受到國家公權力的管轄,包括宗教組織的金錢流向、組織規則等等。也就是說,宗教自由並不代表宗教組織可以超脫於國家之外,擁有獨立的一套體系。

《年輕的阿邁德》:一部讓我們遇見真實的電影

榮耀神的方式只有一種?

片中的女教師希望教孩子阿拉伯文歌曲,讓阿拉伯文能更加融入穆斯林的生活,但基本教義派信徒認爲用這種方式學習,是對真主的褻瀆,因此要求信徒必須閱讀原文可蘭經。

阿拉伯文是過去伊斯蘭世界擴展文化的一大助力,只要信仰伊斯蘭教,就幾乎等同於接收了阿拉伯文化。而伊斯蘭信仰不只是到學校或清真寺才能習得,父母在家中也得教導孩子可蘭經及伊斯蘭文化。這樣由家庭發散的堅實宗教信仰,亦是現今許多信徒仍然堅守基本教義的原因。

然而,當宗教融入生活,成爲對生活有幫助的事情時,人們纔會更樂意成爲信徒。除了尋求心靈寄託之外,也有人看重成爲信徒或者學習經典能獲得什麼。

在片中,對於部分父母來說,上清真寺與唱阿拉伯文歌曲並不衝突,兩者都能讓孩子更加認識原鄉文化,甚至在比利時法語區多一個旁人不會的技能。但這樣較爲開明的想法,對於基本教義派來說幾乎形同叛教。

《年輕的阿邁德》:一部讓我們遇見真實的電影

世界「不再」如真主所言?

片中阿邁德爲了確實履行信仰守則而企圖刺殺女教師,不過他並沒有刺殺成功,反倒進了少年觀護所。他曾說:「我不喜歡這裏的人們,因爲他們人太好。」

這裏有許多人都不是教徒,甚至可能是他認爲的敵人——猶太人及基督教徒。撇除信仰,他們都待人和善,這撼動了阿邁德長期信仰的思想,當這些人是他認定的好人,同時又是「敵人」時,他該怎麼辦?

在觀護所,他依舊遵守着戒律,時間一到就往聖地麥加的方向朝拜,同時安撫自己心中躁動的疑惑。他偷了牙刷,想把牙刷柄磨成利器,他所有的行爲彷彿都是爲了殺人做準備。然而,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他卻逐漸迷失。他喜歡農場的女孩,卻因爲她親了他而感到不安——人與人之間美善的情感表達,在他看來(或說在基本教義派看來),可能都會讓他「下地獄」。

阿邁德其實並不曉得爲什麼要遵守這些戒律,但他始終緊抓着這塊他自己也看不清的浮木。而當他進了觀護所,與伊瑪目隔絕之後,浮木越飄越遠,於是他身邊的人成了浮木,他拼了命地希望人們被可蘭經掌控,不要偏離他所認識的世界,甚至粗暴地希望他人的臂膀可以框住他的世界,讓它不至崩塌。然而,世界並非如真主所說的那般,或說,世界「不再」如真主所言。

《年輕的阿邁德》:一部讓我們遇見真實的電影

這部電影讓我們遇見真實。就像在真實世界一樣,觀衆們沒有得知,導演也沒有花很多時間交代到底是什麼合情合理的理由,讓這位不久前還在打電動的男孩變成追求純潔的虔誠教徒,甚至爲此試圖謀殺老師。

導演透過攝影機,讓我們一直跟在少年身旁,我們看見阿邁德的臉,面無表情,但是我們就是無法穿透他毛毛卷卷的一頭捲髮,看透這位少年的腦袋在想什麼。我只能像這部片呈現的一樣,看着他的臉,卻永遠進不去那道面具隔絕成的牆。這道牆的背後是我們無法理解的世界,我們只能憑藉着他過去犯下的罪行標籤他爲恐怖的犯罪分子。

當阿邁德對着社工還有心理諮詢師講着他有改變,我卻一直不相信,一直到他結尾真心地悔改,我也不能理解他。從頭到尾,對於這位人物,沒有一貫電影會解釋角色的動機和內心是激發,我對他充滿了偏見,同樣面無表情的影像,被我一直解讀爲眼神射出兇光,整部片充滿了懸疑感,在心裏吶喊着:「他又要殺人了!」也一直無法理解他不管是犯案或是認錯之間的動機。

但是一個一旦犯錯就難以翻身的世界,一個不提供機會改正錯誤的世界,一個不相信人會改變的世界,雖然杜絕了很多潛在的風險,但同時也杜絕了希望。


《年輕的阿邁德》:一部讓我們遇見真實的電影


需要宗教還是需要信仰?

宗教自由除了代表人人都有信仰宗教的自由,還代表了人們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而後者經常是被忽略的。一個人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甚至是無神論或懷疑論者,他們依舊可能會有自己所堅信的事物與理念。

​因此,與其說是信仰宗教,不如說是信仰一種權威,若人們找不着那個屬於自己的中心思想,只得外求。而人們爲了表現自己的虔誠,不論是上宗教場所、閱讀經典,還是遵守戒律,都是爲了讓心裏更踏實些。

本片許多鏡位都運用了跟隨視角,觀衆彷彿跟着阿邁德一同墜落、浮沉,感受他的彷徨與失措。每個人難免會有懷疑自我的時刻,有些人在懷疑之前找到了依託,但找到依託並不代表建立了自我認同。片中的阿邁德正是因爲這個依託,而丟失了自己。

本片以一個令人驚訝的方式收場,或許會令觀衆覺得突兀,但細思卻是導演想要告訴觀衆的訊息:在傷害之後,人仍有同情與愛的可能,無論是傷害他人者,或者是被傷害者。導演的悲憫眼光,流轉於阿邁德懵懂的13歲與被女教師緊握着的手中。


聲明:本作品未經允許禁止轉載,違者必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