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又自具特色,宋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尚理。由于宋诗上承唐诗,诗人们为了能与唐诗争胜,有意在创作中撇开唐诗以情韵胜的路子,追求一种理趣,这样,宋代的哲理诗较为盛行,成为一种倾向。宋朝大文豪苏轼的《题西林壁》就是一首典型的哲理诗,其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一句饱含深刻哲理的千古名句。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

只缘:只因为。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本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是诗人黄州贬所改迁汝州任团练副使,徒经九江,与友人同游庐山之时所作的一首咏庐山风景的山水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总写庐山山貌。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前句“横”和“侧”,是从山的纵横来描写,后句是从诗人与山之间距离远近的角度进行描写,这两句从不同的角度对庐山进行了描写,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尾句既表明自己未得庐山全景的原因,也点出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这是一首写景诗,也是一首哲理诗,诗人将庐山的壮美与严谨的哲理融为一体,赋予了本诗强大的生命力,使本诗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诗。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