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2019快消品零供满意度调查报告》在上海发布,报告显示,2019年1-8月份,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179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扣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增长9.3%。

而在众多渠道之中,连锁卖场和连锁超市综合满意指数连续下降。

01

大卖场、超市

综合满意指数连续下降

据数据来看,分数下降的两大业态分别是连锁卖场和连锁超市,连锁卖场的满意度从2017年的3.45分,降至2018年的3.35分,今年的得分为3.3分。连锁超市从2017年的3.27分,下降到2018年的3.21分,今年的得分为3.16分。

分数提升的有三大业态,分别为连锁便利、新零售(到家)和连锁母婴,连锁便利从2017年的3.58分上升到2018年的3.76分,今年的得分为3.79。

图来源/上观新闻

新零售(到家)从2017年的3.54分,2018年的3.86分,上升到今年的3.98分,连锁母婴从2017年的3.56分,2018年的3.62分,上升到今年的3.67分。持平的有精品超市和零售电商。

在传统实体零售领域,大润发作为国内领先的大型卖场以3.96分蝉联第一,麦德龙保持着德国严谨的优秀品质为消费者和供应商服务,多年来稳定发展并积极拓展福利和到家业务,在今年的满意度调查中维持第二。高鑫零售旗下的欧尚通过大润发团队的经验复制,满意度持续保持第三名。

连锁超市的综合满意指数排名仍然较低,但以联华、农工商为代表的老牌标超纷纷开展自救,积极转型。农工商作为上海的“老字号”超市品牌今年依旧领跑连锁超市综合满意度指数榜单,

近年来便利渠道凭借其更加贴近一、二线城市消费者需求,以“便利”为最主要特点表现出良好的市场竞争力,在各个业态的整体满意度表现中,便利店也位居第二名。

全家作为便利店的标杆企业,凭借门店数量取胜,排名第一;罗森紧随其后,不断创新,排名第二。农工商旗下的好德可的分列三四名。

精品超市随着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发展迅猛,但也进入了一定的瓶颈期,受到了新零售和便利店的冲击,综合满意度排名第三。

今年精品超市零供满意度指数排名第一的是绿地优选G-Super,华润万家旗下的Ole’和blt精品超市分列二、三位。

02

逃离大商超?

综合满意度指数是供应商对零售商在费用、信用、流程管理、营销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

从这份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供应商对大卖场、连锁超市不满意了。

图来源/上观新闻

供应商对其他卖场的评价普遍集中在“收费高”、“结款不及时”、“乱收费”、“生意下滑”、“关店厉害”等,大商超能带来的利润已经不能满足经销商。原本的销量大牛,逐渐成为经销商身上的累赘,往往一次拖欠,就能让经销商的生意崩溃。

就比如,9月27日,苏宁国际以现金48亿元人民币等值欧元收购80%的股份的家乐福中国。作为老牌零售巨头,家乐福中国在吃到首波消费增长红利后,却因未及时完成业态转型,最终出售业务,不可谓不唏嘘。

家乐福中国曾经辉煌

1995年,家乐福集团进入中国市场,并在北京开设了首家门店,曾有世纪初平均一年开设16家门店的高峰。彼时,仍为新兴零售业态的“大卖场”,以其充足的布点,让家乐福作为零售商拥有足够高的话语权。

家乐福新供应商的“进场费”约在10000元到15000元之间,每个单品(SKU)的条码费约为每家店每条码1000元,年度扣点比例在3%左右。此外,家乐福还会向供应商收取一定的节庆费、促销费,以满足“大卖场”低价销售的定位。

由于家乐福常通过拖延账期的方式扣押供应商款项,有时可达数月之久;供应商在其面前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而家乐福等“大卖场”则可借此时间差获得现金流。

大量的现金流让家乐福有了继续开设门店的余地。即使为了节约成本,家乐福们多选择长期承租某物业。但在承租后,家乐福会将部分店面转租给个体商户,租金的积累也为其带来不小的现金流。

最近几年,与大商超合作,成了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经销商逃离大卖场的速度在加快!

自进入2019年以来,因为连锁超市、商超等给经销商带来的损失不在少数。近期更是不少大品牌的商超被曝出关店:

9月,北京朝阳区的中骏世界城的超级物种已是大门紧闭,处于停业的状态。而据附近的消费者了解,该门店已经关门一个月了。

图来源/网络

还有近期,卜蜂莲花曝出要退市,随之而出的各种经营问题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的热点。

图来源/网络

8月份,深圳喜乐购老板的跑路更是深受关注。从前期预谋打折降价处理产品,各种货款的拖欠,到最后直接消失,跑路,一整套下来,波及100多位供应商,金额达5000万。

……

图来源/中国微新闻

一系列动作下,连锁卖场和连锁超市综合满意度指数的下降也成为了必然。虽然大润发等商超仍然在进行改革,加快门店改造,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但是他们关注的也仅仅是消费者,对供应商的变化并没有体现。

图来源/网络

03

矛盾爆发

愈加频繁的供应链!

指数的变化仅仅是缩影,矛盾的不断爆发几乎成为商超和经销商之前的常态。

2018年出现多起经销商因为超市拖欠货款而铤而走险的案例,经销商在逐渐爆发。

从不断受气,到铤而走险,到开始各种反抗。去年和今年都曾经发生经销商把商超告上法庭的案例,筋疲力尽的经销商已经不能够再沉默下去了。

以往,商超销量大有钱赚。但是,现在商超生意下滑,特别是一些区域的商超更是如此,却不思改变。反而在各种费用上下功夫,还给经销商制定更高的任务,除此之外,结账变得更慢,甚至长期拖延。

这还不是全部,有的商超甚至以各种理由收取管理费等各种生意之外的费用,把经销商当成待宰的羔羊。

生意越是不好,对经销商反而更加的严苛,在一步步的逼迫经销商,让双方的关系逐渐接近冰点。

矛盾的爆发,不仅仅是现在市场的变化使然,反而更多是源自于经销商和商超矛盾长期的积累。现在经销商的生存压力更大了,自然也就爆发。

同时,也因为经销商在渠道上有了更多的选择。

04

商超不再是一家独大!

相较于商超口碑和销量的双下滑,近两年越来越多的零售模式成为经销商新的选择。

新零售经历数年的发展和考验,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是本身的高效率在逐渐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母婴渠道在近几年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也在快速的增长,逐渐成为消费的主流之一;

连锁便利在经历疯狂的竞争之后,出现了很大的分化,但是更多的资本开始关注,也有了更多的投入,发展速度迅速;

除此之外,精品超市、零售电商、社区电商等都在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选择出现,大商超的地位也在岌岌可危。而相对于这些新模式,大商超的“采购专业度不足”、“订货不及时”、“活动不好”等问题更是成为最大的诟病。

图来源/网络

当然这些问题之外,大商超长期以来复杂的人情关系也成为了阻碍。相对于现在不断崛起的新模式,以数据说话,用产品说话,大商超太多的操纵空间,反而成为发展的阻碍。

虽然有不少的商超在积极的展开自救,不断的革新自己的产品、管理体系等,更多的考虑消费者的体验。但是,仍然有不少的商超在默守陈规。

只考虑自己的利润,而忽视经销商,忽视消费者,忽视合作伙伴,忽视员工……这样下去就算是利润数据再好看,仍然无法逃离被淘汰的命运。

当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只有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才有更多生存的机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