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54%,這篇文章就從這組數據入手。

前陣子在網上有個調查:

現在的年輕人焦慮嗎?

結果顯示:

96%的人都有焦慮的事情,其中54%的人每天都在焦慮

你焦慮嗎?

是的,我焦慮~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焦慮成爲了與喫飯睡覺一樣常規普遍的事兒。身邊的人隔三差五來波人生大拷問,然後愈加焦慮,往復循環。

畢業時,工作還沒着落,同學已經簽了知名企業;

25歲,身邊的人都戀愛了,你還單身;

快30歲了,同齡人都已結婚生子,你還未婚;

30多歲了,同事買了第二套房子,生了二胎,而剛當媽媽的你對抗着產後抑鬱,身心疲憊……

看到《摩拜創始人胡瑋煒套現15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類似文章時...

當代年輕人的焦慮程度着實令人震驚。那麼,他們到底在焦慮什麼?

畢業一年的985學歷大學生:

“我們不算是在生活,更像是在生存。”某大學生談起畢業後的生活,說得很無奈。

許多人覺得985學校畢業,就有更多的工作機會,更高的薪資,更多的.....

但現如今,即使是擁有985學歷的大學生,畢業後的第一年,也舉步維艱。

爲面試專門買西服、一天投出幾十份簡歷做“麪霸”、往返幾座城市參加面試……只爲找到滿意的工作。

那期間不開玩笑地說,都錘鍊出了在任何交通工具上都能秒睡且不坐過站的本領。

自己畢業後一年的生活只能用“起落落落落落落”形容。

記得畢業一年時,生了一場重感冒,前期一直扛着最後實在撐不住了纔去看病,結果發現自己居然連看病的錢都沒有,還要跟父母要!我就覺得這大概是這輩子最糟糕的事情吧。

可現實是生活中還有更糟糕的事情等着呢!工資沒漲,房租漸漲;月薪五千,至今零積蓄。且窮且獨立,一年過去發現自己的生活不如狗。

就這樣,每天還要面對“醒來不知道又重複一天的意義是什麼”的困境,不停思考“活着到底是爲了什麼”、“我現在在做的事到底有沒有意義”?!

初入社會的不適,現實生活的重壓,各種意想不到的事情接踵而至,沒有“安全員”幫忙或替你扛着,又怎能不焦慮呢?

就像一位95後知乎用戶寫道的那樣:

作爲一個95後,剛工作一年,我很焦慮。

社會條件的焦慮是:首先自己的年正好處在一個很尷尬的年紀,這幾年要迅速成長起來,要成爲別人眼中的那個“優秀”的人,其次再過幾年在外界看來需要談婚論嫁的年紀,最後需要對於我的原生家庭一個“拯救”。

內在條件的焦慮是:我無法認清自己真正需要什麼,真正想要什麼。自己原生家庭給我帶來的“印記”,我一直在逃離,我以爲逃離掙脫我不喜歡的這一切會有用,我努力消除我身上“那些所謂站在道德的對立面”的東西,我的心恐慌,焦慮,卻很多的時候對自己無能爲力。

除了錢不夠,然後便是不知道怎麼給自己那個”蠢蠢欲動“的心安慰與理解。我想過好這一生,我又擔心我這一生都過不好。

27歲,默默無名某公司職員:

27歲,我現在慌得一比...

有人說27歲已經是90後的中年羣體了。是啊,而且中年危機來勢兇猛,想不焦慮都不行!

每天照鏡子時只想問:這TM的是誰啊,睡眼惺忪、疲憊不堪、暮氣沉沉、清晰可見的地中海....說好的滿臉膠原蛋白、無所畏懼、熱氣騰騰、生龍活虎呢?!

以前人稱夜店小王子,現在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來。王者榮耀沒意思、抖音沒意思、抖音上的小姐姐也沒意思、曾經說過的豪言壯語,突然也都不信了。

27歲真是個尷尬的年齡,畢業了快6年的時候,第一次,沒有生活裹挾着自己進入下一個階段,然後自己就爭氣地徹底蒙圈了:接下去該乾點什麼?

看到的未來是無限期的停滯,或者說難聽點甚至滑坡。

愛情呢?總還會有點希望吧?錯!像我這個年紀的單聲狗一抓一大把,自己什麼情況誰心裏還沒點逼數。但三大姑七大婆的輪番催婚也是夠令人焦心的。

面對着愛情的無望,事業的停滯以及性能力的下降,我真的慌得一比。

分享君突然想起一位朋友曾向我抱怨道“一年有365天,我好像只是把一天過了365遍而已。身邊的人好像都過得比我好,我也想掙錢、買車、買房....可攢了這麼久的錢,也只夠在老家買個差不多的房子;我都快30歲了還是每天擠公交!”

經濟窘困與想要更好的生活間矛盾衝突,面對現實總是深感無力。越來越多年輕人成功的神話,刺激着人們的神經。想要個家,卻找不到知心愛人。平庸生活帶來的困頓和迷茫。

也許,這就是無法停止焦慮最本質的緣由。

35歲+中高層職場人:

有家,有娃,有事業!這都千萬身家了,怎麼就焦慮了?

跟別人說自己焦慮,他們總覺得我矯情。說什麼在一線城市打拼這麼多年,還有兩套一線城市的房子,一套自己住,一套投資總價值在千萬左右。關鍵還有個百八十萬的存款。職位穩定又是企業中層或高層,年薪20-50萬。這樣還焦慮什麼!

現實是,就這樣還是會焦慮。工作、社交、婚姻和子女教育,樣樣都少不了操心,一個人操着幾十份的心,能不心累、焦慮嘛?!

最煩的還是,要隨時收納好自己那顆蠢蠢欲動的心。這個年紀也是會對一切新潮的、美好的及昂貴的事物都充滿渴望,但獲得它們時卻充滿了不確定,享受它們時也沒有十足的底氣。

說道我老婆,更是更年期、焦慮症一併發作。畢竟現實社會對女性還是存在着一定的偏見的。俗話說“男人四十一枝花,女人四十豆腐渣”。

這句話背後是對於年長女性深深的惡意。

自然增長的年齡對於女性來說,像是個錯誤。

除此之外,作爲職場末班車羣體一員,心裏的不安也夠自己喝一壺的了。

一二線城市是個更新換代速度極快的地方,在這裏的企業大多都有職場的35歲大限。

無論外企還是私企,當你超過35歲,直奔40歲,尤其到了45歲就更容易察覺,你幾乎已經是公司最老的員工。一大批的85後、90後充斥在身邊!也許每天對你指手劃腳的上司,可能三十剛出頭,你的老闆也可能比你年輕很多。

“我有20多年的工作經驗”?!醒醒吧,自己心裏也清楚,就那些經驗,在職場打拼過幾年、情商不是很低的人都能混到。說白了,三四十歲,感覺什麼都不會。人生有一種焦慮就是你一把年紀,什麼都不會,會的那點東西,還沒用。

老闆還留着自己的原因不外乎,掐指一算,炒你不合適,要賠十幾年的工齡工資,乾脆湊合用吧!並不是因爲公司離了你就玩不轉,也不是因爲你爲公司付出多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這種自我陶醉一點用都不頂!

跳槽吧?!很多企業在招募人才時,明確規定年齡在35歲以下。就這樣怎麼蹦躂?!上有老下有小,能任性蹦躂嘛?

記得在知乎上看到一個用戶提問到:

上海35歲月入3W,爲什麼還是焦慮?

知道各位知乎大神都是精英,月入3萬隻能說是貧下中農,只是真的很困惑。目前夫妻兩人月入五萬左右,供房貸款一月1 萬,馬上要迎接BB的到來,一想到我的Dream house/Car隨便加起來就千萬以上了(真的只是中環附近120平米的普通電梯房的要求),如果置換就是五百萬的缺口,感覺一想這個人一直很焦慮,覺得壓力喘不過氣來,除了賺工資也沒什麼額外的收入,覺得這輩子要完成夢想好難。爲什麼我身邊的同學盆友都賺的不如我多,但是買奢侈品,出國旅遊,生二胎樣樣玩的溜,這些我都不敢做。

爲什麼會這樣呢?

王小波在《黃金時代》中如是寫道:“那一年我二十一歲,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喫,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而生活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期間你就會感到焦慮,這個焦慮不分年齡、不分階層。

在生活裏,誰都逃不開人生目標、物質金錢和事業這三件事,大多數人的焦慮同樣離不開這幾樣事兒。就像開篇提到的那個調查,關於讓你焦慮的事情來自哪些方面時得出的結論。

當你有這些方面的訴求時,必然不可避免會嚐到焦慮的滋味。除非你能夠做到無慾無求,但誰都不可能如此,人從出生時開始就有訴求。

因此,如何面對它是需要思考的問題。面對焦慮時要麼將其當做一種警示,要麼轉移注意力或任其自生自滅。誰還沒有個焦慮的時候啊?!

原文來自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