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介紹的這個人,叫李六如,看名字很多人都不熟悉,但看看他的資歷,那絕對是牛得不得了,連十大元帥都比不上他。

李六如生於1887年,比朱老總小一歲,但參加革命卻比朱老總早,1908年就參加了新軍,還加入了同盟會。

辛亥革命後,李六如對黎元洪說,我想出國深造。黎元洪二話不說,撥出3000塊大洋,這在當時可是天價了。這還沒完呢,黎元洪爲了讓李六如在國外有面子,特批他爲陸軍少將。

可別小看了這個“陸軍少將”,在我黨所有的人中,這可是第一個將軍。朱老總當少將的時候,已經是1917年了。

留學回國後,李六如來到湖南長沙教書,經常在報紙上刊文,抨擊時政,還開辦平民學校,支持農民運動。這時候,有個人看上了李六如,就是毛澤東。

毛澤東通過李六如的好朋友約見李六如,李六如也非常高興,說我早就想認識毛潤之了,可惜無人引見。毛澤東和李六如一見如故,成爲無話不說的好朋友。

1921年剛開完黨的一大後,由毛澤東、何叔衡這兩位一大代表作爲介紹人,李六如加入了共產黨。請注意,十大元帥中,朱老總是最早入黨的,時間是在1922年11月,比李六如晚了一年多。

在我黨歷史上,有三大奠基式的起義——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平江起義,其中,秋收起義和平江起義,李六如都是重要的組織者,你說牛不牛?

紅軍長征後,李六如跟着項英、陳毅等人留下來,進行遊擊戰爭,不幸被捕。國民黨用高官厚祿誘降李六如,始終未能得逞,就準備槍斃李六如。但還沒等動刑,全面抗戰爆發,國共開啓了合作抗日,延安點名要求釋放李六如,這才逃過了一劫。

李六如獲釋後,立刻去了延安。

當時,毛主席辦公室的祕書長一直空缺,別人問他爲什麼不找個祕書長,毛主席總是笑而不語。但等到李六如到了延安,毛主席立刻把這個職位交給了他,足見對他的信任和器重。

李六如:從民初“陸軍少將”到中共高幹

2018-03-21 10:24 湖南日報]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路人競說季交恕”

——李六如:從民初“陸軍少將”到中共高幹

文丨記者 文熱心 通訊員 黃鎮

李六如故居。 本報記者 梁向鋒攝

出平江縣城往東沿平(江)修(水)公路車行50餘公里,便來到嘉義鎮泊頭村。這裏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在棟棟白牆灰頂的農舍“陣”中,有一片青磚黑瓦的老宅,南邊那一半,就是早些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李六如故居。

這是一片典型的清朝民居,樸實、堅固是它的特色,但100多年的風吹雨打讓其滿是滄桑。

8月24日,記者在這裏見到了李六如的孫子李和傑。他告訴我們,他爺爺李六如就是從這裏走向革命道路的。1952年,身爲最高人民檢察署副檢察長、黨組書記的李六如回平江搞調查,在這裏住過一個月;1962年,又回這裏收集過資料。現在,當年李六如住過的房子,用過的書桌、凳子仍然保存完好。

在李六如住過的房子裏,記者看到牆上掛着4幅照片,展示着李六如所經歷3個時代的風采,也寫照着李六如的生命歷程,還折射出小說《六十年的變遷》主人公季交恕的影子。

季交恕——李六如

李六如,就是上個世紀50年代末,風靡全國的小說《六十年的變遷》的作者。

小說的主人公季交恕是個熱血青年,爲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從本土尋到東洋,從清末尋到民國,歷盡磨難,最終匯入到人民解放事業的洪流中。季交恕就是作者的化身,“李”加一撇是爲“季”,“六”字加“乂”乃爲“交”,“如”字加“心”則爲“恕”。可見,這是一部作者自傳體小說。

確實,小說中季交恕的奮鬥歷程就是李六如的人生道路。他在小說序言中寫道:“從1895年變法維新前後到1949年全國解放前後這60年來,則是中國歷史上變化最劇烈、最偉大的時代,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由半封建半殖民地一變而爲建設社會主義的獨立國家。被宗法、禮教、神權所支配的舊意識形態與頑固保守思想,也逐漸起了變化,社會面貌爲之一新,這還不值得寫一寫嗎?”

以自己的人生經歷反映60年的偉大變遷,這就是李六如創作的初衷。

團體庶務·陸軍少將

第一幅照片,是李六如新軍照。參加新軍,是李六如革命道路的起點。

辛亥年的武昌起義,以蔣翊武爲首的革命團體文學社、以孫武爲首的共進會是中堅。李六如在回憶辛亥革命時說:“武昌起義是由一部分知識分子起領導作用,以學術團體爲幌子,以新軍爲主力而發動起來的。由醞釀到發展,由成功到分化,貫徹始終、一脈相承的革命團體,最初是科學補習所、日知會,以後是羣治學社、文學社,還有它的同盟軍共進會,這是武昌起義的兩個主要團體。”

文學社的前身是新軍中的振武學社,振武之前則是羣治學社。

李六如是羣治學社的骨幹。羣治學社活動引起了清廷的注意,以致“社務停頓”。1910年8月,羣治學社骨幹們召開會議,議決改羣治學社爲振武學社。9月18日爲農曆中秋節,振武學社於武昌黃土坡召開成立大會。會議推舉楊王鵬任社長,李六如任庶務(相當於辦公室主任)兼文書。“李重鄉誼,介紹大批湖南革命黨人入社,社務發展很快”。

二十一混成協協統黎元洪派人偵悉這種情況後,即將楊王鵬等撤差,同時將李六如及一營營代表鍾倬賓打了一百軍棍,開除軍職。楊王鵬撤差後,將社務交蔣翊武主持。

1911年1月30日,振武學社改爲文學社,推舉同盟會會員蔣翊武爲社長,以同盟會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爲綱領,借“研究文學”爲名,在新軍中進行革命活動,各標營隊均設有文學社的代表,社員發展到3000人。

武昌首義後,這些人都是革命功臣,李六如也歸隊,任都督府祕書。後來,他被湖北都督黎元洪委任爲第四鎮十六標標統(相當於團長),參加了漢口、漢陽的保衛戰。但李六如覺得自己還年輕,應該走“實業救國”之路,想出洋深造。幾經請求,黎元洪終於同意,贈他3000元出洋費,每月另撥官費80元“零用”,還補了一個“陸軍少將”頭銜。

實業、教育“救國夢”的破滅

第二幅照片,是李六如在日本留學時的和服照,也是他實業、教育“救國夢”破滅的影子。

1912年,李六如懷着“實業救國”的理想,赴日留學。1918年秋,他以優異成績畢業後,帶着日譯本《資本論》回國。

回國後,他謝絕日本駐上海通訊社和長沙官方的高薪聘請,回到家鄉平江,集資開辦救貧工廠並任興業織布公司經理,倡辦平民學校。由於軍閥勒索,洋布傾銷,不久工廠倒閉了,還欠了債,已過而立之年的李六如來到長沙另尋出路。這個在“實業救國”的道路上碰得焦頭爛額的人,雖然也萌發過“只要像俄國十月革命那樣,真痛快,真徹底”這樣的思想,但是他只剩下文化知識在身,也就只能在“教育救國”的道路上繼續走着。他在《大公報》上賣過文,也在長沙商專、法專、羣大等高校教過書。但是,賣文,被斥爲“邪說”;教書,連飯也喫不飽。而且,教育界派系林立,互相傾軋,絕不是他想象的那樣清高。於是,在舊的道路上已經山窮水盡之外,現實生活的鐵壁又把他最後的一點幻想和希望砸了個粉碎。生活昭示他:這樣走下去,將面臨懸崖絕壁!

儘管如此,他還是抱着開發民智,改造社會的理想,倡導平民教育運動。他通過湖南省政府、省議會和省教育會中許多朋友、熟人的關係,自上而下向各縣推動,還成立了全省平民教育促進會,他被推舉爲副董事長。

這一段,是立志救國的李六如最苦悶的日子。

毛澤東、何叔衡介紹他入黨

第三幅照片,是李六如身着國民革命軍軍官服的照片,也是他匯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洪流的象徵。

1920年,苦悶中的李六如認識了毛澤東。

李六如倡導的平民教育運動,是有影響的進步活動,自然受到此時進行中國共產黨湖南黨組織建設活動的毛澤東的注意。一天,毛澤東派李六如的好友喻××前來約見。喻××對李六如說:“第一師範(附小)的毛澤東介紹我來和你談談。”李六如高興極了,說他早就想去拜訪毛澤東,只是無人引見。

就在這天,李六如、喻××興致勃勃地來到船山學社,會見了毛澤東和何叔衡。

3個人越談越親切,越談越合拍。打這以後,李六如和毛澤東、何叔衡的交往越來越密切。

1921年秋,由毛澤東、何叔衡介紹,李六如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之後,李六如常到中共組織主辦的湖南自修大學聽課。這期間,他又結識了羅邁(李維漢)、夏曦、劉少奇、郭亮等人。

1921年冬,經毛澤東和何叔衡介紹,李六如由團轉黨,沒有經過候補期。有關地方史料記載,這是“中共黨內第二個岳陽籍黨員”、平江縣第一個共產黨員。

一位“辛亥元老”匯入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洪流。

做祕書長,也做小說夢

入黨後,李六如受黨的派遣,到安源做過調查、開辦過工人夜校。1924年國共合作後,他擔任過國民革命軍第二軍第四師黨代表。大革命失敗後,他受黨的委派,與夏明翰和毛簡青、羅納川等一道在平江發動秋收暴動,建立革命武裝。1927年9月組織了第一次直撲平江縣城的戰鬥。第二年2月又組織了20萬農軍第二次撲城。

1930年,李六如進入中央蘇區,任閩西省蘇維埃政府祕書長,後成爲福建省蘇維埃政府主席團委員,兼財政、內務二部部長。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紅軍長征,李六如夫婦奉令留在中央蘇區堅持鬥爭。1935年初,李六如在吉安被國民黨當局逮捕,被關押兩年。抗日戰爭爆發,國共第二次合作,李六如出獄,獲得了自由。

出獄後,李六如輾轉南京,和妻子於1937年10月到達革命聖地延安。一到延安,李六如便將被捕經過、“辯訴狀”底稿等都交給了黨組織。經過組織審查和項英的證明,李六如正式恢復了黨籍。開始,李六如在邊區銀行當過兩星期祕書,隨即被分配到毛澤東辦公室任祕書長。李六如在任祕書長期間,遵照毛澤東的指示,起草和承辦了大量的文電、報告、書信等文稿。

李六如擔任這個職務一直到1940年5月。據當時擔任中共中央祕書處處長的王首道回憶,“李六如在當時艱苦的條件下,堅韌不拔地工作,參加了中央有關政策問題和歷史問題的研究與決策,很出色地完成了毛澤東交給的各項任務,爲爭取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在延安,他常想:他和不少老一輩戰友既是幾次大革命風暴的參加者,又是中國20世紀曆史風雲的見證人,有責任把歷史變化的必然性告訴後來人。於是,他萌發了寫一部多卷本歷史小說《六十年的變遷》的想法,而且蒐集了很多寶貴的資料。遺憾的是,這些資料都在1947年我黨軍政機關撤出延安時丟失了。

70歲出版《六十年的變遷》

第四幅照片,是李六如身着中山服的照片。這是一幅標準的幹部照,也是他走上文學之路的“前景”。

全國解放後,李六如歷任最高人民檢察署副檢察長、黨組書記等重要職務。1955年,他從崗位上退下來時已經68歲,被人形容爲“皓首病軀”。

他每追憶自己大半生經歷的革命鬥爭生活,便感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重新產生了創作《六十年的變遷》的強烈願望。在寫作過程中,他不滿足於自己的所見所聞,還大量收集、調查走訪,反覆覈對史實,務求全方位、多角度地把這些歷史事件寫得更加客觀、豐滿,做到既引人入勝,又無懈可擊。

爲收集“活”材料,他帶着祕書羅植南來到湖南。在長沙,在平江,他和鄉親們親密交談,仔細詢問過去和現在的情形。他還長途跋涉到江西、福建等一些當年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尋訪革命舊址,查找相關資料,探望革命老人,收集了大量關於毛澤東、毛澤民、何叔衡、瞿秋白、方維夏、羅納川、郭亮等人的資料和平江農民暴動等歷史事件的鮮活資料。同時,也收集了蔣介石、張輝瓚等人的資料。

經過兩年多的奮筆疾書,《六十年的變遷》第一部脫稿。該部約20萬字,李六如打印若干份後,分別送請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志審查,並請歷史學家范文瀾、呂振羽等專家指正。毛澤東親筆批示,將書稿交給時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的林默涵負責審閱。林審閱後,給中央和毛主席寫了報告,代表中宣部肯定了《六十年的變遷》是一部很好的歷史小說,對青年富有教育意義,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

經過修改後,195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六十年的變遷》第一部。彭德懷元帥看望李六如時,對此倍加讚賞。首都各大報刊紛紛轉載,一時間,“路人競說季交恕,城鄉爭購六如書”,出版社不得不一版再版。這部小說被翻譯成英文、俄文、日文等幾種版本發行,蜚聲國內外。這一年,李六如70歲。

革命家·文學家

又是冬去春來的日夜伏案,又是廢寢忘食的奮筆疾書,《六十年的變遷》第二部1961年出版。正當李六如懷着勝利的喜悅,精心創作《六十年的變遷》第三部時,“十年動亂”來臨,他遭受迫害,寫作被中止,第三部還不到計劃篇幅的一半……1973年4月10日,李六如含冤離世,終年86歲。

1980年7月2日,黨中央爲李六如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評價他“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他的《六十年的變遷》第一、二部連同第三部的部分手稿被列入當代文學經典叢書,於2002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再版。

應該說,李六如是幸運的。因爲他像辛亥志士劉復基、蔣翊武一樣,也是武漢新軍革命團體負責人之一,劉復基犧牲在武昌起義成功的前夜,蔣翊武則犧牲在“二次革命”後,而他的生命則延續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不僅如此,他還在以後的奮鬥中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隨着全國的解放,成了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有功之臣。在革命隊伍中又結識了毛澤東,創作也就能得到毛澤東的支持,增加了成功係數。

60年,3個時代,作爲一個時代的弄潮兒,豐富的人生經歷和深刻的感悟,是革命家李六如又成爲文學家李六如的生活基礎。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