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這樣,隨着互聯網的不斷開放,同人圈子也在不斷擴大,同人文化逐漸蔓延到各個領域,同人創作早已不侷限於小說、漫畫等作品,如今大有“只要有愛,萬物皆可出同人”的趨勢。在最近正在發酵的這次風波中“躺槍”的AO3(Archive of our own),就是一個非營利且開源的同人創作平臺,只要符合平臺要求,同人創作者就可以將自己的作品上傳到網站,供網友瀏覽。

原標題 風波中心的“同人文化”

來源 中國經營報-新域實驗室

作者 胡月

最近,一場源於粉圈的風波讓“同人”這一詞語出了圈。很多路人在被迫喫瓜的同時,也第一次接觸到“同人文化”。

何爲“同人”?同人圈背後又隱藏着怎樣的商業邏輯?

關於“同人”“同人文化”目前並沒有權威的定義,大致可以理解爲在有相同愛好的羣體中流行的,基於已有作品進行的二次創作。同人作品、作品的創作者、受衆以及基於同人作品製作的周邊等,共同組成了“同人圈”,形成“同人文化”。

目前普遍認爲“同人文化”起源於日本,最早在日本、歐美等國流行,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傳入我國。

“同人”不只有“同性”和“顏色”

對於很多不瞭解或瞭解不深的人來說,可能第一反應會將“同人”與“同性”畫等號,或是覺得同人作品都是一些“有顏色”的作品。

這其實是對“同人”的一大誤解。誠然,這些題材的作品確實是同人作品的一部分,但並不是全部。或許你只是想要讓“眼瞎”的女主和善解人意、默默付出的男二終成眷屬呢。

大家都知道,“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物種的多樣性決定了人們對於文藝作品的理解總是不盡相同。而同人創作則可以看作是人們根據自己的喜好,對原作品的一種加工。這或許也是同人文化形成的原因之一。

畫師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將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具象化,讓人物更加生動、立體,或是賦予動漫人物新的形象,讓他們更符合自己的審美。

寫手們也可以爲喜歡的角色創作新的故事,讓他們在“平行世界”中繼續生活。

受衆們則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欣賞不同的同人作品。

其實,最近幾年大火的國產動畫電影中,也不乏一些對已有文學作品的改編。

比如此前大火的動畫電影《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就是以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爲基礎進行的擴展和演繹。

去年上映的《白蛇:緣起》,則是在中國民間流傳甚廣的傳統故事《白蛇傳》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

同時,隨着時代變遷,互聯網以及科學技術的普及與發展爲同人創作提供了不少技術支持。起初創作者們大多隻是寫寫同人文、畫畫同人圖、出出同人COS等,後來慢慢有人開始進行視頻剪輯、音樂製作等,同人曲、同人舞……各種各樣的創作形式層出不窮。

由古風圈、配音圈等多個圈子內的衆多知名人士共同參與制作的《魔道祖師》同人曲——《同道殊途》,當年一經發布就在粉絲羣體裏引起轟動:

萬物皆可出同人?

同人文化起源於動漫領域,後在小說和包括遊戲在內的“二次元”領域迅速發展。

而隨着粉絲羣體和粉圈文化的興起和壯大,同人文化也逐漸開始影響“三次元”。如今,粉圈中經常提到的“RPS”和“RPF”,就是指基於真人的同人創作。

值得一提的是,通常情況下,任何形式的同人作品產生的初衷,都是出於對原作或是原型的喜愛,畢竟沒有人願意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浪費在自己不喜歡的人、事、物上。

就這樣,隨着互聯網的不斷開放,同人圈子也在不斷擴大,同人文化逐漸蔓延到各個領域,同人創作早已不侷限於小說、漫畫等作品,如今大有“只要有愛,萬物皆可出同人”的趨勢。

同人文化發展到如今,多少也有點脫離了此前對於同人的定義。有時,即便是兩部風馬牛不相及的作品中的角色,或是兩位八竿子打不着的明星,都能被湊到一起,這就是所謂的“拉郎配”。

在這件事上,憑藉同人視頻剪輯而成爲“B站頂流”的賈玲和岳雲鵬就頗具代表性,畢竟在嗶哩嗶哩網站上,這二位與別人的“拉郎”視頻不勝枚舉。

有網友調侃:“小嶽嶽”表示同仁可以,但真的不想再追車了 ▼

“甲之砒霜,乙之蜜糖”,有喜愛同人文化的人,自然也有因此覺得困擾的人。有網友認爲,過度氾濫的同人文化帶來了大量的爭執,這給原作及創作者和一部分喜愛作品的普通受衆帶來了不少困擾,而爲了遠離這些紛爭,只得選擇徹底“退坑”。

因此,目前也有不少人在理性思考:同人創作的度究竟應該如何掌握。

同人創作也能“賺大錢”?

同人作品產生的初衷是爲了志同道合的人互相交流,從這一角度看來,同人創作與商業創作相對,是創作者自主進行的自由創作。同人圈也有一種觀點認爲,只有不以營利爲目的,不進行商業出版的作品,才能稱爲同人。

在最近正在發酵的這次風波中“躺槍”的AO3(Archive of our own),就是一個非營利且開源的同人創作平臺,只要符合平臺要求,同人創作者就可以將自己的作品上傳到網站,供網友瀏覽。

雖然直到現在,仍有不少圈子和同人創作者堅持作品或相關周邊不做商用,但同人文化在多年的發展變化中,也出現了不少變現方式。

一些技術過硬的同人創作者會在作品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將這些作品集納在一起,做成一種自制出版物,稱爲“同人誌”。

“同人誌”是同人圈中最常見的變現方式。

在同人文化的起源地日本,很多知名漫畫家,在出道前都有同人誌創作的經驗。

比如《聖傳》《東京巴比倫》《魔卡少女櫻》的作者,日本知名漫畫創作團體“CLAMP”,創作了《哆啦A夢》的漫畫家組合“藤子不二雄”,以及去年8月離世的日本著名漫畫家森永愛等。

“封印解除”▼

誰不想擁有一個“機器貓”呢?▼

森永愛創作的同人作品《藤真的真實》,漫畫中已經能夠看到一些她的成名作《貧窮貴公子》的影子了。也有一種說法是,《貧窮貴公子》主人公山田太郎的原型就是《灌籃高手》中的藤真健司。▼

而根據日本矢野經濟研究所2019年發佈的針對日本“御宅族”市場進行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日本國內同人誌的零售額每年呈現出較爲穩定的增長趨勢,2018年達到820億日元的規模。

另外,日本2007年的一則新聞中提到,以“品川薰子”爲筆名的著名同人漫畫家因偷逃稅被起訴。據悉,其在2003~2005年的三年時間裏,販賣自制同人誌的所得收入超過2億日元,但只繳納了2000萬日元稅款。

在該新聞曝出後,還有人在日版“知道”上發佈相關問答▼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同人創作者都能有如此鉅額的收入。

而日本同人漫畫家的不菲收入,則得益於日本同人誌市場的成熟發展。

據知乎用戶@Cook1e丶介紹,在日本發行同人誌不需要書號,但一定要有“奧付”,也就是書籍信息記錄頁,其中要註明團體名、發行者、發行日、聯絡方式和印刷單位。

在日本,同人誌不僅能在書店裏銷售,大大小小的“漫展”也爲創作者們提供了豐富的銷售平臺。

Comic Market就是日本乃至全球最大的同人誌即賣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漫展”),自1975年開始至今已經舉辦了97屆,不少知名漫畫家都是在Comic Market上被髮掘的。

當然,除了同人誌之外,各種類型的同人周邊,也是變現的方式之一。這之中,以方便操作的掛件、立牌、徽章等最爲常見。

同人與原作不是隻能“劍拔弩張”

一直以來,同人創作都難以擺脫一個尷尬的境地,就是其對原作究竟是否構成侵權。

江南以金庸多部小說中的人物爲原型創作的“同人小說”《此間的少年》就曾被訴侵權,該案最終以原告方金庸一審勝訴暫告終結。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法院認爲雖然《此間的少年》一書中部分人物與金庸作品中的人物一樣,但故事情節、時代背景等要素都是全新的,所以不構成著作權侵權,但由於江南利用讀者對金庸作品中武俠人物的喜愛提升自身作品的關注度後,以營利爲目的多次出版書籍且發行量巨大,因此構成不正當競爭。

由此看來,同人作品想要大規模商業化並從中獲利,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不過,也不是所有原作與同人作品的關係都是如此“僵硬”。

對於一些作品來說,大量的同人創作也是對原作的一種宣傳。

比如此前大火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不少網友都是因爲看到了“鋪天蓋地”的同人作品,才紛紛被“安利”而走進電影院的。

而像這種同人“輔助”原作的例子還有很多。

事實上,如今不少動漫、遊戲的官方都非常鼓勵粉絲進行同人產出。

比如人氣網遊《劍網3》(《劍俠情緣網絡版叄》),不僅官方經常會轉發粉絲的同人作品,還專門設置了用來展示玩家同人作品的微博

甚至還會定期舉行各式各樣的同人大賽。據悉,僅在去年9月的“十週年同人嘉年華”活動中,官方就收到了近2萬份投稿,評選出近900份獲獎作品。

另外,從《劍網3》用戶總監@劍網3安琪在微博上的評論也可以看出,《劍網3》此後還將有序開放商業化授權。

事實上,特別是在“二次元”領域,像《劍網3》一樣鼓勵粉絲進行同人創作的絕不在少數。

由此看來,在某些情況下,同人作品與原作也可以達到相輔相成的和諧共處。

同人創作源於喜愛,但或許正是激烈的情感表達,給這個圈子帶來了不少誤解和質疑。尤其是在涉及“三次元”之後,同人創作也確實暴露出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不少理智的網友最近也開始反思同人文化該如何發展。

前兩天,有位娛樂博主發佈了一條微博,建議明星以後可以在微博簡介上標註自己對於同人的接受程度,引發了網友的大量討論。

或許這條微博調侃的意味更重,但似乎也不失爲一個解決方法。分級閱讀和預警機制,或許能幫助大家篩選和避開自己不喜歡的內容,進而避免不必要的爭端。

對於同人作品,你有哪些瞭解?來聊聊你心目中的同人文化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