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流量時代開啓,演員的演技便備受關注,近日一檔新上線的演技類綜藝《演員請就位》引起了較高的關注。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從2017年《演員的誕生》將演技競演綜藝帶到觀衆面前開始,越來越多的同類型綜藝相繼誕生,僅今年便有4檔演技類綜藝計劃上線,迎來一個小爆發期。但隨着演技類綜藝愈發熱門,是否會引發觀衆的審美疲勞、節目該如何實現創新也成爲業內探討的話題。

4檔節目已官宣

最近新上線的演技類綜藝《演員請就位》無疑是當下的熱門話題之一,自播出以來便頻頻登上熱搜,同時播放量不斷增加,據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10月14日18時,該節目上線4天,平臺累計播放量已達1.22億次。

《演員請就位》受到的高關注只是演技類綜藝熱度增加的縮影之一。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今年已經正式官宣的演技類綜藝共有4檔,除了正在播出的《演員請就位》外,還有浙江衛視綜N代《我就是演員之巔峯對角》(《演員的誕生》第三季);優酷的《演技派》和愛奇藝的《演員的品格》第二季緊隨其後,這也意味着,國內三大視頻網站均已涉足演技類綜藝。

儘管演技類綜藝在今年密集出現,但該類節目並不屬於全新類型的綜藝。公開資料顯示,早在多年之前國內便有多檔棚內演技類綜藝出現,如2014年CCTV6電影頻道播出的《來吧!灰姑娘》;2016年山東衛視播出的《花漾夢工廠1》以及次年的《花漾夢工廠2》等。此外,以演技爲主題的綜藝節目也不在少數,湖南衛視的《一年級·大學季》和《畢業季》都是以表演系學生圍繞“學習表演”進行,並先後邀請過陳道明、袁姍姍、佟大爲等人爲學生指導。

而真正將演技類綜藝推到大衆面前的則是《演員的誕生》,在《演員的誕生》爆紅之後,《演員的品格》等一系列演技類綜藝陸續走進大衆視野,再加上今年4檔節目的上線,至此,演技類綜藝迎來了一個發展小爆發期。

市場熱度引跟風

演技類節目的熱度逐步攀升,不禁引發業內的思考,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多個平臺或製作方接連入局?首先,流量是不可忽視的一個要素。在影視傳媒行業分析師曾榮看來,目前參加演技類綜藝的演員、導演,本身便帶有流量,而當下又是一個注意力經濟時代,在人們的時間、精力有限的情況下,擁有一定流量的導演、演員能夠爲相關綜藝節目奪得更多的注意力,同時運營的話題也能獲得更大的關注度。

而演技類綜藝之所以能夠從此前的不溫不火,發展爲現階段多家平臺爭相佈局的狀態,則離不開此前《演員的誕生》所實現的市場反饋。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演員的誕生》首播時,CSM52城的收視情況一直位列前六位,並有10期節目衝進了前三位,同時播放期間熱門話題不斷。

在電視評論人何天平看來,當某一節目類型經過了市場的檢驗試點成功後,被證明有廣闊的開發潛力,便會有大量跟風借鑑的綜藝紛至沓來,這不一定是壞事,這是目前國內綜藝市場的適用邏輯,同時各方入局者也會相繼往該市場裏填充更多內容與產品,進一步擴充市場,賦予市場更大的可能性。

除此以外,電視評論人“電視節目創新引擎”認爲,多檔演技類綜藝的出現,也與該類節目的製作門檻相對較低有關,“與大型戶外競技節目製作難度較高、國內能夠操刀的導演數量較少相比,演技類節目的技術含量並不算高,因此在選擇導演上便會有較多選擇。與此同時,會有很多演員積極參加該節目,並將此作爲自身發展的一個機會,藉此獲得更多業內資源,認識相關的導演、同行,同時參加節目的過程也可以成爲履歷中的一項,從而爲今後的事業發展做積累”。

創新空間易受限

鑑於越來越多演技類綜藝正處於已播和待播的狀態,觀衆是否會對此類節目產生審美疲勞也引發業內的關注,同時各個製作方爲了吸引更多觀衆而嘗試實現進一步的創新。何天平認爲,《演員請就位》與此前的部分節目相比,在邏輯上更爲匹配,“此前的節目大多爲演員或其他相關身份的人指導演員,同時演員的表演空間、場景、語態更具戲劇化,因此會讓觀衆感覺有些尷尬。但其實在影視行業中,更多的是導演指導演員,因此《演員請就位》的模式便與影視行業更爲匹配,再加上舞臺也直接做了影視化的狀態,呈現出的效果也更受業內認可”。

然而,在演技類綜藝嘗試不斷創新的同時,還有從業者認爲,創作空間受限也是演技類節目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個事實。“演技類綜藝頻頻出現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現在整個綜藝環境並不樂觀,創作進入瓶頸期,因此各方纔會選擇操刀技術相對較低的節目類型,且對創作者來講,演技類綜藝不像其他很多較爲成熟的節目形態能有較大的突破,創作空間非常有限,無非就是創作幾個橋段,讓演員現場表演,難以在模式上找到更大的創新點,不像音樂類選秀節目,可以挖掘素人並進行包裝、運營,源源不斷爲市場帶來新的內容,”“電視節目創新引擎”表示。

在何天平看來,“演技類綜藝到底存不存在審美疲勞尚不能確認,因爲現在觀衆的選擇渠道較多,所以在分衆化的時代裏,觀衆並非是每天都在看同樣的東西。但從題材的角度來看,未來出現疲勞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關鍵在於資源、價值是否已消耗殆盡,因此在我個人看來,這一波浪潮過後,其實基本上就已經進入到創新疲勞的階段”。

北京商報記者 鄭蕊 實習記者 楊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