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君說

每日時評!

給家長寄成績單打到大學生的“七寸”了嗎

作者:熊丙奇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近日,深圳大學給部分專業的學生家長寄了學生成績單,快遞中含有所有學期的成績單、績點換算說明、《致家長一封信》以及輔導員班主任聯繫方式。有同學開玩笑稱:可怕,第一次發現父母比女朋友還難哄。

向家長寄送大學生的成績單,其實並非新鮮事,只是各校的做法各有不同。有的是所有院系專業的學生都寄,有的則是實行學業警示制度,給家長寄送“學生學業警告通知書”,提醒家長要督促學生重視學業。對於給大學生家長寄成績單一事,一直存在爭議,贊成者認爲這可以讓家長了解大學生學業情況,督促學生認真對待學業,也避免學生突然被退學家長難以承受;而反對者則認爲,大學生已是成人,應對自己負責,沒必要把成績單寄給家長,而且這還涉嫌侵犯學生的隱私。

在筆者看來,大學給學生家長寄成績單,更多是出於部分大學生缺乏獨立性、責任心的無奈之舉。要讓學生做到對自己負責,必須從基礎教育開始就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責任心,同時,大學教育也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管理的能力。

在我國的基礎教育階段裏,學生們早已習慣了被教師和家長“規劃”和管理,沒有培養起自主學習的能力。如此所帶來的結果就是,倘若家長不繼續盯着他們的學業成績,一些學生進入大學後就進入徹底放縱狀態。一些學生對學校給家長寄成績感到“可怕”,就是擔心家長髮現自己的成績之差。

既然學生感到“可怕”,學校也多會認爲此舉打到了大學生的“七寸”。然而,需要認識到,這仍舊沒有擺脫基礎教育的管教模式。近年來,針對大學生出現的學業問題,我國有的大學已經採取高中管理模式——統一上早晚自習、統一作息。但按照這種管理模式,大學生走出校園怎麼辦?他們必然要面對走向社會獨立生活的這一天。

對於大學生缺乏獨立性和責任心的問題,我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必須反思。對於基礎教育來說,不能再圍繞升學而辦學,只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而不重視培養學生的個性和興趣,忽視對學生成長十分重要的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自主規劃意識和能力的培養。不少在高考中考出不錯成績的學生,進入大學之後不再有學習的興趣,不知讀書的意義是什麼,失去進一步奮鬥的目標和動力。目前,我國一些教育部門已經認識到家長參與學生作業不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問題,已叫停學校老師給家長佈置作業。

針對大學生的這種狀況,大學應該首先重視對學生的適應教育,教育引導所有大學新生,學會規劃大學生活。在發達國家,大學新生入校後,高校都會有較長時間的適應性教育,而且會安排有豐富經驗的教授擔任學生導師,每兩週和學生一起交流討論,以此讓大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目標,同時達到排解學生困惑的目的。其次,應充分發揮學生會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增強每個學生對大學的認同感和大學主人翁的責任感。再次,大學應重視對學生的過程教育和過程管理,通過老師創新課堂教學,提高平時考覈要求,讓學生不敢懈怠。

但遺憾的是,我國不少高校選擇延續高中教育管理方式,以此來解決大學生沒有自主學習和管理能力的問題,如此應對治標不治本。提高大學人才培養質量,沒有任何捷徑,必須重視教育投入,引導教師多花時間搞教學研究,多和學生交流溝通,同時引導學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上投入精力。(熊丙奇)

人民日報:《朗讀者》爲什麼能海內存知己

如果說科技讓世界越來越小,那麼有了思想文化的碰撞,世界將變得越來越大

文化讀書類節目《朗讀者》自播出以來,成爲熒屏上的一股“綜藝清流”。近日,在德國法蘭克福書展上,《朗讀者》節目同名圖書與來自俄羅斯、印度、阿爾巴尼亞等國家的出版社簽訂了版權合作協議,推薦經典、推廣閱讀、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有人說:6個國家,8種語言,中國文學之燈點亮了法蘭克福。

文學是透視中國的一扇窗,透過它,可以看到秦磚漢瓦,看到時代的腳步,感受到發展的脈搏。好的文學永遠擁有直抵人心的力量。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巴金的“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飄浮,要不是得着燈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會永沉海底”,路遙的“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得爲他那個世界的存在而奮鬥”……透過朗讀者之口,這些跨越古今的錦繡文字,勾勒出幾千年的悲歡離合、時移世易,讓人從中領略到中國文化薪火相傳沉澱下的精髓。

如果說“朗讀”二字說的是文字,“者”講的則是人。節目裏,有把大半輩子獻給改革開放的先鋒人物,有白手起家闖出一片天的民營企業家,有以壁畫爲伴的考古學家,也有備受矚目的話劇演員……是他們,搭建出活力四射的當代中國;也是他們,讓這個節目富有時代氣息。隨着《朗讀者》走出國門,一些中國發展的見證者、親歷者也來到前臺的鎂光燈下,讓外國讀者不僅從文字中閱讀中國,更通過與“時代的領讀者”對話,感知一個立體的中國。

曾有人質疑:呈現在外國人眼前的中國文物、詩詞古籍、地域景觀和特色美食,滿足了西方觀衆對異質文明的好奇,美則美矣,但這些文明“奇觀”無法激盪思想、打動靈魂。書展上,《朗讀者》的製作人與德國友人用中德文分別朗誦了散文《寫給母親》,令在場觀衆潸然淚下。關於母親的文字,把愛與愛連在一起,也把中國與外國連在一起。此外,陪伴、遇見、禮物等主題詞也在節目中先後出現,勾起觀衆對於親情、愛情乃至家國情的共情與思考。所以,《朗讀者》能打動外國觀衆,不僅靠朗讀文學、朗讀人生,更靠不同文化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母題”。

產生共鳴,爲的是相互理解、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當我們試圖把中國故事帶到海外,在“講故事”前學會“挑故事”是必然的選擇。因爲在文化鴻溝面前,用翻譯經典、學術推介等方式“板着面孔說教”,多數人無從理解文化的差異。講故事,也不意味把膚淺的讀物作爲傳播的首選。畢竟,認爲中國只有中醫、武術和飲食的偏見無法反映多彩的歷史與現實。只有找到中國與世界的“聯結點”並如實展示出來,才能更好地讓外國讀懂真正的中國,進而從“講故事”過渡成“聊思想”,從單向講述變成互通有無。

文藝復興以降,瓷器、絲綢在歐洲帶動起“東方主義”風尚,憑藉想象,中國的形象被塗上了神祕的、浪漫的乃至理想的色彩;啓蒙運動之後,傳教士把中國經典譯介成外文,由於材料有限,西方學者產生了種種文化誤解。如今,技術的變革不僅打通了“天涯若比鄰”的地理阻隔,也鋪就了“共話今古情”的對話渠道。無論是《聲臨其境》《國家寶藏》等電視節目登陸戛納,還是如火如荼的“網文出海”熱潮,文字、聲音、視頻等多種形式爲外國人提供了多樣的“中國體驗”。如果說科技讓世界越來越小,那麼有了思想文化的碰撞,世界將變得越來越大。多樣的講述方式,承載了有質感的文化,將讓“中國好聲音”蜚聲中外。

疏堵結合,讓孩子遠離遊戲癮

隨着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和普及,孩子們“觸網”的年齡越來越小,玩網遊已經成爲不少孩子的“家常便飯”。網遊並非天生就是洪水猛獸,其危害在於“沉迷”。

青少年沉迷手機遊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網絡遊戲日益成爲“流行趨勢”,孩子普遍認爲不玩遊戲就落伍了、掉隊了,跟風攀比、不由自主深陷其中;其次,一些家長沒有意識到遊戲成癮的危害,有些更是打工在外、鞭長莫及,孩子一旦缺乏家庭監管和約束,“放養”之下“遊戲癮”則野蠻生長;教育主管部門、學校、教師與家長的溝通不夠、協作不強,孩子的課外時間出現了引導“盲區”和管理“真空”;部分企業和工商個體,以出租手機、出賣成年人身份證號等方式,誘導青少年沉迷遊戲,非法獲取經濟利益,在逐漸滋生的遊戲熱上“加了一把火”,惡劣影響愈演愈烈。

隨着技術的進步,如今的網絡遊戲更是特別容易讓人上癮。對於自覺性和自制力尚很差的中小學生來講,尤其容易着迷,因此必須集合家長、教師和社會的力量,共同爲孩子營造安心讀書、健康成長的環境。

教育行政部門積極開展專題教育、規範學校管理、推動家長履責,是堵住上癮漏洞的關鍵一環。要把預防的籬笆紮緊,就需要學校和家庭無縫銜接。如今,多地集中在開學後、放假前等時段做好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提醒,向家長推送防範知識;通過課堂教學、主題班會、板報廣播、案例教學、演講比賽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增強對不良網絡遊戲等危害性的認識……都是值得推廣的好做法。老師不埋怨家長疏於管教,家長不“甩鍋”給老師,而是共同負起責任,無疑將給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更爲堅實的保障。

“堵”的同時如果缺乏“疏”的舉措,難免會讓孩子在好奇心和冒險意識的驅使下,鑽空子、想歪點子去接觸遊戲,適得其反。因此,學校和家庭應該積極創造條件,讓孩子參與更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更多文體愛好,以充實美滿的陪伴、健康積極向上的興趣排擠“手機控”的時間和空間,降低沉迷的可能性。

當然,因爲害怕沉迷網遊而盲目排斥網絡的做法也是要不得的。江蘇省南通市教育局調查發現,很多青少年學生對信息課堂的理解存在偏差,認爲信息技術課就是電腦課,玩電腦就是聊QQ、打遊戲;部分教師的教學過程也缺少明確計劃、有效監控和管理,放任學生上網娛樂。長此以往,學生對網絡的認識就會狹隘和片面,對網絡的使用也就容易限於遊戲之類的娛樂。因此,必須加大力度實施網絡素養教育,重在引導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正確使用網絡、獲取信息、創造價值,而不是被網絡所牽制。

防治沉迷手遊還需要對遊戲公司、工商個體等加強管理、加大整治力度——遊戲本身的防沉迷舉措是否嚴格到位、實名認證是否有空子可鑽?學校周邊小賣部等工商個體有沒有在變着法地誘導學生玩遊戲、幫助孩子繞過監管規定?……各遊戲公司應自覺抵制淫穢色情、賭博、暴力、違背社會公德等禁止內容,建立切實可行的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系統和服務平臺;各市場主體也必須自覺承擔呵護下一代的責任。若是將經濟效益放在社會效益之上,被金錢矇蔽,就必須依法嚴肅查處。

小尾

編輯丨作文君

來源丨網絡

我們尊重原創,因無法查明原出處,如有侵權請後臺聯繫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

— 推 薦 閱 讀 —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全文)

掃碼關注,每天都有知識乾貨哦!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