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物理学最早传入中国是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而最早去欧美学习现代物理学的留学生中有李复几、李耀邦、胡刚复、李书华、饶毓泰、叶企孙、吴有训等十几位学者,这些人都是获得博士学位的,其中只有李复几是属于大清朝留学生,他于1907年毕业于德国波恩大学,其他人则都属于中华民国时期的留学生了。

夏元瑮也是早期去欧美学习物理学的学者之一,他先后在美国耶鲁大学和德国柏林大学攻读物理学,他也是大清朝的官费留美生,只是因大清朝灭亡而学费中断,没有能够拿到博士学位就回国了,如果没有变故的话,夏元瑮获得博士的时间,大概在1913年或1914年,与李耀邦1914年获博士学位时间差不多,因为李耀邦与夏元瑮同庚。

夏元瑮

夏元瑮(1884—1944)字浮筠,浙江杭县人,1884年出生于杭州,其父夏曾佑是光绪十六年进士,曾任礼部主事,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时,夏曾佑曾是随员之一,他与严复、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交往密切或在一起共事,与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同为晚清著名诗人,彼此也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五大臣出洋考察

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久,夏曾佑曾出任北洋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其时鲁迅是社会教育司佥事,夏曾佑曾是鲁迅的顶头上司,1915年调任京师图书馆馆长,著有《中国古代史》一书,是近代中国尝试用进化论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一部专著。

夏元瑮幼年丧母,由于无人管教,直到8岁时尚未读书识字,常与群童嬉戏于街头疯玩, 1894年夏曾佑赴京城担任礼部主事时,将10的儿子带往京城读书并亲自调教,夏元瑮丰厚的国学素养就来自于父亲的言传身教。

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创办了“求是书院”,夏元瑮被父亲送入“求是书院”读书,少年时期的夏元瑮就开始广泛涉猎政治、社会、宗教、文学等方面的书籍,其祖母给的零花钱,都被他买了各种书籍阅读。

1904年,20岁的夏元瑮考入上海南洋公学,中国近代第一个获得现代物理学博士的李复几就是上海南洋公学的第一届毕业生,于1901年10月被清政府公派英国留学,因李复几的叔叔李维格的斡旋,学习成绩优异的李复几又被派往德国留学。

李复几与李维格

夏元瑮是作为插班生入南洋公学的,因之前并没有接触过西学,期末考试成绩很差,后来经过刻苦攻读,学习成绩由排名倒数而名列前茅。

1905年春,广东省招考官费留学生,给外省预留了3个名额,夏元瑮闻之前往应考,在600余名考生中竟然名列第一名。

1905年夏,夏元瑮远赴美国留学,先在伯克利学校补习物理和化学的实验课程,一年以后考入耶鲁大学攻读物理学,并于1909年毕业并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

1909年秋,夏元瑮前往德国入柏林大学深造,师从马克斯·普朗克教授研修现代物理学,普朗克年长夏元瑮26岁,他在攻读博士期间就一直研究热力学第二定律,从19世纪末就开始研究黑体辐射问题,并发现了普朗克辐射定律,提出量子概念和普朗克常数。

普朗克

1900年12月14日,普朗克在德国物理学会上报告了他的研究成果,标志着量子论的诞生,正是依据这一研究成果,普朗克于191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夏元瑮在师从普朗克教授研究量子物理时,普朗克就已经是大名鼎鼎的物理大师了,在德国乃至世界上都具有极高的声誉,他与晚辈爱因斯坦并列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物理大师,普朗克对来自中国的夏元瑮格外钟爱,既是师生关系,也如同父子关系。

普朗克(左一)与爱因斯坦(左二)等人探讨

中华民国成立时,夏元瑮原先由广东省提供的留学费用被取消,他只能中断学业回国,未能拿到柏林大学的博士学位。

1912年,由孙家鼐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严复出任第一任校长,夏元瑮被严复聘为理科学长和物理学教授,讲授理论物理学等课程,他与何育杰教授共同在北京大学培养了第一届物理学本科毕业生,时间是1913年至1916年,尽管只有5个毕业生,何育杰教授曾最早主持北京大学物理学教授会,堪称是北京大学首任物理系主任。

何育杰

比夏元瑮年长2岁的何育杰是浙江宁波人,秀才出身,京师大学堂培养的学生,1904年初被京师大学堂派遣英国留学,先在维多利亚大学学习语言,一年后入曼彻斯特大学师从著名物理学家舒斯特教授学习物理学,何育杰还曾有幸聆听过当时物理系主任卢瑟福教授的授课。

卢瑟福是继法拉第之后,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他在实验中证实放射性涉及从一个元素到另一个元素的嬗变,并首先提出放射性半衰期的概念,卢瑟福于190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17年初,蔡元培接替胡仁源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聘请夏元瑮继续担任理科学长,夏元瑮在其他理科教授的支持下,提出了《改订理科课程方案报告》,改学制为2年预科、4年本科,并增加实验课和选修课,使北京大学课程设置,进一步与欧美大学课程接轨。

夏元瑮

1918年10月,夏元瑮与何育杰又提出理科各学科教学方案,增设电学理论、相对论、原量论、流体力学、理论力学、声学、弹性伦、导热论等课程,这些都表明夏元瑮对世界物理学领域最新前沿学科的了解,也颇远见卓识地推动中国物理学的发展。

1919年夏,夏元瑮以访问学者之身份再次到德国柏林大学进修,以完成当年未竟的学业,继续师从普朗克教授,主要听普朗克和鲁本斯的授课,其北大理科学长一职,由留学英国的王星拱教授接任。

普朗克

当时普朗克刚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不久,其声望如日中天,但已过花甲之年的普朗克精力却大不如前,他将夏元瑮介绍给了爱因斯坦,让他跟年富力强的爱因斯坦学习相对论,而爱因斯坦正是从夏元瑮那里了解到古老的中国。

爱因斯坦祝贺普朗克60岁生日

1921年3月,奉北洋政府教育部之命,蔡元培赴欧洲考察各国教育及学术机构,他在德国访问期间,就由夏元瑮担任翻译和导游,并在夏元瑮的陪同下,拜访了爱因斯坦,蔡元培邀请爱因斯坦在方便的时候访问北京大学。

1921年夏,夏元瑮携新婚德国妻子回国,继续在北京大学执教,同时在北京师范大学和辅仁大学兼任教授,但他与导师普朗克和爱因斯坦始终保持通信联系,曾多次书信爱因斯坦商榷访华事宜。

爱因斯坦在访问日本时,曾于1922年底和1923年初两次逗留上海,第一次逗留24小时,第二次逗留48小时,却未能访问中国任何一所大学,而教育部官员和北京大学也没有在上海迎接和接待爱因斯坦,以致错过了在中国讲学的机会,由此留下了历史遗憾。

爱因斯坦夫妇在邮轮上

爱因斯坦在日本访问期间,曾给夏元瑮写信:“北京如此之近,而予之宿愿终不得偿,其帐怅之情,君可当想象也。现以要事,急须西归,不能与君一唔,只能函告一切,君之盛情敬心领矣。然予甚期望,君不久再来欧洲,吾等仍可会谈也。”爱因斯坦比夏元瑮年长5岁,从这封的内容可看出爱因斯坦与夏元瑮的关系还是比较密切的。

爱因斯坦

1926年,留学德国的夏元瑮被同济大学聘为首批华人教授,而在此之前,同济大学教授大都由德国人承担。1927年,夏元瑮被王伯群聘为大夏大学教授,同时兼任第一交通大学(上海)教授。

1928年4月,以蔡元培为院长的大学院,效法法国拿破仑时代大学院制,将北平地区的9所国立大学改组为国立北平大学,夏元瑮出任女子文理学院院长兼工学院物理学教授。

1929年,夏元瑮回到北京大学,接替李书华出任物理系主任,1931年再次离开北京大学时,其物理系主任一职由留学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王守竞教授接任。

夏元瑮

1932年至1935年,夏元瑮出任国立北平大学代理校长,“七七事变”爆发后,夏元瑮辗转南下,先后在湖南大学、重庆大学和大夏大学(贵阳)出任教务长,还曾出任大夏大学理学院院长。

大夏大学位于上海,脱胎于厦门大学,抗战爆发后迁至贵阳花溪办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夏元瑮的德国妻子因德籍之故而回国,自南迁以来,夏元瑮辗转各地,忧国忧民而身心俱疲,于1944年8月18日凌晨病逝于贵阳医学院,当时北京协和名医李宗恩担任贵阳医学院院长,也未能挽回夏元瑮的生命。

夏元瑮一向以教书为高尚职业,“因为人类最高智慧即科学,而传授科学知识的人就是教员,不可以教书匠妄自菲薄,社会官僚轻视教员的陋习,不足计较。”夏元瑮一生无意高官厚禄,对官场陋习也极为反感,他甚至觉得当官无聊。

夏元瑮译著《相对论浅释》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之初,夏元瑮翻译完成了爱因斯坦的著作《相对论浅释》(现今译为《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并于1921年4月在《改造》杂志上发表,1922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这是中国第一本有关相对论的译著,在当时学界和民众中曾产生广泛的影响。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