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寶寶出生開始,父母就總有操不完的心。

孩子的健康、教育、事業、婚姻......沒有一件是做父母不上心的。

尤其是新手爸媽,寶寶身體一出現什麼狀況,便會“草木皆兵”:

寶寶長得慢,是不是缺鈣?聽我閨蜜說可以做微量元素檢測?

上週帶寶寶去嬰童用品店,店員看到我家娃娃枕禿,就建議我去做個骨密度檢測啥的,靠不靠譜?

總之,就是做好了隨時帶娃上醫院進行“高科技”身體檢查的準備。

這不,局長週末閒來無事逛了一下咱們社區,就看到了下面這位寶媽的提問:

微量元素檢查?骨密度檢查?母乳檢測?這些聽起來十分高大上的檢查到底有沒有意義呢?又是在哪種情況下有用?

今天局長和陳會琴醫生就來給大家來細細地扒一扒!

01 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這位大兄弟曾經幾乎成爲寶寶常規體檢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檢查項目。

媽媽帶寶寶到一些醫療機構就診時總是會問:“醫生,看看我家的寶寶缺什麼營養嗎?”、“我家寶寶是不是缺鈣或者缺鋅?”、“我家寶寶的頭髮黃是缺鋅了嗎?”。

這時,有些醫生會建議家長給寶寶做一個微量元素檢查。

臨牀上被用於微量元素檢查的方法,有些是通過寶寶的頭髮來檢查的,有些是通過檢測寶寶的末梢血,或者是靜脈血來檢查。

還有一些以兜售保健品爲主的商家還會宣稱使用一個簡單的儀器讓寶寶觸摸一下,就可以檢測出來寶寶是否缺乏了微量營養素。

事實上,通過檢測頭髮來測定寶寶的微量元素,只反映寶寶以往體內微量元素的缺乏情況,並不能反映目前的營養素水平。

末梢血可以反映現在的營養素攝入情況,但如果操作手法不當,檢查結果的準確性明顯下降。

那麼,靜脈血的檢查結果是否更可靠呢?

其實不然。

人體內的微量元素存在於身體的各個部位,並不僅僅存在於血液中,很多營養素在血液中的含量很低。

血液微量元素檢查結果,不能準確反映在身體其他部位的營養素水平。

而且,微量元素檢測已被國家叫停多年!

寶寶體內某種營養素缺乏,就會有相應的臨牀症狀出現。而且,有營養素缺乏現象的寶寶,一般都存在不恰當的餵養史。

● 寶寶體內缺鐵,血紅蛋白濃度就會下降,引起缺鐵性貧血;

● 寶寶體內缺鈣,可能會出現夜驚、多汗、食慾不振等明顯的臨牀表現,甚至包括骨骼發育異常;

● 如果寶寶缺鋅,寶寶的食慾會明顯下降,生長發育的速度會減慢,寶寶的抗病能力也會很差。

所以,不要盲目地依靠微量元素檢測來判斷寶寶是否缺營養素,尤其是半歲月以下的寶。

如果寶寶具有一些臨牀症狀,考慮某種營養素缺乏時,應當結合寶寶的餵養情況進行分析。

02 骨密度檢測

骨密度檢測是繼微量元素檢測後,又一個被廣泛用於檢測寶寶營養素是否缺乏的項目,主要用來評估寶寶是否缺鈣。

實際上,對於絕大多數的寶寶來說,實在沒有必要做這項檢查。

骨密度檢測主要是用於判定人體骨質疏鬆的一項檢查指標。

這項檢查對於成年人和老年人來說,檢查的準確性更高、臨牀意義更大。

嬰幼兒的骨骼仍然在發育過程中,骨骼本身鈣化不全,骨密度檢查的測定值很多都偏低,但屬於生理現象,骨密度檢測沒有大的實際意義。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合理餵養寶寶,多給寶寶喫些鈣質含量比較高的食物,堅持每日補充維生素D400-800IU。多帶寶寶到戶外活動,多讓寶寶曬太陽,有助於骨鈣的沉積和骨骼的發育。

不過有一種情況,如果寶寶出現了骨骼發育畸形或者是容易骨折的現象,可以考慮給寶寶做骨密度測定。

03 腸道菌羣檢測

隨着腸道益生菌製劑的廣泛應用,調節腸道正常菌羣已經成了一個時尚的概念。

寶寶不喫飯了要補益生菌、寶寶便祕要補益生菌,寶寶腹瀉還是要補益生菌。

隨之而來的就是腸道菌羣的檢測。

但是,理想和現實還是存在一定距離的。

腸道菌羣檢測技術用於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還處於非臨牀階段。

目前正在被廣泛使用的一些方法並沒有被批准應用於臨牀,還不能用腸道菌羣的檢測結果來指導臨牀診斷和治療。

簡單地說,腸道菌羣檢測是赤裸裸的智商稅!

04 母乳檢測

“母乳是寶寶最好的食物”,這個觀念現在已經深入人心,這是非常值得高興的事情。

但是,伴隨而來了一種新的現象:

“做做母乳營養檢測吧,看看你的乳汁是不是缺營養”、“寶寶長得太慢了,可能是母乳沒有營養了,最好是做做母乳檢測”。

實際上,母乳中的營養成分並不是恆定不變的。

母乳的營養成分來自於母體營養的攝入,與母體的飲食結構和內分泌息息相關。

母親的休息、情緒變化、產後的時間等發生變化,乳母的內分泌功能也會發生改變,乳汁的營養成分也會發生變化。

所以做母乳的營養素檢測完全沒有意義。

同樣,也是一種未被國家計生委認可的檢查項目。

說白了,就是一種商業炒作。

05 基因檢測

基因檢測是現在另一種被廣泛推崇的一種高科技檢查內容。

從還處於胎兒期的寶寶到出生後的孩子,到成年人、老年人,都有可能被提及了基因檢查。

實際上,只有遺傳性疾病才需要做基因檢查,做基因檢查才具有診斷意義。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懷孕期間的唐氏綜合徵篩查結果異常時做的基因檢查。

非遺傳性疾病,所謂的基因檢查並不能提供確切的診斷依據,也不能作爲預測這種疾病發病的科學依據。

比如:惡性腫瘤、糖尿病等疾病,雖然這些疾病的發病與遺傳都有一定的關係。但是,真正影響這些疾病發病的主要因素並不是遺傳,而是與多種不良生活習慣有關,是多種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做基因檢測,並不能準確判定是否會患有這種疾病。

反而會因爲一些不確切的基因檢測結果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誘發其他一些疾病的發生。

所以,你懂的......

局長說了這麼久,就是希望家長們不要被這些看似“高科技”的醫學檢查矇蔽了雙眼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