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並非一帆風順,總伴隨着許多挫折和困難。

也許,正因爲體驗過這些挫折和困難,承受了一定的痛苦、恐懼、難過,

所以,很多人在爲人父母時,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少經歷一些困難和挫折,能開開心心成長,因此,儘量滿足孩子。

妙妙從小是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的保護下長大,一家人都希望妙妙可以在輕鬆、愉快、無憂無慮的狀態下長大:

6歲的她一早起牀就有媽媽給自己穿衣服,早餐有奶奶照顧着喫,上幼兒園有爺爺背書包,幼兒園的手工有爸爸搞定,週末還可以去外公外婆家當“小公主”。

但6歲初次上小學的她,卻遇到了個“小小的困難”——因爲不會自己繫鞋帶,妙妙提出讓老師幫忙,但老師更希望她學着自己綁。

這對從小沒有綁過鞋帶的妙妙來說無疑是巨大的困難,同學的圍觀更讓她感到羞愧與傷心。

受到挫敗的她,再也不願意去上學,說不喜歡老師。家人一提上學,她就委屈地哭……

廣州兒童心理諮詢:

校園,是個微型社會

作爲家裏的“小公主”,妙妙不需要自己照顧自己,不需要合作也不需要獨立,大人們排着隊等着照顧好這個小女孩。

因此,來到學校裏,她也自動化地認爲周圍的人是應該爲她服務的 ,應該準確理解她的處境與需求的,應該爲她考慮的,應該滿足她或大或小的請求,尤其是在她請求協助時。

這類孩子,也常常暗自覺得學習不是自己該做的事情,自己應該輕輕鬆鬆地生活,未來也可以輕輕鬆鬆地生活。他們缺乏學習的動力,也缺乏努力和勤奮的品質。

這類孩子,人際關係也容易出問題。因爲在家庭中,他們更多的是享受、得到(索取),很少主動付出、滿足他人的需求。

因此,在同伴相處中,或許他們內心善良、單純,但行爲處事卻依舊讓同伴覺得他自私、不爲他人考慮而不願幫助他。

這導致這類孩子很難在同齡羣體中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

那些不需要面對困難與挫折的孩子

有人言“孩子將來有大量的時間去適應這個冰冷、殘酷的世界,爲什麼不讓孩子在接觸社會前度過一段輕鬆、愉快的時光呢?”

當一個孩子習慣了被家人照顧、自己的要求總能被滿足時,他是幸福的,他的父母也認爲他是幸福的,因爲他無憂無慮,

似乎所有的困難都已被父母給擋掉了,他只要快快樂樂長大就可以了,多麼的幸福。

但是當學校、羣體、社會,甚至生活本身,沒有去滿足他、照顧他的需要時,他該怎麼辦呢?

他是否會困惑爲什麼生活怎麼如此不公平?

爲什麼老師明明可以幫他解決問題卻不願意盡全力?

爲什麼同學不能理解他、滿足他?

爲什麼社會不能理解他?

……

他感覺自己被傷害了,他覺得那些人本應該且有能力滿足他的需求,若不滿足,是不願意,是故意爲難,而非無能爲力。

因此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那些被過度照顧和滿足的孩子反而有更多的不公平感、有更多的不滿,甚至有更多的攻擊性 ,會發脾氣、辱罵他人,攻擊父母、老師甚至是祖輩。

培養孩子獨立,好過以後替孩子“擦屁股”

成人幫助小孩子解決困難,簡直是“小菜一碟”,多麼容易的一件事啊!這也滿足了一些父母被孩子需要的感覺,他們認爲這是“好爸爸好媽媽”應該做的。

也有些父母對教會孩子學習某種生活技能缺乏耐性,他們覺得孩子做得慢、笨拙,沒有時間等他慢慢摸索、逐步進步,自己去做更容易、更快。

但“超級父母”這些舉動,對於孩子來說不是一件好事,是在無意中就剝奪了孩子培養生活技能的機會。

一個缺乏困難和挫折,被保護着的孩子,永遠不知道自己可以多麼能幹,他真是太喫虧了!

作爲父母花一些時間來培養孩子社會化方面的相關技能,允許他們通過實踐、遭遇困難和挫折獲取經驗,由此培養自己的責任心和自信心,逐漸強大起來。

或許,這纔是孩子需要的、真正的“保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