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3段中,作者將名松和絕壁松進行對比。color: #f85959。

一、常考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辭和表達思想感情時所使用的特殊的語句組織方式。本講講義我們主要梳理散文中常考的表現手法。

(一)象徵

藉助某一具體事物來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點是利用象徵物與被象徵物之間的某一特點(內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現,增強文章的表現力,象徵手法的“託義於物”也就是“藉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隱而不晦。

例如高爾基的散文《海燕》中,作者由海燕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它們在大海上飛翔的雄姿,表現了樂觀的激情和勝利的信心,由此作者聯想到與無產階級革命者的“英勇無畏”有着相似點。再如蠟燭,光明磊落,焚燒自己照亮別人的具體形象,可以使我們聯想到捨己爲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蠟燭是捨己爲人的象徵。

(二)襯托

爲了突出主要事物,用類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別的事物作陪襯,這種“烘雲托月”的手法叫襯托。牡丹雖好,也要綠葉扶持。用甲事物陪襯乙事物,就是襯托。襯托分爲正襯和反襯兩種。

1.正襯:用類似的事物襯托所描繪的事物,如用“高的”襯托“更高的”,用“好的”襯托“更好的”。

示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贈汪倫》唐 李白

解讀:以桃花潭的水深襯托出跟汪倫的友情更深。

2.反襯:用相反或相異的事物襯托所描繪的事物,如用「矮的」襯托「高的」。

示例:海鷗在大海上飛竄,轟隆隆的雷聲把海鴨嚇壞了,企鵝膽怯地把肥胖的身軀躲藏在懸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飛翔。《海燕高爾基

解讀:以海鴨及企鵝的懦弱襯托出海燕的勇敢。

(三)對比

對比是把具有明顯差異、矛盾和對立的雙方安排在一起,進行對照比較的表現手法。運用對比,能把好同壞,善同惡,美同醜這樣的對立揭示出來,給人們以深刻的印象和啓示。

例如雨果《巴黎聖母院》中就有很強的對比手法的運用。作者把外貌醜陋、內心善良的加西莫多與外表道貌岸然、內心險惡的克洛德形成對比,更好的突出了卡西莫多的善良,克洛德的醜陋。

(四)先抑後揚

先抑後揚指爲肯定某人、事、景、物,先用曲解或嘲諷的態度盡力去貶低或否定它的一種構思方法,感情鋪墊,引發好奇。

例如:茅盾《白楊禮讚》,要寫對白楊樹的讚美之情,開篇先寫它的生長環境——黃土高原的“單調”,使人懨懨欲睡,這是抑,突然看到挺拔的白楊,使人精神爲之一振,這是揚;楊朔《荔枝蜜》先寫自己不喜愛蜜蜂到後來讚美蜜蜂,也屬於欲揚先抑小思《蟬》先寫蟬鳴煩人以及蟬的弱小,後寫蟬的生命雖短暫非常有意義,使作者敬佩;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中先寫阿長的“多事”、“規矩多”,後揚,通過去幫作者買來山海經來突出阿長對孩子的愛。小說中寫人也可以先貶後褒,同屬於此。

(五)託物言志

託物言志是指通過描寫客觀事物,寄託、傳達作者的某種感情、抱負和志趣。

例如於謙的《石灰吟》,詩人借物詠懷,通過開採石頭燒成石灰的過程及結果,抒發了自己不畏艱難困苦的堅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潔思想。又如《白楊禮讚》《松樹的風格》《病梅館記》等都是出色運用託物言志手法的例子。

(六)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指藉助於描繪景物而抒發感情,感情寓於寫景之中。如魯迅《故鄉》開頭一段,“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蓬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作者並沒有直接抒發“我”的悲涼心情,而是通過生動的景物描寫來表達“我”當時的心境:壓抑、窒悶、悲涼。

(七)正側面描寫

刻畫人物的方法有很多,正側面描寫相結合也是常用的手法。例如《老駝的喘息》一文中作者先描寫野駱駝昂首屹立的姿態和高傲眼神,又通過陪行者和駝隊小夥子的介紹,交待了駱駝即使認識回家的路,也不會主動回到拋棄自己的主人身邊,年老了也要隨駝隊活動,否則便會感到受了侮辱。作者採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把駱駝的自尊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其他表現手法

(一)虛實結合

虛實結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說與具體的描寫結合起來,或者是把眼前現實生活的描寫與回憶、想象結合起來。

例如魯迅《一件小事》中,我這時突然感到一種異樣的感覺,覺得他滿身灰塵的後影,剎時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須仰視才見。而且他對於我,漸漸的又幾乎變成一種威壓,甚而至於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來。這段話就是虛實結合的寫法。它有五個小句子,第一句引渡,交代下文外貌描寫產生的原因;第二句寫實,寫車伕的“後影”,寫後影的特點“滿身灰塵”;後三個小句則是虛寫,寫車伕“高大”的程度。一般情況下,人越走越遠,形象應該越小,而他卻“愈走愈大”,大到“仰視才見”,宛如一座燈塔,一個巨人,超乎尋常,不同凡響,使人深受感染,把“我”放在陪襯的位置,突出了車伕形象的高大和品格的高尚。

再如《背影》中對父親的“背影”的描寫就運用了這種技巧。文章先實寫,在車站上親眼看見父親“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寫得很具體。然後在結尾虛寫:“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這裏只有一句話,通過讀信,激發情感,聯想外貌,再現形象,既表達了作者急切盼望再見父親一面的思念之情,又強調了父親外貌的個性特徵,突出了人物形象。

(二)動靜相襯

動襯靜,靜襯動,生動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靜態的景要描繪出景物的外形、內在、色彩的神韻,動態的描寫要達到景物傳神、生動、鮮活的效果。如“巍峨的長城”,長城是靜的,而遊人是動的。常見寫景的散文及詩歌中。

王維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這樣的例子:“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寫山上一塵不染的松樹,皎潔的月光,以及月光穿過樹葉的縫隙在林間留下斑駁的影子,都給人以明淨清幽的感受——這是通過靜態描寫來突出山中的靜謐。第二句寫山泉因雨後水量充足,流勢增大,從石上流過,淙淙有聲——這是動態描寫,以動襯靜,更反襯出山中的寧靜。

(三)以小見大

以小見大,由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題,突出表現中心,更有震撼力。

典型的例子就是魯迅先生的小說《一件小事》,該小說講述的是在虛僞的時代,車伕撞到人但是在並沒有其他人看見,而且冒着被人訛詐的情況下還去幫助老人的故事。車伕的負責任和我的自私產生了強烈的對比,增加了我的渺小感,凸顯出車伕的偉大。

(四)聯想與想象

所謂聯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所謂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聯想想象經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內容更爲豐富,形象更豐滿、生動,增添文章的藝術表現力。

想象,例如魯迅先生塑造的阿Q形象,是通過想象。再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由眼前的街燈寫到天上的“街燈”星星,進而寫到天上的“街市”,並且對天上的“街市”——由眼前的街市到天上的“街市”屬於聯想,而對天上的“街市”情景的描寫就屬於“想象”。

聯想,比如朱自清的《春》裏面的“春花圖”,在描寫春花的時候,由眼前的帶着“甜味”的春花聯想到秋天的甘甜的果實,就是聯想。

(五)引用

寫文章時,有意引用成語詩句格言、典故等,以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的手法叫引用。A、引用傳說故事:增強文章的傳奇性、物的神祕性,豐富文章的內容;B、引用詩歌:豐富文章內容,結合描寫的景物,可增強文章的詩情畫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C、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說服力。

例如朱自清的《春》中,在寫春風時,引用了南宋詩人釋志南絕句》中的詩句,“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輕輕吹拂人面的帶着楊柳清新氣息的暖風令人心曠神怡,生動地寫出了春風的柔和。

(六)渲染與烘托

渲染是指對環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營造意境。

例如趙師秀《約客》詩云:“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 其中以“家家雨”“處處蛙”渲染一種氣氛,襯托夜的深和夜的靜。

烘托是烘托指從側面着意描寫,作爲陪襯,不直接地對主要的人物或事物進行描寫,而是對其背景,與之相關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繪,使其形象突出。

不同點:渲染在於對某種事物有意重彩潑墨式的描寫;烘托卻是通過與之有關的其他事物的描寫,對該事物起到映襯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時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對用來襯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來描寫。

考點:結合句段分析散文常用的表現手法在文中的運用。

重難點:重點掌握象徵、託物言志、對比、襯托等幾種表現手法。

易錯點:運用對比、襯托等表現手法來分析文章的句段等的內涵及表達效果。

題模一:對比

例1.1.1 閱讀下面短文,完成題目。

黃山絕壁松

馮驥才

①山以石奇雲奇松奇名天下。然而登上黃山,給我以震動的是黃山松。

②黃山之松佈滿黃山。由深深的山谷至大大小小的山頂,無處無松。可是我說的松只是山上的松。

③山上有名氣的松樹頗多。如迎客松、望客松、黑虎松、連理松等等,都是遊客們爭相拍照的對象。但我說的不是這些名松,而是那些生在極頂和絕壁上不知名的野松。

④黃山全是石峯。裸露的巨石側立千仞,光禿禿沒有土壤,尤其那些極高的地方,天寒風疾,草木不生,蒼鷹也不去那裏。一棵棵松樹卻破石而出,伸展着優美而碧綠的長臂,顯示其獨具的氣質。世人讚歎它們獨絕的姿容,很少去想在終年的烈日下或寒風中,它們是怎樣存活和生長的?

⑤一位本地人告訴我,這些生長在石縫裏的松樹,根部能夠分泌一種酸性的物質,腐蝕石頭的表面,使其化爲養分被自己吸收。爲了從石頭裏尋覓生機,也爲了牢牢抓住絕壁,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風的撕扯與摧折,它們的根日日夜夜與石頭搏鬥着,最終不可思議地穿入堅如鋼鐵的石體。細心便能看到,這些松根在生長和壯大時常常把石頭從中掙裂!還有什麼樹木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

⑥我在迎客松後邊的山崖上仰望一處絕壁,看到一條長長的石縫裏生着一株幼小的松樹。它高不及一米,卻旺盛而又有活力。顯然曾有一顆松籽飛落到這裏,在這冰冷的石縫間,什麼養料也沒有,它卻奇蹟般生根發芽,生長起來。如此幼小的樹也能這般頑強?這力量是來自物種本身,還是在一代代松樹坎坷的命運中磨礪出來的?我想,一定是後者。我發現,山上之松與山下之松決不一樣。那些密密實實擁擠在溫暖的山谷中的松樹,幹直枝肥,針葉鮮碧,慵懶而富態;而這些山頂上的絕壁松卻是枝幹瘦硬,樹葉黑綠,矯健又強悍。這絕壁之松是被惡劣兇險的環境強化出來的。它虯勁和富於彈性的樹幹,是長期與風雨搏鬥的結果;它遠遠地伸出的枝葉是爲了更多地吸取陽光……這一代代艱辛的生存記憶,已經化爲一種個性的基因,潛入絕壁松的骨頭裏。爲此,它們纔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與精神。

⑦它們站立在所有人跡罕至的地方。那些荒峯野嶺的極頂,那些兇險莫測的絕境,常常可以看到三兩棵甚至只有一棵孤松,十分奪目地立在那裏。它們彼此姿態各異,也神情各異,或英武,或肅穆,或孤傲,或寂寞。遠遠望着它們,會心生敬意;但它們——只有站在這些高不可攀的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天地的浩蕩與博大。

⑧於是,在大雪紛飛中,在夕陽殘照裏,在風狂雨驟間,在雲煙明滅時,這些絕壁松都像一個個活着的人:像站立在船頭鎮定又從容地與激浪搏鬥的艄公,戰場上永不倒下的英雄,沉靜的思想者,超逸又具風骨的文人……在一片光亮晴空的映襯下,它們的身影就如同用濃墨畫上去的一樣。

⑨但是,別以爲它們全像畫中的松樹那麼漂亮。有的枝幹被颶風吹折,暴露着斷枝殘幹,但另一些枝葉仍很蒼鬱;有的被酷熱與冰寒打敗,只剩下赤裸的枯骸,卻依舊尊嚴地挺立在絕壁之上。於是,一個強者應當有的品質——剛強、堅韌、進取……它全都具備。

⑩現在可以說了,在黃山這些名絕天下的奇石奇雲奇松中,石是山的體魄,雲是山的情感,而松——絕壁之松是黃山的靈魂。

(1)文末讚歎“絕壁之松是黃山的靈魂”。結合文章內容,簡析作者是如何通過對比把這種感情表達出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描寫黃山絕壁松時多處運用對比。先用迎客松等名松和絕壁松對比,突出絕壁松不知名;再用山下松生長在溫暖中慵懶富態和絕壁松生長在兇險中矯健強悍作對比,突出絕壁松的非凡;然後用畫中松的漂亮與絕壁松被環境摧殘仍蒼鬱有尊嚴對比,突出絕壁松的強者品質。從而發出了“絕壁之松是黃山的靈魂”的讚歎。

【解析】 本文考查對比手法的運用,迴歸原文仔細定位,同時聯繫對比的作用作答,即突出強調了……對象……特點。第3段中,作者將名松和絕壁松進行對比;第6段作者將山下松的富態慵懶與絕壁松進行了對比;最後的8、9段作者將畫中松與絕壁松進行對比,這一點比較難看分析出來,要認真揣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