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角井鎮的古史七角井原名七個井,遠在七、八千年前,這裏就有人類生息,直到今天還殘存着許多古城、古墓、石器遺址。七角井雖然環境惡劣,卻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驛站。歷史上,這裏一直是很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屯兵重地。抗日戰爭期間,七角井成爲援華物資的一個“中轉站”,負責接運各國援華物資和接待來往車隊。1950年改設爲七角井中心區,由哈密地區管轄。1984年成立七角井鎮,1993年撤鄉並鎮。

原計劃走G7北線進內蒙,結果出發後一直走國道耽誤時間下午四點纔到哈密,直接趕到額濟納旗肯定沒戲,商量決定還是走常規線到瓜州時間合適,晚上10點順利到達。全程除了沙漠就是駱駝戈壁,已經審美疲勞結果而然發現一個廢棄的鎮子一下提起了興趣,找到資料如下:

七角井鎮西距哈密200公里,漢唐時代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清代乾隆年間這兒儲量豐富的鹽開始供應西域。座座鹽池和鹽灘位於七角井低窪地勢處,40平方公里的鹽區成了盛產湖鹽及元明粉、芒硝的寶地,自從有了鹽地,七角井人的命運就和它緊密相連。1962年,兵團農五師、農六師後勤部、建工師後勤部、兵團哈密管理局、哈密專區紛紛來到這裏開發,形成了幾個鹽場,荒蕪的七角井鹽地由此揭開了大規模生產的序幕,上世紀80年代,這兒人口最多時竟有五六千人。

哈密地區交通志記載,1978年開始,國道312線進行全面改建。1979年,從梯子泉至車鼓泉基本沿老路走向改建,車軲轆泉至鄯善40裏改道南移,避開七角井、東西鹽池山嶺重丘區地段,從此七角井這個從唐代沿襲的重鎮便失去了它特有的地理位置優勢,也註定了它的荒蕪。

七角井是一個大概已廢棄15年的小鎮,是鹽化總廠的廠區及生活區形成的小鎮,當年人口有上千人,是哈密地區的利稅大戶,繁榮一時。後來由於國家體制的變化,這個產業在這裏慢慢衰退,當年的居民也都慢慢走光。如今,還殘留着當年的一些建築。比如銀行、商店、電影院、澡堂子、醫院、學校、廠房和生活區等。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七角井鎮“蘭新鐵路”,“蘭新公路”穿鎮而過。七角井常年乾燥是新疆乃至全國蒸發量最大的地區之一,也是全疆著名的“百里風區”,十三間房平均風速達9.2米/秒,爲新疆之最。

如今的破敗也是時代給與造就的,從這些依稀的影子中可曾看到老一輩人對於新疆的建設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