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拉古薩隔離法依據“鼠疫從感染到死亡最多37天時間”的統計數據做出規定,所有進入隔離區的人和貨物都要呆上40天。細心的遊客會發現,除古城外,杜市還有很多建築的外牆和支柱上都刻有石畫與雕塑,多數都與瘟疫和隔離區的歷史有關,要麼是在疫情期間做出巨大犧牲的醫護人員,要麼是捨身忘己把自己隔離到死的典範。

世界上第一部有關疫情隔離的法案誕生於現在的克羅地亞,其主要內容有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疫情期間違反隔離規則或不遵守規則的人,會被以破壞社會安全爲由實施監禁;其二是境外貨物也要隔離,直至確認消除威脅方可流入境內。

實際上,頒佈這個法案的時候還沒有克羅地亞的存在,是1358年成立的拉古薩共和國(現羅馬尼亞南部),爲應對黑死病疫情於1377年專門頒佈的。也正因爲隔離法的出臺,讓拉古薩共和國得以安全度過歐洲那段最黑暗的時期,此後盛極一時,成爲亞得里亞海沿岸唯一能與威尼斯相提並論的國家。

黑死病對歐洲造成的傷害是巨大的,醫生們對病毒和細菌幾乎一無所知,對鼠疫造成的發熱出血等症狀更是束手無策,以至於短短6年時間奪去2500萬歐洲人的性命,佔當時歐洲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要知道,打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死亡人口也不過5%,可想而知黑死病在當時有多麼的令人恐慌。

剛剛建國的拉古薩差點在這場瘟疫中滅國,繁忙的地中海港口將世界各地的人員和貨物都聚集在拉古薩,再逐一發往歐洲各個城邦,自然避免不了瘟疫的傳播。好在睿智的拉古薩人第一時間就關閉了港口,所有貨船先被擋在港口一千米外,有序安排下挨個入港,從船員到禽類、從大米到蔬果,全部都要在陽光下暴曬一個月才能進入拉古薩。

很快,人們發現無法杜絕瘟疫進入拉古薩,因爲水性很好的船員會趁着黑夜遊泳上岸。迫不得已,拉古薩通過隔離法設立三個隔離區,默坎島(Mrkan)、博巴拉島(Bobara)以及蘇佩塔爾島(Supetar)。其中面積最大、隔離人數最多的默坎島,實際是臨時修建的延伸區,也就是現在大名鼎鼎的克羅地亞杜布羅夫尼克老城區。

當然,遊客們現在看到的石結構古城在彼時並不存在,隔離外來者的只有一排木製房屋,但高達十餘米的石城牆是真的存在,目的是防止隔離者逃跑。拉古薩隔離法依據“鼠疫從感染到死亡最多37天時間”的統計數據做出規定,所有進入隔離區的人和貨物都要呆上40天。

事實證明,40天隔離的做法是當時處理鼠疫爆發的最佳方式。

牛津大學歐洲歷史高級講師克勞肖曾經對拉古薩人的做法予以高度評價:這個隔離法令是中世紀醫學的最高成就之一。

通過頒佈法令來隔離外來者,不僅代表拉古薩人對瘟疫的預判十分準確,同時也需要非凡的勇氣才能實施社會性隔離,雖然史料並未記載隔離法具體由誰最先提出,但毫無疑問的是,拉古薩人的凝聚力相當強悍。

如今的杜布羅夫尼克古城依然可見兩座石橋,在14-17世紀期間,這兩座石橋也被譽爲是“生命之橋”,只有健康的人才能通過石橋離開隔離區。與之相對應的是,另外兩座海島隔離區則更加的慘烈,2000多人在島上隔離,最後只有25人活着離開。

然而,拉古薩躲過第一次、第二次歐洲鼠疫,卻沒躲過1526年的厄運。

《杜布羅夫尼克編年史》一書曾詳細記載,15-16世紀奧斯曼帝國將拉古薩列爲蘇丹(皇帝)的附屬國之一,每年僅需少量進貢即可,條件是港口只能停靠從黑海出發的貨船(當時的黑海貿易被奧斯曼壟斷)。也正是這個條件讓拉古薩在第三次瘟疫中幾近覆滅,不得不將首都搬到北部的格魯茲港口。

在癱瘓六個月後,拉古薩從近十萬人口的港口城市淪爲空蕩蕩的“鬼城”。痛定思痛,拉古薩人用海水將整座城市清洗了一遍,再推倒所有房屋重建住宅區,整座城市的所有住房都以居家隔離爲前提來設計。這也是遊客對古城建築風格倍感新奇的主要原因。

細心的遊客會發現,除古城外,杜市還有很多建築的外牆和支柱上都刻有石畫與雕塑,多數都與瘟疫和隔離區的歷史有關,要麼是在疫情期間做出巨大犧牲的醫護人員,要麼是捨身忘己把自己隔離到死的典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