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對中國遊客實際免籤的歐洲國家是塞爾維亞(聖馬力諾需申根簽證方可入境),於2017年1月正式生效。實際上,塞爾維亞早在2012年就逐步對中國遊客放寬入境標準,甚至在旅遊官網主頁寫上“塞爾維亞歡迎中國遊客”的字樣,以表達熱情與友好。

那麼,塞爾維亞是個什麼樣的國家呢?多數中國人只記得南聯盟,卻忽略了現在的“塞鐵”。

塞爾維亞在歐洲東南部的三海中心點(黑海、地中海和亞得里亞海),因戰略位置過於關鍵而飽受牽連,從早期的拜占庭帝國到二戰,幾乎每次歐洲大規模戰爭都有塞爾維亞的身影。塞爾維亞與中國的關係始於南聯盟,解體後仍來往頻繁,從2009年開始則一路“開掛”:先把多瑙河大橋交給中國承建,又把鋼企賣給中國,緊接着由中國修建歐洲塞匈鐵路的塞爾維亞段,17年宣佈對中國遊客免籤。

這些,都是中國在歐洲意義非凡的多個“首次”,“歐洲老鐵”的稱號從此出現。

既然是“塞鐵”,塞爾維亞人對中國遊客的好客程度自然不僅於此。

除了公開表示“歡迎中國遊客”,塞爾維亞還邀請中國警察入駐首都貝爾格萊德保護中國遊客,以應對在塞旅行期間遇到的各種語言、購物以及投訴等等需求,這也讓中國遊客在塞爾維亞旅行極具安全感。率先承認中國駕照(需翻譯件)的同時還考慮到中國遊客的體驗感,要求各個酒店旅館配備燒水壺,機場車站和主要景點設置中文標識等等。

塞爾維亞旅遊業起步較晚,但也正因爲“新生”才更加充滿活力,曾經被歐洲旅遊聯盟列爲“歐洲旅遊消費最低國家”之首。低到什麼程度?日均消費500元足矣。

別看塞爾維亞人口少,但牛羊養殖量卻遠超其他歐洲國家,不計算科索沃的前提下每年都有近百萬頭牛和兩百萬只羊出欄,這也讓塞爾維亞牛羊肉和奶製品的價格近乎“白菜價”。“無肉不歡”的斯拉夫人一面增加養殖量,一面控制價格,以致遊客在塞爾維亞喫肉能喫到膩,這麼大的錫紙盒烤純肉只要600第納爾,人民幣大約40元。

得益於肥沃的土壤和得天獨厚的氣候,塞爾維亞盛產的早季櫻桃脆甜多汁,初上市也就售價一公斤200第納爾(約13元),大量上市後一公斤5-6元都很正常。拳頭那麼大的泰拉李子卻被當地人拿來製作果醬,超市或水果攤找不開零錢時往往會把李子當成零錢,市場價也就4-5元。

更“過分”的是藍莓、黑莓和樹莓,大批量上市時經常被用來搭售,價格還不如被當成“零錢”的李子。因爲歐盟進口標準是禁止噴灑農藥和防腐劑,爲了避免蔬果在銷期間腐爛變質,只能低價出售或廉價收購製作果酒和果醬。葡萄的遭遇則要好一些,畢竟可以釀酒長期保存,但價格也基本等同於“白菜”。

簡單的說,在塞爾維亞旅行期間的飲食消費基本等同於國內四線城市,人均一頓飯少則20元,多則50元,點上這麼一盤“快餐”也就30元不到,還順帶一杯啤酒或咖啡。

塞爾維亞之所以那麼受歐美窮遊客青睞,主要原因不僅僅是飲食消費低,更主要的是住宿便宜。淡季期間帶陽臺的旅館房間基本在2500-3000第納爾之間(約170-200元),旺季則浮動20%左右。如果是郊外和鄉鎮就更便宜了,3-4個房間的木屋別墅很少有超過500元的,在這個歐洲國家自由行,日均消費500元真的是足矣

如果是長租(3個月以上)的就更划算了,塞爾維亞新樓盤不多(人口少),年輕人又偏愛在市區(或出國)工作,以致郊區和城鎮空房率很高,小公寓連租3個月的總費用基本不超過2500元,獨棟別墅帶院子的也就6000-7000元,整棟500-600平米的別墅也就售價50-60萬元。值得一提的是,塞爾維亞出租房從冰箱電視到暖氣洗衣機是一應俱全的。

塞爾維亞大部分景區都是免票的,比如每年接待200萬國際遊客的貝爾格萊德要塞。這座建於公元前3世紀的要塞由上(要塞)下(城堡)和卡萊梅格丹公園組成,位於首都貝爾格萊德的薩瓦河與多瑙河交匯處,在塞爾維亞歷史上近百次戰爭中無數次被毀又重建,是塞族人堅韌不拔、永不低頭的民族氣節之見證。

如今全年無休免費開放,正式參觀時間是11點-19點,但實際早上8點就已經開放。

與之齊名並同樣免費的是諾維薩德城的彼得羅瓦拉丁要塞,這是座完全由17世紀末囚犯修建的城堡型要塞,也是歐洲現存最完整的30座古堡中最大的一座,被譽爲多瑙河上的“直布羅陀”,塞族人曾經在這裏無數次抵擋住奧斯曼帝國的進攻,其地下遍佈各種隧道和防空洞。如今,經歷過無數次戰火洗禮的城堡雖然安靜祥和,但仍然具有十分濃郁的歷史厚重感,要塞主體對遊客免費開放,部分博物館區域出於限流因素需要買票。

位於多瑙河畔的澤蒙鎮戛爾朵什塔也是遊客必去之地,古籍記載是奧匈帝國的“千年工程”之一,但前後只建了7座,只有塞爾維亞的戛爾朵什塔整體完工並屹立至今。更神奇的是,考古學家們在戛爾朵什塔基座下還發現了兩個古羅馬墳墓,已證實其歷史有1700年之久,這也讓古塔的建造年份至今存疑。

在中國,200元門票的景區數不勝數,但塞爾維亞人爲了戛爾朵什塔要不要售票爭論了整整三年,最終出於保護目的而象徵性收取200第納爾(13元),目前僅開放到第二層(共三層),恰巧能將整個澤蒙鎮盡收眼底。

1961年,塞族文學家安德里奇憑藉小說《德里納河上的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部將塞族人450年曆史準確記錄下來的小說,前後只用了20多萬字且一稿出版。幾十年後,塞族導演埃米爾爲紀念安德里奇決定拍攝電影《生活是奇蹟》,最終在貝爾格萊德200公里外的郊區修建一座完全由木頭搭建的村莊,因爲安德里奇在小說中寫道“既然失去了城市(薩拉熱窩),那就重建一座烏托邦”。

埃米爾完全以小說中形容的“烏托邦”來設計木頭城,不僅建築主體和裝飾品是木頭,就連主道路都用木材鋪設,電影只花了一年,修建和維護木頭城卻花了十多年。埃米爾的電影最終沒有獲獎,卻意外獲得2005年的歐洲建築大獎,自此一炮而紅被譽爲“歐洲最值得參觀的烏托邦”。

如今免費對外開放的同時,也有住宿、餐飲、電影院、網球場以及游泳館的接待設施,價格也很親民。

每座歐洲城市都有一條適合購物休閒的步行街,貝爾格萊德的米哈伊洛大公街就是歐美遊客必去消費的街區,因爲這裏的咖啡館一杯咖啡也就100第納爾(7元不到)。米哈伊洛大公街以塞爾維亞王子的名字命名,主體部分長1公里,是塞爾維亞最古老、最有價值的地標式街區,大部分都是百年老建築。

對於遊客來說,這條步行街不僅是購物的最佳地點,同時也是瞭解塞族人生活和文化情調的不二之選,幾乎每個晚上都有很多塞族年輕人在這裏載歌載舞,也是塞爾維亞夜生活的起點之一。

除了喫喝玩樂,每個中國人都忘不了貝爾格萊德那棟被導彈擊穿的大樓,雖然這棟大樓已被改建成中國文化中心大廈,但矗立的孔子雕像和那塊不太顯眼的紀念碑,仍在述說着曾經的烙印與緬懷。

如果可以的話,請“身爲動心已遠”的諸位,切記帶着鮮花乘坐84路公交車到中國文化中心大廈站下車,或南斯拉夫大飯店、日本大使館下車步行即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