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基里巴斯:人均海域經濟區29平方公里,卻窮到靠援助生活

1982年聯合國頒佈《海洋法公約》,最關鍵的內容是“200海里內劃歸爲海域專屬經濟區”,即沿海各國對200海里內的自然資源享有主權和管轄權。

這則公約對島國十分重要,尤其是一些人口少、實力弱的小島國。但太平洋小島國基里巴斯卻對偌大海域有心無力,類似“空有寶藏卻沒有工具挖掘”一樣的無奈。

基里巴斯的33座島嶼分佈在東南西北四個半球區域,是世界上唯一同時跨越赤道和國際日期變更線的國家,也是地球上唯一地跨南北緯和東西經的地方。

大約在5000年前,只有密克羅尼西亞土著在基里巴斯海域生活,隨着航海工業的發展,斐濟、湯加甚至還有中國人陸續來到島上生活,最終融合成現有的基里巴斯族。

18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第一艦隊被一分爲二,一隊運送罪犯流放澳大利亞,二隊全力運載植物種苗(其中就有大麻)前往亞洲,托馬斯·吉爾伯特率領的種苗船隊遭遇風暴迷失航向,意外發現基里巴斯羣島後將其命名爲“吉爾伯特羣島”,成爲英國版圖內的“保護國”之一(後分解成基里巴斯和圖瓦盧)。

特殊的地理位置讓基里巴斯捲入二戰淪爲美日戰場,短短76小時的戰爭中共喪生6400人,被美軍稱爲“二戰史上最血腥的戰鬥之一”。

二戰後,基里巴斯北線及鳳凰島等十多個海島被美國佔領,英美兩國在此後的幾十年裏把基里巴斯聖誕島當成核試驗場,把388平方公里面積的珊瑚島給炸成了“篩子”,核輻射至今仍超標數十倍。

隨着核輻射擴散以及磷酸鹽礦枯竭,英美先後放棄諸島並准許“東拼西湊”了33座島嶼的基里巴斯獨立,在納入12座無人島後纔有了橫跨四個半球的811平方公里面積。然而,被殖民者主動放棄的基里巴斯還剩下什麼?

沒有工業基礎也沒有生產技術,所有島嶼都是海沙與珊瑚礁混合的鹽鹼化土壤,別說批量種植農作物,家門口種點小白菜還得從斐濟進口土壤。

基里巴斯在1999年前就已經有兩座島嶼被淹沒,雖說颶風海嘯不常見,但來一次就被“清洗”一次,好幾年都緩不過來。與惡劣的地質環境和海洋災害相比,年年上漲的海平面纔是基里巴斯人面臨的最大難題。

聯合國氣候委員會曾預測“2100年太平洋海平面將上漲50釐米”,換個說法也就是說,80年後的基里巴斯將失去90%的國土面積,僅存的土地也將面臨高鹽鹼和高沙化雙重侵蝕。

這樣的基里巴斯想不窮都難,不僅是全球最不發達國家,也是並不多見的低度開發地區之一。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雖然確認了基里巴斯的經濟專屬區,可買不起漁船的漁民無力開展經濟捕魚,基里巴斯也組不起貿易船運將漁獲出口至其他國家,只能眼睜睜地看着偌大海域空嘆一聲“巧婦無米”。

要知道,基里巴斯的海洋經濟專屬區排在全球第13位,總面積達到350萬平方公里,比墨西哥、丹麥、西班牙等歐美沿海發達國家都要大不少。攤算到國民頭上更是穩穩的世界第一,人均可分得海域經濟區超過29平方公里。

這個面積要是給其他國家的漁民,只要一年就會出現無數個百萬富翁,但基里巴斯絕大多數漁民仍以人力拉網捕魚,維持家庭生計都很困難。

基里巴斯2019年人均GDP接近2000美元,換在部分亞洲國家或許也能自給自足,但95%糧食蔬果依賴進口的基里巴斯卻做不到,廁紙等生活日用品都要從澳洲進口,更別說醫療藥品等保健物資了。

因此,基里巴斯的生活成本堪比北歐國家,僅靠人工捕魚的收入,維持最低生活水平都辦不到,以至於窮到靠國際援助才能維持生活。

得益於2008年的國際發展援助計劃,基里巴斯被列爲可接受全球性的“多邊援助對象”,2009年歐盟援助900萬澳元、聯合國開發計劃署370萬、澳大利亞1100萬、日本200萬、新西蘭660萬等等,這還不算亞洲銀行提供的一千多萬技術援助款。2011年更甚:澳大利亞援助1500萬澳元、中國臺灣1100萬,新西蘭和世界銀行等國家及組織援助款總和也在3000萬以上。

毫不客氣地說,基里巴斯靠着國際援助才得以維持運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