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晉代不但產生了衆多的書法世家,而且出現了以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爲代表的傑出書法家,紙的普遍使用絕對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如東漢末年的左伯,就以擅長製造精美的紙張而聞名天下,當時的書法家都以用上“左伯紙”而自豪。

文/孟雲飛

早在2000多年以前,也就是西漢之初就有了比較粗糙的紙,因爲質量較差不能用於書寫。在《漢書》中就有關於紙的記載。到了東漢,蔡倫吸取了前人的經驗和教訓,製造出了質量較高的紙。據《後漢書》記載:“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爲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鹹稱蔡侯紙。”

漢字字體的變遷,尤其是書法藝術的繁榮與造紙術的提升更是密切相關。如東漢末年的左伯,就以擅長製造精美的紙張而聞名天下,當時的書法家都以用上“左伯紙”而自豪。晉人張華《博物志》雲:“剡溪古藤甚多,可造紙,故即名紙爲剡藤。”傅鹹《紙賦》雲:“夫其爲物,厥(其)美可珍;廉方有則,體潔性真。含章蘊藻,實好斯文。取彼之淑,以爲己新。攬之則舒,舍之則卷。可屈可伸,能幽能顯。乃若六親乖方,離羣索居,鱗鴻附便,援筆飛書。寫情於萬里,精思於一隅。”[i]這些記載不但說明了當時的造紙技術之高,而且充分說明當時書法之興盛。晉代不但產生了衆多的書法世家,而且出現了以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爲代表的傑出書法家,紙的普遍使用絕對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晉代,人們除了能製作白紙之外,也已經掌握了紙張的染色技術,發明了多種顏色的紙張。當時最常用的色紙是染黃紙,莊重、典雅的黃色紙在公私場合使用都比較方便,尤其是那些宗教信徒抄寫佛經、道教經典多以黃紙,在敦煌石室寫經中就有很多這類實物。書聖王羲之父子也偏愛這種紙,似乎用黃紙寫字著書已成時風,甚至到南北朝時仍繼續流行。據宋人蘇易簡《文房四譜》載可知,晉代的紙張尺幅都不大,多爲長方形。因爲紙幅尺寸較小,則多用於書寫。所以晉代書法手札之風盛行,這恐怕與當時紙張的尺寸不無關係。[ii]

對於書法藝術而言,紙至關重要。趙松雪說:“書,貴紙筆調和”。他對寫字時紙筆不適合,作了個生動的比喻,說那就像“快馬行泥滓中”,有好筆也寫不出好字來。書法家往往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和要求,來選擇同特性的紙,去追求各種藝術效果,創作出不同風格的書法作品。

[i] 傅鹹《筆賦》,轉引自《書齋的瑰寶——筆墨紙硯》第121頁,黃鵬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

[ii] 參見潘吉星《中國造紙史話》,商務印書館,1998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