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大雪了(24节气),天气也早已转凉,南方还好一点,北方的同胞估计早已全副武装,棉袄作为当下的保暖神器,为众多人抵御恶寒。忽然间想到在古代,人们生活条件没现在好,那个时候他们是怎么御寒的呢?

当然富贵人家肯定有办法,什么锦帽貂裘都不在话下,那普通老百姓呢?下面我们就来讲讲。

在棉花未普及之前,主要以丝、麻、葛等作为保暖填充物,记得《二十四孝》中有一则故事叫做《芦衣顺母》,讲的是一个叫闵损的人,他生母死后,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常虐待他,冬天的时候,继母给两个弟弟穿用棉花做的冬衣,但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有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落在了地上,遭到父亲毒打,芦花飞了出来,父亲才知闵损受到虐待......

除了在衣服里塞芦苇絮,古人还会塞上一些鸡鸭鹅的羽毛,或者直接穿一些劣质的兽皮大衣,如羊皮、狗皮、牛皮等等。还有蓑衣也不失为一件遮风挡雨的衣服,柳宗元有诗云“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唐宋时期,还有一种叫做“纸衣”的衣服,也称做“纸裘”。当然纸衣的制作原料并非是书写用的纸,而是用楮、藤纸这样光洁又耐揉搓的纸张制成,这种纸张质地坚韧,衣服里可以填充絮物,做成纸袄,曾在文人、僧侣间广泛流行。陆游曾在诗中给了这种衣服很高的评价:“白于狐腋暖于绵”。

而一些渔民便用鱼皮来制作衣服,“鱼皮衣”多用胖头鱼、哲罗、细鳞、大玛哈、狗等细小鳞纹的鱼皮。制作出来的衣服有着柔韧、有弹性、防雨雪等优点。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以法令形式要求民间种植棉花:“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大意是说如果一家有五亩或者十亩地,必须拿出半亩地来种桑树、麻、棉花。从此棉花在中国开始普及,毋庸置疑,棉袄也得以在平民百姓中流行起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