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愛康集團董事長兼CEO張黎剛在“2018中國企業領袖年會”再曝體檢領域醜聞——“行業裏邊也有真體檢、假體檢。有些體檢公司做的是假體檢,用護士假冒醫生看超聲。”“有一些同行抽了血做都不做檢查就扔了,(直接)出結果,因爲真正得癌症的比例只有千分之三,如果體檢中心抽的血做都不做,錯誤率最高是千分之三。”

體檢是假的,醫生是假的,血檢報告也是假的……作爲國內最大體檢公司之一愛康集團的CEO,張黎剛的講話,無疑把體檢行業的亂象推上臺前。

事實上,這並未體檢行業第一次曝出醜聞。就在前不久,一篇題爲《美年大健康:如果人死了,你就只能掙一次錢了》的文章將民營醫療體驗企業美年大健康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美年健康”)推到聚光燈下。文章直指美年健康存在體檢報告正常但實際已經癌症晚期、體檢人員不具備從醫資格、脅迫工作人員刷信用卡買體檢卡、違規開展CT放射診療活動等問題。

儘管涉事企業及時澄清,但體檢機構的暗流洶湧,早在民間心照不宣。近些年來,剛剛接受某些天價體檢並得到身體平安無事之信息不久卻突然在醫療機構發現了不治之症之類的事件遠非個例。

老齡化進程和健康中國戰略加持之下,國內市場化體檢機構迎來了飛速發展的黃金期。體檢到底有多賺錢?中商產業研究院發佈的《2018年中國健康體檢行業市場前景研究報告》顯示,我國2016年健康體檢市場容量超過1200億元。同時,該研究還預測,2018年我國健康體檢人次將達5.75億。也就是說,這將是一個“千億級別”的大蛋糕。

在“千億級別”大蛋糕的誘惑下,民營體檢行業高速發展。有報道曾拿美年大健康舉例稱,自美年大健康2015年借殼上市以來,2016年、2017年,分別實現營業收入30.82億元、62.33億元,分別同比增長46.65%、102.25%。在2018年上半年,美年大健康實現營業收入34.9億元,同比增長57%。

以美年大健康爲代表的民營體檢行業,在補充了社會醫療資源的同時,也伴隨着問題的不斷浮現。體檢市場迅速發展的背後是無序發展、野蠻生長。比如過度體檢氾濫、體檢“質控”流於形式、體檢套餐大而不當、漏檢誤檢時有發生等。如今,愛康集團董事長的一席話便是最好的註腳。而這也只是一個導火線,引爆了埋藏在日益火爆的民營體檢行業中的“定時炸彈”。

關於體檢行業飽受詬病的亂象,北京青年報報道曾明確將其概括爲三大方面:一,檢查項目過多過濫,導致過度體檢問題,既讓消費者多花了冤枉錢,也損害了整個行業的形象和信譽;二,體檢效果欠佳,不但潛在的疾病檢查不出來,甚至連患者已經明確的疾病也檢查不出來,導致患者延誤了治療,造成嚴重後果;三,部分體檢機構醫護人員缺乏資質,甚至存在以護士冒充醫生上崗、過度依賴機器的問題。

人民日報、新華社、健康報、經濟日報等中央級媒體,也均發文直陳“行業亂象”,並提醒“低價體檢暗含坑人套路”“體檢行業,別忘了呵護健康的初心”。

有報道指出,民營體檢行業良莠不齊的問題凸顯,與行業迅速發展導致行業准入門檻低、專業人才少等不無關係。民營醫療體檢行業整體所面臨的考驗,是醫療集團擁有一定的體量規模之後,如何使人才水平、運營管理跟上擴張速度的問題。而美年健康近期所陷入的危機,其發端也都是來自人才短缺這個軟肋。

近年來,併購、擴張成爲了民營醫療體檢行業的主要戰略。公司的快速擴張,又勢必導致對醫療人才的需求劇增。以美年健康爲例,該公司2017年實現企業合併24家、取得控制權20家。今年2月收購了19家公司門店;3月以3.58億元收購亳州公司等十四家公司股權。業內人士認爲,美年健康的“假醫生”事件的最終原因更多是業務高速擴張,導致醫療人員資質水平被公衆質疑。

實際上,在2016年併購了慈銘健康後,美年健康穩坐民營體檢行業龍頭位置。然而,公司規模迅速擴大背後的人員管理、從業人員專業性等隱形問題,也成爲了其潛在的憂患。

據2017年年報數據,美年健康在2015年有1.39萬員工,兩年後就翻倍增至近3萬。與此同時,該公司2016-2017年的僱傭資金投入爲7.96億、10.74億,然而人均年僱傭金額卻從8.02萬元降至6.23萬。其中,該公司在職員工中28.3%的員工教育水平爲中專及以下,大專及以上的佔到71.7%。

可以發現,該公司的規模在迅速擴大,然而年人均薪酬卻在明顯下降,這在某種程度上意味着,該公司從業人員的門檻正在放低。

縱觀整個民營體檢行業,其實亂象一直存在。有報道曾引用一位民營醫療行業相關人士的話稱,“在高速擴張下,行業之間的惡意競爭現象突出。爲了拿到單位體檢項目招標,機構之間只有比拼價格,但低價必然帶來另一面——行業的從業人員素質有待提高,在盈利上不去的情況之下,難以聘請到技術水平相對較好的人員。”

新華社曾在今年5月對民營體檢機構發文指出,目前體檢機構普遍重設備、輕醫生,重化驗、輕診斷,檢前健康評估和檢後追蹤指導流於形式,健康管理專業人才、全科醫生比較匱乏,影響健康體檢的準確性和指導性。

爲規範健康體檢機構設置和執業行爲,衛健委先後印發出臺了《健康體檢管理暫行規定》《健康體檢中心基本標準(試行)》《健康體檢中心管理規範(試行)》等法規。此前,相關部門還專門發文要求規範健康體檢行業發展,要求健康體檢機構嚴把准入門檻,規範服務行爲,並決定開展健康體檢機構大檢查。

根據《健康體檢管理暫行規定》,要求“至少具有2名具有內科或外科副高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執業醫師,每個臨牀檢查科室至少具有1名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執業醫師;至少具有10名註冊護士。”

儘管該《健康體檢管理暫行規定》把體檢行業關進了制度籠子,然而經過近10年快速發展,這一規定準入門檻已與今天體檢行業的發展水平多有不符。

說到底,體檢行業亂象無非兩個肇因:一是行業發展太快,規矩不彰、標準缺失;二是行業監管滯後,不少體檢機構基本處於“放飛自我”的狀態。更不得不說的是,體檢領域不比傳統醫療機構,既不在醫患糾紛的第一線,也不在治病救人的最基層,因此,應付敷衍的後果並不算嚴重,即便小概率出現技術疏漏,既難以發現,也難以究責。正因如此,理論上來說,體檢機構應該更早納入專業監管的勢力範圍。

而對整個醫療行業的監管,不能僅僅依靠市場準入一個手段,而是需要持續的監管。不僅要依靠政府管,還要依靠社會力量,包括行業協會、老百姓、媒體等的力量。也可以考慮通過數據信息的手段來提高監管的有效性,做到信息公開、透明。

更爲重要的是,懲罰力度應該加強,提高違規違法成本。對於體檢行業涉嫌造假者,不但要根據其收費標準進行高額罰款,還應該啓動吊銷相關人員資質,情節惡劣的則按照《刑法》的“醫療事故罪”相應條款進行追責,對涉事醫療機構也應採取嚴厲的處罰。

對此,建議建立全國性的大型醫療服務信用體系,將各地體檢機構都納入這一全國性的信用體系,構建科學的體檢機構與醫師評價模體系,通過對醫德誠信、專業能力、用戶體驗等各方面的評價,形成類似“信用分”的評價結果,從而爲社會提供可靠的體檢機構選擇參照。同時,採取優勝劣汰的管理體制,讓各類體檢機構也實行評分排名制,進一步淘汰評分較低的機構,對於有造假等惡劣行爲的體檢機構,將他們從隊伍中永遠清理出去。唯有如此,才能讓造假成爲體檢行業一條不敢碰的紅線。

人命關天,醫療領域的信用更顯得彌足珍貴。真誠專業地對待每一位體檢者,既是職責所在,又是良心所往。如何擺脫不斷出現的醜聞帶來的誠信危機和行業發展陣痛,也是體檢機構能否迎來美好前景的關鍵所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