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錢穆先生爲我們留下了一筆豐富的文化遺產:《先秦諸子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劉向歆父子年譜》《論語要略》《國史大綱》《清儒學案》《中國文化史導論》《莊子纂箋》《文化學大義》《中國歷史精神》《人生十論》《中國思想史》《宋明理學概述》《中國曆代政治得失》《論語新解》《朱子新學案》《中國學術思想史論》等著作。作爲自學成才的國學大師,錢穆窮其一生,致力於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通史研究,在學界贏得“新儒學”之讚譽。

錢穆,江蘇無錫人,原名思嶸,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晚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吳越太祖武肅王錢鏐之後。

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被中國學術界尊之爲“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爲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爲“史學四大家”。

1935年,錢穆三十多萬字的《先秦諸子系年》一書出版,引起學術界極大轟動,被學術界視爲中國史學界“劃時代的鉅著”,並譽之爲“釋古派”的扛鼎之作。

與錢穆齊名的史學家陳寅恪對《先秦諸子系年》也極爲讚賞,在不同場合多次稱讚其書“極精湛”, “心得極多,至可佩服”,常將錢穆的著作與王國維的著作相提並論,雲“自王靜安後未見此等著作”,可謂推崇備至。

《先秦諸子系年》在莘莘學子間,影響也很大。在錢穆曾任教的燕京大學和正在任教的北京大學反響熱烈,皆稱該書的自序,就足以讓讀北大、燕大的史學研究生細讀幾天。

更有人說,該書任意十行文字都可以讓“世界上隨便哪一個有地位的研究漢學專家,把眼鏡戴上了又摘下,摘下又戴上,既驚炫於他的淵博,又讚歎他的精密"。

古史辨學派創始人顧頡剛在讀了《先秦諸子系年》後,合卷嘆曰: “作得非常精練,民國以來戰國史之第一部著作也。”

錢穆出身於書香之家,其父是前清秀才,因身體孱弱,三次鄉試均在考場病倒,從此絕跡科場。錢穆幼時在私塾讀書。後進入常州府中學堂就讀。畢業後到無錫三兼小學任教,開始自學國學經典。

1919年,錢穆到後宅鎮泰伯市立第一初級小學任校長,後又任市立圖書館館長。1922年秋,轉至廈門集美學校教書。一年後又回到無錫,先任江蘇省立第三師範教師,1927年轉入蘇州省立中學任教。

1930年,因發表《劉向歆父子年譜》成名,被顧頡剛推薦,聘爲燕京大學國文講師,講授國文。次年又被聘爲北京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講“中國上古史” “秦漢史"“中周近三百年學術史”等課程,同時在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兼課。

抗日戰爭爆發後,先後任長沙臨時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歷史系教授。1939年後,又到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浙江大學、武漢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昆明五華書院、雲南大學等地任教或短期講學。1948年後,曾在廣州私立華僑大學任教。

1949年南赴香港,創辦私立大學香港新亞書院,自任院長。1955年,獲香港政府尊崇,被授予香港大學名譽法學博士學位。

1960年,應邀至美國耶魯大學東方研究系講學,被授予名譽博士學位。在授博士學位時,其頌詞稱:“你是一個古老文化的代表者和監護人,你把東方的智慧帶出了樊籠,來充實自由世界。”

1963年,新亞書院、崇基學院、聯合書院三校合併爲大學,錢穆親定校名爲“香港中文大學”。錢穆堅持香港中文大學應以發揚中國文化、以中文爲授課語言、第一任校長必須爲華人擔任爲宗旨,對港中大的發展方向貢獻良多。

1967年,結束四處漂泊生涯,在臺灣定居,先後任“中國文化學院”歷史系研究所教授、臺北“中國歷史學會”理監事、臺北“故言博物院”特聘研究員。又一年,當選爲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90年8月30日,九十六歲的錢穆在臺北去世。

作爲自學成才的國學大師,錢穆窮其一生,致力於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通史研究,在學界贏得“新儒學”之讚譽。

錢穆先生爲我們留下了一筆豐富的文化遺產:《先秦諸子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劉向歆父子年譜》《論語要略》《國史大綱》《清儒學案》《中國文化史導論》《莊子纂箋》《文化學大義》《中國歷史精神》《人生十論》《中國思想史》《宋明理學概述》《中國曆代政治得失》《論語新解》《朱子新學案》《中國學術思想史論》等著作。

臺北聯經出版社爲他出版了《錢賓四先生全集》,三編五十四冊,共計一千七百萬餘字。

錢穆曾說: “我把書都寫好放在那裏,將來一定有用。”

錢穆的著作,新意迭出,創見尤多,博大精深,並世難有出其右者,已成國學之瑰寶。

錢穆的學生餘英在恩師仙逝後,祭奠老師時作了這樣的一副輓聯:

一生爲故國招魂,當時搗麝成塵,未學齋中香不散;

萬里曾家山入夢,此日騎鯨渡海,素書樓外月初寒。

本文參考自:《民國清流之大師們的中興時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