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潮汕朋友圈裏瘋傳一張地圖,曰:“這就是大潮汕,我的家鄉!5000年前還是一片汪洋大海!”

潮汕前傳:粵東人文初地——豐順湯坑

文伯君作爲超級地圖控,看了圖不免要苦笑一聲,作爲家鄉之一的司馬浦被標錯,標在潮陽縣城了,另外海拔三四百米高的小北山桑浦山也被淹在海里。於是,作爲地圖控,不免要重新來做一張,5000年前潮汕地區的汪洋大海大致是這樣的。

潮汕前傳:粵東人文初地——豐順湯坑

可以看出,5000年前,炎帝黃帝蚩尤在中原逐鹿之時,潮汕平原有一半還淹在海里。可憐汕頭、澄海這兩個現在繁華熱鬧的都市,當時真都是一片茫茫大海,而潮州、揭陽,則是海風吹拂的“海濱城市”。桑浦山成爲南澳一樣的海中大島,小北山成爲伸入海灣的半島,達濠河浦廣澳海門一帶,是一系列羣島。

到了2500年前,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征戰不休。在遙遠的東南海邊,經過兩千多年的沖積,潮州韓江平原基本形成,下圖也取之該文,基本沒毛病。

潮汕前傳:粵東人文初地——豐順湯坑

另外聲明一下,本文所說的中原,不是指河南鄭州開封一帶的狹義概念中原,在我們廣東人眼裏,秦齊楚燕韓趙魏,通通都是中原。

“潮越人”

潮汕人都說他們的祖先來自中原河洛,那麼在遠古時代,潮汕地區有人類居住嗎?考古學家告訴我們,有的,還不少,最早從8000年前就開始有,到了商周時期,已經形成比較成型的浮濱文化。

“浮濱文化歷經20餘年的調查、發掘、研究,它不但在廣東的潮陽、潮安、普寧、揭陽、大埔、豐順、南澳等地發現,另在福建的閩南地區的漳州、泉州等地也有頗多遺址的存在。它分佈的範圍在榕江、韓江、九龍江、晉江四個流域。”這是一個很普通平常的原始社會,他們的聚落情況大致是這樣的:

潮汕前傳:粵東人文初地——豐順湯坑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以中原人對周邊少數民族的稱謂,潮汕地區的古人,自然也被當作百越的一支。

春秋時期,中原人對遙遠的南方的認識嚴重不足,從浙江起到福建到廣東到廣西到越南北部這一沿海大弧的所有民族部落,通通稱爲越人。殊不知,各種越人差異可是特別巨大,越南的越人可以那樣的蠻勇接地氣,而浙江西湖邊的越人,卻可以天仙般美麗,比如西施。

潮汕前傳:粵東人文初地——豐順湯坑

百越,粗粗分爲吳越、甌越、閩越、揚越、駱越、南越等等,但在潮汕地區,沒有被歸類,我們就自己來吧,先秦時期生活在潮汕地區的古代越人部落,我們不妨稱之爲“潮越”。

潮汕前傳:粵東人文初地——豐順湯坑

“潮越人”哪裏去了呢?沒去哪裏,他們和後來不斷大量南遷的漢人混居而完全同化了,他們也是現代潮汕人的祖先,在我們血液基因裏,大概佔有5%的比例吧。不要小看這5%,這也許正是潮汕人區別於其他中國人的不同之處,可以推斷得出,“潮越”這個古民族,女孩一定很漂亮,男同胞則一定很“活頭”。

潮汕前傳:粵東人文初地——豐順湯坑

秦軍“看不上”的“潮汕”

2200多年前,公元前221年,中原大一統,兩年後,大秦帝國50萬大軍南下進攻百越,苦戰五年,公元前214年,總算平定兩廣珠江流域以至越南北部的紅河流域,並設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潮汕前傳:粵東人文初地——豐順湯坑潮汕前傳:粵東人文初地——豐順湯坑

這麼說,潮汕地區在秦朝時期,就屬於南海郡咯?好像也不能這麼說,秦軍當時,對隔着寬大高峻蓮花山脈的“潮越”,並沒有太多興趣。其時潮汕平原雖已成型,但都是江河四處漫流的沼澤森林(景象可參考緬甸河澤村莊),人口稀少,開發難度很大,翻山越嶺過去又那麼難走,有這等人力物力,還不如先好好開發珠江流域。

潮汕前傳:粵東人文初地——豐順湯坑

也就是說,對於剛剛征服的南越地區,秦帝國將重點放在經濟建設上,而對南越之外,秦帝國將採用戰略守勢。怎麼算南越之內呢,很簡單,珠江水系運送糧秣軍備比較容易達到的地區(水流湍急不能過的還不能算),就可算南越之內。

從地形圖可以看出,從珠江口溯東江可抵龍川,而從龍川到梅江流域的興寧五華地區,也沒什麼高山阻隔。然後,很遺憾,興寧五華與潮汕平原揭陽地區間,被一條蓮花山脈無情地橫亙在中間,然後,很遺憾,“潮越”地區在秦軍眼裏,只能算是南越之外了。

潮汕前傳:粵東人文初地——豐順湯坑

如果說當時北方是文明之地,湘楚湖南是已教化之地,那麼南越在秦始皇眼中,則是正在教化的地方,而“潮越”,只能是化外之地了,懶得理。

潮汕前傳:粵東人文初地——豐順湯坑

有人說,其實在興寧五華,可以順梅江北上,到大埔三河壩再順韓江而下,可順利抵達潮州。這話是沒錯,可惜太繞了,相信秦軍有權衡過,結論仍是不經濟,暫時還是算了吧。

潮汕前傳:粵東人文初地——豐順湯坑

揭陽戌

蓮花山雖然高大寬險,總有通行的地方,最近最主要的道路,是從現今五華縣城東南進入蓮花山脈,之後在山裏七彎八繞,繞上上百公里後可走出蓮花大山抵達豐順縣城湯坑,這裏已是榕江北河河谷,可直接通聯比較廣闊的潮汕平原。

這條五華到豐順的跨越蓮花山脈的山路,古稱“石硿飛泉徑”,又稱“藍田隘路”,現在呢,叫做228省道。這段山路所通過的蓮花山脈中段,高山連綿,秦軍感嘆其高峻,將其命名爲“揭嶺”(揭,高舉也)。

潮汕前傳:粵東人文初地——豐順湯坑

秦軍雖然不想開發潮汕地區,但也不能完全置之不理,多少總得設防一下吧,以免那些化外的“潮越”人翻山過來襲擾南越地區的經濟建設,還需要防着福建那個比較強大的閩越國借道潮汕攻打過來。秦軍崇山積極防禦,於是,他們在“石硿飛泉徑”潮汕端出口,即現豐順縣湯西鎮西城村,設置一軍事城塞,因其地處揭嶺陽面(南面),故命名爲“揭陽戌”。

揭陽戌是什麼樣的存在呢,它是軍事單位不是行政單位,不算縣城,但級別很高,修通靈渠的秦軍名將史祿,過來這邊當“揭嶺長”。用現代的理解,類似於背靠廣東面向茫茫南海的湛江南海艦隊軍港,揭陽戌則是背靠蓮花山,面對着的則是茫茫潮汕平原大森林。

潮汕前傳:粵東人文初地——豐順湯坑

從揭陽戌到揭陽縣

秦軍戌守揭陽戌之後,完全沒發生什麼戰事,秦軍高層看不上潮汕地區,守着戌城就好,不用去攻打“潮越人”的村寨。而且,都說“潮越人”很“活頭”嘛,爲何要跟甌越他們一樣跟強大的秦軍拼個你死我活呢?大家相安無事甚至相互交流豈不更好?

接着,原始落後,治安基本靠狗,通訊基本靠吼的“潮越人”,更驚奇的發現,戌守營城裏裏外外的中原人,不但能打仗,還會到城外開荒種田種菜,種植很多新奇而高產的中原農作物!不但會種田種菜,而且會挖渠築堤修建水利!不但男人會耕種,而且家屬裏女人還會織布刺繡,讓人們穿上漂亮的衣裳!更厲害的,他們有文字!文字!文字!以及寫字用的筆墨竹硯。

潮汕前傳:粵東人文初地——豐順湯坑

這一切,在原始“潮越人”看來,基本就是天頂型科技,“活頭”的“潮越人”,很快就向這些新來的並無敵意的中原高科技人類靠攏、學習耕織學習水利學習文字……

華夏民族向來是個包容並蓄的民族,揭陽戌的秦軍及家屬,雖然沒有教化的任務,既然當地人這麼友好地上來接受教化,那當然就是友愛互助,傾心相交啦。就這樣,我們的土著祖先,和我們的中原祖先,沒多久就幸福快樂地合體一起啦。

潮汕前傳:粵東人文初地——豐順湯坑

幾代人後,揭陽戌的中原人和附近“潮越人”的後代們,在中原農業技術的加持下,大膽的踏下滿是河沼雨林的潮汕平原,披荊斬棘刀耕火種,規整河道修堤挖渠,一兩百年間,他們的足跡已遍及整個潮汕地區。這期間,山裏的其他“潮越人”也基本都跑下來,加入到這一波潮汕最早期開發,從此定居在更爲肥沃富饒的潮汕平原上。

潮汕前傳:粵東人文初地——豐順湯坑

而我們最初的揭陽戌,它附近揭嶺山下的這個方圓不到20平方公里的榕江北河河谷小盆地,自然是最初開發因而農田最多人口最密集的,這塊小盆地,今天叫做湯坑,是豐順縣縣城,現在的梅州七縣之一,也是曾經的潮汕九縣之一。“湯坑湯坑”,顧名思義,這裏到處都是熱騰騰的溫泉坑,初冬天氣乍寒,記得常來泡泡哦。

潮汕前傳:粵東人文初地——豐順湯坑潮汕前傳:粵東人文初地——豐順湯坑

2000年前,湯坑可顯赫多了,除了秦時戌守粵東的揭陽戌,西漢王朝更在此設立南海郡揭陽縣,雖然也是區區一縣,但是,整個粵東包括潮汕和梅州地區,以至部分閩南地區,全都歸它管轄。

潮汕前傳:粵東人文初地——豐順湯坑

什麼話?

有個小小問題,在潮汕人文的初始時期,即秦漢初期,我們在潮汕地區的先人們,用的是什麼語言呢?融合之前,“潮越人”講他們的“潮越語”,中原人講中原話,融合之後,他們講的必然是更爲先進的中原話。

來到南越的秦軍,大部分並不是統一前的秦國人,當時中原七國間口音上會有些差異,但大家語言交流應是沒有問題的,可以統稱爲中原話。那麼,這個戰國秦漢時期的中原話到了潮汕之後,是不是演變成現在的潮汕話呢?非也非也,征戰南越的秦軍所講的話,其實跟現代的粵語更接近。也就是說,我們在秦漢時期的潮汕先人們,講的居然是,粵語!

潮汕前傳:粵東人文初地——豐順湯坑

那麼,生活在潮汕的人們,什麼時候纔開始講現在的潮汕話呢?知道的請留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