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剛,土家族,湖南石門人。先後在常德人民廣播電臺、常德日報、常德晚報任記者,獲評常德市“十佳新聞工作者”、湖南省“十佳新聞工作者”、“中國網絡媒體創新發展傑出人物”。現爲尚一網總編輯、總經理,湖南文理學院文史學院兼職教授。出版過報告文學集《平淡是真》。

我一直尊永剛爲大哥。一起同事多年,都知道他的爲人就像他的名字一樣,性格剛直,愛憎分明。從電臺到報社,近30年都在媒體工作,小王漸漸變成了老王。說話不改乾脆直接,做事從不虛頭巴腦。

直到有一天,他將一本散發着油墨清香的散文集《渫水》遞到面前,我差點驚掉下巴。知道他文筆很好,新聞功夫沉實,平素還寫些心情文字,但想不到不聲不響出了一本書。這傢伙原來很低調!

書卻很高調。迫不及待讀完這本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集子,我領會到當代文學大家韓少功先生在這本書扉頁上的點評是何等中肯且精當:家園守望,大地文章,王永剛筆下的一份鄉愁親切而靈動,不別貴賤,並蓄文野,有一種寬懷大愛溫暖其中。

鄉愁,這些年似乎是一劑普遍適用的湯藥。而永剛筆下的鄉愁,從老家石門《所街》土司王朝穿越而來,通過一系列物象與文化變遷的縱橫對比,體現出以歷史觀照現實的魅力。他的鄉愁從《鄉村難聞桂花香》的憂鬱中生髮出來,那些原本自由生活在鄉村的桂花樹,被時代的挖掘機遷進城裏,他們的命運如何?既是對現實的忠實描述與拷問,更是自己這樣的農村娃移居城市後內心情感的流露。歷史演進的追問,現實變遷的憂思,如此大愛的鄉愁已然超越了小我的鄉戀,彰顯出一種獨特的思想張力,獲得讀者的轟然共鳴。

鄉村是所有農村孩子的母親,山水是滋養我們的乳房,《渫水》中多次出現的女性乳房細節描寫引人注目。兒時的記憶是最深刻也最能影響人一生的記憶。聽着老祖宗“搭奶夫人”一邊哺乳一邊揮舞刀槍戰鬥的傳說長大,“搭奶夫人”鋼鐵母親的畫面感深深震撼在永剛的腦海。因此,四婆婆胸前的歲月滄桑,農村小媳婦哺乳時的落落大方,村姑野泳時的野性之美,沅水雙乳峯的曼妙遐想,都被他悉數從記憶深處自如地抖露出來,從厚愛自然與尊重人性的角度,讓讀者與他一道喚起內心深處對母性的致敬與禮讚!

渫水是永剛老家門前的一條河,湖南四大水系之一澧水的支流。永剛順着這條水,從石門縣十萬大山腹地走出,在城裏從事新聞職業,因此他的作品呈現出獨立於其他散文作品的風格。

“行萬里路,買萬卷書”。無論因私因公,每到一地,他都十分珍惜“到此一遊”的機會,細緻考究當地的地理、歷史、文化,然後尋買相關書籍回家細細品讀,他認爲每每捧讀這些過往足跡,相當一次故地重遊。這些,使他的作品以懷鄉爲原點,獲得了更爲廣闊的地理、人文視域。

有人說,寫新聞久了會“壞手”。言下之意愛文學的人寫新聞久了寫不好文學作品。永剛的《渫水》散文集卻正好形成優勢互補。正是得益於長期的新聞實踐,養成了他洞察現實的視力和簡潔樸實的文風。而長期要求嚴謹性的新聞寫作訓練,讓他可以輕而易舉地實現散文抒情、寫景、狀物、意象的精準表達。比如寫生了12個女兒的夏嬸,給她接生,往往自己還沒做好準備,孩子就出來了,“夏嬸自己也感覺生孩子就像是把水桶的水往水缸裏倒那麼輕鬆”,幽默風趣令人忍俊不禁,引發如今熱衷剖腹產的女子幾多聯想?作品中類似生活氣息濃厚的句子不勝枚舉,簡潔輕快如熱鍋炒豆。而讀《城裏的碉堡》,你甚至不用區分是新聞化的散文還是散文化的新聞,總是在他不動聲色的敘述中便輕鬆進入他思想的領地,這是高手纔有的筆法。

作品的結構可以察見作者的格局。《渫水》所集作品頗具匠心,其中《風口》最能見到佈局謀篇的功力。常德城高山街是所有常德人都熟悉的繁華之地,“高山街的風,夏天是一道涼菜,冬天則不受歡迎”,永剛體察入微,從常人所未發現的自然風口入手,寫到當年“嚴打”背景下常德電臺發生的一個“傳奇故事”,電臺因此成爲這座城市的另一個風口,最後寫到常德會戰紀念碑,提出常德會戰紀念館將永遠是常德的風口。高山街的三個地標、三個故事,三個風口,環環相扣,讀來令人唏噓。作品如此精巧結構,更讓人意會到一個新聞人寫作散文的善意。

一邊是年少時的文學情結,一邊是成年後謀生的職業,永剛邊走邊寫,兩不放手。我衷心祝賀他不改初心,著作有成。末了問他,哪有時間來寫?他說,工作之餘,興趣所致,比如夏日炎炎,回到家裏,赤膊短褲,一杯清茶,寫上幾筆,何等快意,日積月累便形成了手頭這本集子。

《易經》“大蓄”有云:厚積而薄發。這何嘗不是我等值得推崇的寫作方式?

2018年7月,於北京菩提苑

(作者系中華善德網總編輯)

【來源:中華善德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