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隆唐宋,远迈汉唐。很多人以为这说的是大明的,但事实上远迈汉唐来自明史成祖本纪,说的是朱棣一明幅员辽阔。试想,大明末年,能说是远迈汉唐吗?就算你是这样说的,朱家的子孙们也是不会承认的。不过另有一件事,确实是远迈汉唐。明史后妃传中,张廷玉等编写书的作者是这么评价的:是以终明之代,宫壸肃清,论者谓其家法之善,超轶汉、唐。

原来是说大明几乎没有外戚后宫干政,比大汉时期厉害很多。之所以会这样,当然少了不朱元璋的鉴前代女祸,立纲陈纪,首严内教。但这也就是祖训,管一代二代还可以,管十代八就不行了。朱家的话,很多后代都当成了耳边风,因此,大明的后宫也是非常的安静,最大的原因不是在于他的眼光有多远,而是另有原因。

那就是皇后与妃嫔都是来自民间,家中也是没有靠山,也就没有能力去干政了。可是在公元1535年,礼部上书,请求选淑女,充实后宫,生子嗣。28岁的皇上,岂会不同意,于是就机地区的女子们,就有了一次进宫的机会。在列的大都是选淑女的,当然是礼部主持。少不了要查查他们的底细,是哪户人家有几个女儿,都多大年龄,长得怎么样。可是,就在礼部有条不稳的准备皇上选妃的时候,有了一件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扰乱了他们的计划。

据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以及礼部志稿的记录:在公元1535年,河南延津县人李拱臣,因选淑女,以其女献礼部以闻,说女儿年龄17岁,容貌端庄,堪以选用。本来大家都是被动的待选,而他却争得了一个主动。说实话,如果我是礼部的官员,我也不会很高兴,你这是在闹什么呢?你的女儿长得在好看,也要排队呀,没看大家都在排队吗?但是他是打着给皇上献女儿的名头来的,借你12个胆,你也是不敢阻止呀。只能将此事上报。

皇上一听,多好玩呀,胆子挺大,那就送来一看吧。原来在当时皇上正在郊外祭祀,听到这个消息,觉得是天意,便让她直接进宫了,不用再选日子,她来的日子便是好日子。最后,李氏女被封了敬嫔。

女儿得道,老父就升天。他被赏了白金彩币,封锦衣卫千户。10年之后,又是选妃的日子,他就把儿子的妹妹送到宫中,又得到了封赏。

这姐妹二人都先后入了这皇宫,可以说是大明的一件奇事。大明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篇中写道:其事俱同昭阳二赵,但相距十年为异耳。

她们的事与赵飞燕赵合德的事很像,但赵氏的两位是在很短的时间内都先后伺候了皇上,而李家的二位可是相差10年的,可以说是大明的异事。可是那赵家的两位很是得到皇上的心,而李家的这两个却是没有所出,很明显并不是很受宠,可以说他们只不过是父亲想要得到荣华富贵的工具罢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