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運輸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聯合主辦的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對話智者:企業家對話”在北京順義隆重召開。

大會邀請到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辦公室總經理Thomas Meurers先生擔任對話“第一環節:變革、協同、未來”主持人,戴姆勒大中華區的高級副總裁Hans Georg Engel博士教授,百度副總裁、百度智能駕駛事業羣組總經理李震宇,特斯拉公司副總裁陶琳,比亞迪產生規劃及汽車新技術研究院兼汽車智慧生態研究院院長楊冬生,四位對話嘉賓發表精彩發言。

智能網聯汽車,會帶來哪些新變化?

Thomas Meurers:現在越來越多的車輛連接在一起,車輛也不再是從A到B運輸的工具,而是變成了一種智能載體。這給我們出行的整個生態系統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今天 我們就圍繞“變革、協同和未來”的主題談一談眼前的新機會和新挑戰。

Hans Georg Engel:戴姆勒在汽車行業已經有130年的發展歷史,我們不僅僅是自動駕駛的發明企業,現在也正在嘗試更多的創新,正成爲各個領域的先鋒。我們關注芯片研發、研究不同語言,讓我們的車輛更加智能。

我們是第一家在北京進行智能測試的車企,未來我們的車輛能夠在北京的道路上進行智能的駕駛、自動的駕駛。我們有非常廣泛的合作機制,作爲第一家加入Apollo的項目企業,我們和百度也有很深入的合作,共同來進行智能開發。

楊冬生:比亞迪認爲,汽車電動化是上半場,智能網聯是未來汽車發展的下半場。智能網聯的發展來源於互聯網,未來的智能汽車應該是來源於互聯網,賦能於互聯網,來源於生態、來源於場景,爲消費者提供出行方式,應該是車能懂人、車更懂人。

未來智能汽車從功能汽車轉變成智能汽車,應該互聯網化、雲化,它應該是開放的,也應該是共享的。我們用手機在雲端控制汽車,輕鬆與手機實現車輛的遠程控制,未來的手機要更多的控制汽車,完成汽車所有的功能。

我們也開放了整車的控制系統,爲自動駕駛產業賦能,我們和Apollo合作,提供了自動駕駛的平臺,希望能夠賦能自動駕駛的平臺,讓更多人可以低成本的享受這個平臺。

李震宇:百度作爲一個新的智能網聯的介入者,第一,我們覺得在智能網聯的新時代下,人和車的交互方式會發生新的改變。

像特斯拉類似的車機和人的互動,車機先聯上網之後,交互方式會發生改變。比如刷臉、語音、手勢交互等,都會比歷史上的比重更大一些。之前百度積累的一些技術,比如語音、語義,還有很好的生態服務的內容,比如地圖,我們相信在未來的智能網聯汽車的時候就會起到更大的作用。

第二,無論是車聯網還是自動駕駛,在智能網聯新時代,會倒推或者倒逼基礎設施相關的升級。隨着人在車裏的智能方式發生改變,車也越來越智能,它需要和英特網通訊,也需要和道路的基礎設施通訊。聰明的車,也需要智能的路,尤其在中國整體結構化方面的優勢,智能的路就變得更加可能,這也會促進相關智能網聯汽車更進一步快速的發展。

第三,整體上來說,隨着智能網聯時代的到來,也會產生一些新的業態。比如以前無人倉儲、無人物流有簡單的機器人,未來會有更復雜的機器人。包括基礎設施,也會產生不同的Sensor,也會產生不同的公司或者產業的形態,我們覺得這個也會產生一些新的行業、新的業態發生變化。

第四,我們覺得智能網聯大有可爲,但是需要更加開放,更加包容。

幾年前,百度開放了一個Apollo的生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非常長,也非常難。很多技術從頭做起路徑遙遙無期,但是大家一起共建共榮,一些重複做的事情做到最小,大家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我們覺得這個美好的時代就會加速到來。

陶琳:特斯拉從誕生的第一天開始,我們就在做創新的汽車,跟原來傳統車的理念應該說是完全顛覆式的創新。我們汽車的動力來源是電,但是這絕對不是特斯拉創新的全部,我們創新的最大部分是基於未來的交通工具,它究竟應該給人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的變化。

一個車怎麼樣才叫做智能?我認爲在車上需要有大屏幕,需要有很多人機交互的設計,需要幫助人在駕駛車的時候更加解放,超脫出非常重複的駕駛技術。

特斯拉所有的設計理念,都考慮了將來人對車的需求絕不僅僅是一個交通工具。我們的芯片需要承載全自動駕駛的能力之外,還需要有足夠的能量或者足夠的冗餘來承載人,將來車會成爲一個流動的辦公室,或者流動的家,一個流動的娛樂或者是社交的空間。

特斯拉自動駕駛的芯片和整個自動駕駛的中央操作系統其實是兩個完全獨立的系統在同時工作,同時處理相同的內容,這樣做的目標會確保車完全的安全性。也就是說,當車發生任何意外的時候,它的自動駕駛系統其實還可以正常工作。

如何應對新變化,把握新未來?

Thomas Meurers:剛纔我們談到的車和人的關係在改變,可能車會更加智能,車還能夠理解人、聆聽人。我們如何做出一些改變?如何做出一些應對?

李震宇:我覺得技術是最主要的驅動力,在技術裏面,軟件、人工智能,甚至於雲端、基礎設施起的作用肯定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大很多。

在汽車行業裏面,我們面臨的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就是安全,這個安全有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移動的這個好幾噸的物體本來就是很需要安全的,因爲在這裏交通安全是一個重中之重的事情。另外一方面是信息安全,以前汽車不處於網聯時代的時候,相對來看是自己域內的安全。連接上了英特網,連到更多物聯網的時候,信息安全防攻擊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楊冬生:我認爲未來的智能汽車,它是一個超級的移動終端,它代表了交互,代表了互聯網;它是一個社交工具,是一個生活工具,而不再是一個簡單的代步。

以前買了車,一旦4S店交付給車主,消費可能就結束了。現在智能網聯汽車變了,我們作爲一個汽車出行服務的提供商,應該更好的注重後市場,注重服務。不是買了車就結束了,而是有一個開始,讓它有更多的服務。

我們和戴姆勒馬上會發布一款新車型,比亞迪拿出了最好的技術,拿出了比亞迪還沒有推向市場的最新的智能網聯平臺打造這款車,它給人們帶來更多的方便和體驗。

Hans Georg Engel:這些新的變化對於戴姆勒來講也是新的,軟件的開發也是非常重要的,現在我們也開始進行軟件開發了。作爲戴姆勒來講,最爲關鍵的就是我們必須要了解我們的客戶到底想要什麼,對於智能網聯他想要什麼,特別是中國的用戶想要什麼,中國的用戶希望未來的智能網聯汽車變成什麼樣,這樣的話,我們才能做適應性和針對性的開發。

陶琳:我們上海工廠建設很快,已經進入最後的準備階段了。未來我們會有更多本土化的研發,要有更多基於本土供應鏈的開發。包括我們在上海的工廠,其實把車造出來是第一步,接下來要把這些車非常好的交到消費者的手中,並且要提供非常好的汽車的售後服務,這一切都是我們在中國要腳踏實地做的事情。

總的方向就是,將來的智能汽車會非常個性化,每一個車所要承載的功能,以及每一個車上的軟件所需要提供的功能都是個性化的。這一切都要求我們要有一個本土化的來了解終端消費者需求的,無論是硬件、軟件還是售後服務,所有的團隊都要非常本土化的思維模式。

來源:新能源汽車報

關於我們:

歡迎投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