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張藝謀的“影子”,也是鄧超熾熱的電影初心!

——《影》的影評

張藝謀的《影》自官方發佈第一款物料以來就被廣泛關注,強烈的黑白色調和水墨質感讓觀衆們印象深刻。八卦圖、油紙傘、潑墨草書、主人公們仙袂飄飄的衣裙……編者總是按捺不住期待,心生各種猜想,預感這將是一部前無古人,但因爲是張藝謀執導卻又並不意外的電影。

說實話,在未看到全片之前,編者對於《影》的預期,僅僅定位爲它是一部高水準高規格的小衆武俠文藝片。它很有可能會是像《師父》、《一代宗師》一樣,影像風格非常突出,但故事情節偏隱晦難懂、觀影氛圍偏沉悶的那種影片。所幸偶然機會得以在影片上映前觀看了點映,提前get到全片劇情。有些意外的是,編者發現《影》在很多方面超出了預期!

1、純粹的的敘事風格

編者認爲最意外和超出預期的地方當屬劇作方面。《影》的故事其實非常簡單,講的就是一個從小被祕密囚禁的替身,不甘只做他人手中的武器,在衝破枷鎖、找回自我的過程歷經千難萬險的故事。除了跟主線相關的人物、場景和劇情,整部影片沒有任何的旁枝末節。這種話劇般的敘事風格讓整部影片顯得非常純粹,完整、乾脆、不拖泥帶水。高完成度的敘事讓影片全程高能,毫無沉悶可言。這與張藝謀導演之前的作品中善於表現恢弘場面的風格不太一樣,導演這次卻將場面調度侷限在了屈指可數的的朝堂、府邸、密室及城關等場景中,在這些場景中上演悲歡離合,卻有以小見大之感。

導演對於影片的定位非常明確,快節奏的剪輯風格和現代感強烈的臺詞風格都在告訴觀衆這並不是一部文藝片,而是實打實的商業片。所以並沒有想象中令人擔心的曲高和寡的情況出現,反而在觀影過程中氛圍輕鬆,經常有因爲臺詞偏現代而帶來的違和感逗得全場觀衆大笑的情況出現。結尾的反轉非常精彩,是那種明明在意料之中,但反轉呈現出來的時候依然感覺很震撼的精彩。這樣的情況在《英雄》和《十面埋伏》中就已能窺探一二,算是典型的“張藝謀式劇情反轉”。

2、全新的影像美學風格

《影》另一個讓然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該片呈現出的一種全新的影像美學風格。黑白色調更加突顯了影像的結構及層次。如同古典丹青水墨畫,有濃墨如重彩,也有淡墨如煙雨,隨着劇情的跌宕起伏肆意揮灑。

看完全片之後你就會知道,其實影片並不是想象中全然的黑白色調,人臉的本色、血液的鮮紅等被保留,在銀幕上大部分黑白灰的基調之下,本色的人臉更加突出,讓觀衆更加容易覺察到人物臉上的微表情,窺探更深層面的人性。後半部分隨着對決開始,矛盾衝突到達頂點,鮮紅的血液刺激感官,更加襯托出修羅場之殘酷、人性之邪惡複雜,烘托人物內心的轉變。

3、極致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運用

在《影》中,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得到了非常極致的運用。太極八卦和陰陽互補的概念貫穿了整部影片。兩個比武場(一是子虞與境州的練武場,一個是境州與楊蒼的決鬥場)的太極圖更像是一個顯像符號。在兵器方面,至柔的沛傘制衡至剛的楊氏大刀;武指方面,小艾以女人身形入傘,悟出了破楊刀的關鍵之法,讓境州最終得以戰勝楊蒼、收復境州;音樂方面,都督夫婦兩場精彩絕倫的琴瑟和鳴、陽剛的琴之音與陰柔的瑟之音交相輝映此消彼長,甚至佈置在朝堂之上的狂草《太平賦》,都沒離開陰陽互合的概念。這種貫穿全片的傳統文化概念的植入區別於淺顯的片段式文化元素運用,讓影片有了最關鍵的文化靈魂,這是《影》成功立意的根本。

4、匠人精神:對於電影新技術的探索和突破

大銀幕上一人分飾兩角的情況實屬罕見,而人物同框的情況更是屈指可數。在《影》中,鄧超一人分飾沛國大都督子虞和他的影子境州,其中有大量兩個角色同框的場景出現。病入膏肓骨瘦如柴的子虞和身強力壯玉樹臨風的境州在外形和人物狀態上有天壤之別,爲了呈現最完美的效果,除了演員辛苦付出的努力(鄧超先拍完健壯的境州,之後急速減肥拍病入膏肓的子虞),特效團隊對於電影新技術的探索和突破必不可少。《影》的紀錄片展示了同框鏡頭艱難的實現過程,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精益求精的演員以及這個具有匠人精神的電影團隊對於電影藝術的極度尊重和熱情。

張藝謀導演曾在《影》的開機儀式上說:“中國現在不缺電影,但缺好電影。”他其實一直在用自己的作品,盡力在向觀衆表達自己認真拍電影的初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