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本次讀者見面會上,面對河北讀者朋友熱切期待的眼神,孫惠芬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成長經歷、創作《尋找張展》的心路歷程以及閱讀與生活的關係。在2019年茅盾文學獎提名作品裏,孫惠芬的《尋找張展》是一本“最薄”的作品。

原標題:名家 || 國家一級作家孫惠芬做客惠民書市—— 她繼承了蕭紅的風格 作品曾三度入圍茅獎

10月26日下午,河北省2019惠民書市迎來重量級嘉賓——國家一級作家、遼寧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孫惠芬。她的作品曾三度入圍茅盾文學獎。一些文學評論家指出,孫惠芬令人聯想起蕭紅,她們同樣來自東北,同樣把書寫定格在深沉的東北鄉村。孫惠芬繼承和發揚了蕭紅的地域文化品格,“和而不同”地彰顯了黑土文化的風韻。

在本次讀者見面會上,面對河北讀者朋友熱切期待的眼神,孫惠芬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成長經歷、創作《尋找張展》的心路歷程以及閱讀與生活的關係。她樸實的話語,真誠的態度,以及時不時迸發的幽默感,迅速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

“通過蕭紅,我看到了自己的村莊”

1986年,孫惠芬遇到了蕭紅的《呼蘭河傳》。她曾經說:“1986年,這一年對我來說太重要了,它的重要在於,通過蕭紅,我看到了自己的村莊。”作爲東北大地孕育的文學精靈,孫惠芬與蕭紅雖然處在不同的時空,但在創作意識上,孫惠芬具有蕭紅式的鄉土情結。

孫惠芬的中篇小說《致無盡關係》從過年臨近,一家三口回老家過年寫起,將敘述的焦點瞄準了糾纏如亂麻的世情、人情,在夫妻、父子、母女、兄弟、公媳、婆媳、妯娌、姑嫂、姑侄諸種關係中,家族內部的血緣關係所決定的人的真實情感、真實境遇由此得以凸顯。世事洞察、人情練達是這部小說最大的特色。

她的長篇小說《歇馬山莊》獲中國第二屆女性文學獎,也是第六屆茅盾文學獎入圍作品。在歇馬山莊,月月與小青在冥冥之中被神祕的命運牽引,演繹了現代鄉村的姑嫂傳奇。她們是當代農村青年的代表,自然,真誠,充滿激情,甚至突兀地表達對生活、婚姻的意願,也在強大的現實面前矛盾重重,不可避免地遭遇着種種迷茫和選擇。

不僅是小說的題材,孫惠芬與蕭紅的相似之處還在於,小說的“散文化”特徵。她在寫作中似乎無意於描繪波瀾壯闊的時代圖景,而是將畫面鎖定在一個特定的時空,竭力展現瞬間的生死場。故事被抽離,細節和情緒,是孫惠芬小說中永遠的主角。

她的作品中女性是柔弱又有力量的

從《歇馬山莊》到《上塘書》,從《吉寬的馬車》到《秉德女人》和《致無盡關係》,再到《後上塘書》,孫惠芬寫盡了東北鄉村的生生死死,寫盡了紛繁蕪雜的鄉土人情世情。鄉村出走,嚮往更大的世界;城市還鄉,尋找精神家園。是她創作的永恆主題。

之所以關注“出走與還鄉”這個主題,與孫惠芬的個人經歷有關。她說:“20多年的鄉村生活經歷,後來到城市生活,但發現城市裏沒有自己的精神寄託,於是又轉頭到鄉村去尋找安放心靈的位置。在我看來,真正的‘還鄉’不是向外的尋找,而是向內的求索,它不是形而下的奮鬥與成功,而是形而上的超越與解脫。”

在她的作品中,女性是柔弱的,同時也是充滿力量的。孫惠芬說,她的母親生了10個孩子,最後活下來的只有4個,她是最小的孩子。在她小時候,因爲父親的眼睛已經看不清東西,她就成了父親的眼睛,牽着父親的手去看莊稼,她向父親描述莊稼的成長狀況。因爲她最小,她直到14歲一直與她媽媽睡在一個被窩裏。每當遭遇暴雨等災害的時候,父親都會說,完了,收成全完了。但是母親一句話也不說,她在被窩裏緊緊攥着雙手,雖然手心都是汗,但卻讓幼小的孫惠芬感受到了一種力量。所以在她的作品中,女性總是用一種柔弱的力量撐起生活的重擔。

她的長篇小說《秉德女人》就塑造了一個傳奇女性的形象。主人公出生於19世紀末遼南小鎮一個優渥且開明的書香家庭,是人人高看一眼的“王乃容大小姐”。尚未出嫁的她用綢緞刺繡世界地圖,夢想着有朝一日去揚帆遠航,卻意外地被匪鬍子秉德擄走,從此,那個光鮮金貴的大小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粗糲鏗鏘的“秉德女人”,一個生養了七個兒女的母親……一樁樁撕裂身心的苦難猶如無邊的黑暗,她卻依靠本能向上的生命力,在黑暗的縫隙中倔強地活着並奮力尋找光亮,直到自己化作一抹星光。

《尋找張展》是一次“計劃外生育”

在2019年茅盾文學獎提名作品裏,孫惠芬的《尋找張展》是一本“最薄”的作品。對此,孫惠芬笑着說,“作爲落選作品,自然是有道理的,但我從不爲獲獎去寫作。絕不爲了獲獎去寫大部頭、幾卷本的作品。”

說起這部作品,孫惠芬說它的誕生屬於“計劃外生育”。那是2014年,她的長篇《後上塘書》的寫作進入尾聲時,出版社朋友打來電話,說想讓她寫一部關於大學生志願者的小說,有原型。當時孫惠芬的第一反應就是“覺得好笑”,自己怎麼可能去寫命題作文?又是不熟悉的大學生題材。孫惠芬以爲這件事就這樣結束了,沒想到朋友隔段時間又打電話過來,說已經申報了選題。孫惠芬的倔勁兒也上來了,跟朋友說,“申報了選題我也不寫!”

和在美國讀書的兒子聊起這件事,兒子說了一句讓她意外的話:“媽媽,如果一件事兒毫無道理地在後邊追着你,就一定有它的道理,或者隱藏了什麼祕密,你不妨回過頭來看一看,爲什麼不可以寫一下我們90後?”

兒子的話,觸發了孫惠芬的思考,她開始認真考慮接下這個選題。《尋找張展》這部小說裏的主人公張展,是“我”兒子的高中同學、官二代。父母爲追求事業和財富,把張展送到了“交換媽媽”那裏。高考前夕,張展的父親在一場空難中意外去世,此後多年,張展杳無音信。有一天,“我”接到遠在大洋彼岸的兒子佈置的任務,就此開始尋找張展。該書的責編向尚說,張展就是當下的青年,在迷茫中尋找、成長、蛻變,很有時代精神與代表性。

著名文學評論家汪政對孫惠芬的文學創作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認爲孫惠芬的寫作帶有鮮明而濃郁的北方色彩,文學辨識度極高,而其對精神高度、內心家園的執着探索又遠遠超越了地域的界限。

在跟現場讀者就創作歷程進行了深入交流之後,孫惠芬說:“寫作對於我來說是一種生命的分泌。感謝張展,感謝他引我爬上一個精神高地,那裏空氣稀薄,但他讓我看到了平素看不到的人生風景。”相信在今後的創作中,她會抵達更遠的地方。

文圖 /河北青年報記者賈立芳 王勇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