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8天銷量10萬+,不是出版機構做的書爲何如此暢銷?

知識服務平臺“得到”全流程出版的第一本書《了不起的我》火了!上市1周加印3次,上市不到1個月賣了10萬冊。“得到”做自出版,僅僅是把音頻變成圖書那麼簡單嗎?其實不然……聽聽這本書的策劃編輯講述其出版的前前後後。

陳海賢老師的新書《了不起的我》,上市一週就加印3次,連續8天位列當當新書總榜的第一名。上市不到一個月,這本書的銷量就超過10萬冊。

這是“得到”全流程出版的第一本書。可能很多人好奇,做知識服務的互聯網公司做書,和傳統出版公司有什麼不一樣呢?

圖書也是必不可少的知識服務

首先要說的是,爲什麼選擇海賢老師的這本書,作爲我們的第一次嘗試。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們知道,它對讀者有用。不管是音頻課程還是圖書,都是知識服務,它一定要能服務讀者,對讀者有用。

市場上有那麼多心理學的書,專業的、大衆的,但是很少有書,能夠服務於一個人的發展和改變——就是你想改變、想突破,到底可以用心理學的知識做些什麼。而《了不起的我:自我發展的心理學》就是服務於一個人的自我發展的,這是它最大的價值。作爲這本書的編輯,我們自己看過很多遍書稿,但是每一次看,都忍不住說,這書太有用了——我想通了一件事,我知道自己那個問題該怎麼解決了,我知道自己的瓶頸該怎麼突破了。

有人會覺得,心理學說來說去,不外乎是心靈雞湯;也有人覺得,心理學太抽象了,總是很多概念,不接地氣。那這本書爲啥就會有用呢?

首先,這本書有大量真實的普通人的案例,他們經歷的問題,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很貼近,我們個人的經驗就是理解這本書的最佳入口。更重要的是,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個實實在在的解決問題的工具。如果說,心靈雞湯是隻給湯不給勺,那這本書給出的,就是那個勺子。

舉個例子。書裏有一個故事,講一個創業公司工作的女生,下班後本來打算看書、學習,給自己充電。但是,下班回家喫飯的時候,她打開了電視。飯喫完了,劇卻沒有停下來,看了一集又一集,轉眼到了半夜。臨睡時,這個女生懊惱不已。這樣的日子重複了一日又一日。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是自制力太差的原因。海賢老師則說,我們本來就會傾向做容易的、放鬆的事情,迴避有難度的、不那麼輕鬆的事情,你不能因爲這個就自我苛責。但是我們也並不是束手無策的,我們可以利用環境,來引導自己的行動。他提出了一個工具,叫培養“環境場”。你在家裏,喫着飯,放着電視劇,旁邊是牀,這個環境本來就是休息娛樂的,要想停下來去看書學習,本來就不容易,啓動的成本太高了。但是,你要是在家裏找個地方,不幹別的,就是看書學習,久而久之這個地方就成了一個學習的“場”,自帶暗示效果。你一到那個地方,自然就不想玩了。

這個工具看着很簡單,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但它是基於人的種種心理機制、心理學研究得來的。而這樣有用的工具,書裏還有很多個。比如,心理學的免疫X光片、奇蹟提問、小步子原理等等。而且,幾乎有關改變與個人發展的各類問題,這本書裏都有講到。因此,這是本值得一直保存、隨時翻閱,有問題就看的書。我們在腰封上寫到:每當你想改變的時候,就翻開這本書!每當你對自己不滿意的時候,就翻開這本書!

從課程到圖書的華麗轉身

陳海賢老師的這本《了不起的我》,內容來源於得到App的音頻課程《自我發展心理學》,目前已經有10萬用戶加入學習。我們是怎麼將一門音頻的課程,打造成一本暢銷書的呢?

事實上,我們從2018年開始,就組建了一支專業的編輯團隊。團隊成員來自業內知名的出版機構,比如北大社、法律社、磨鐵、讀庫、理想國、海豚,編輯們有着豐富的做書經驗和過硬的編輯功底,對音頻課程的內容進行了全新的編輯加工和處理。

音頻和圖書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內容載體。首先,二者的要求不同,音頻要求“好聽”,敘事有張力,能夠吸引用戶一直聽下去,所以得到有一整套關於音頻的品控標準,解決的就是“好聽”的問題。而圖書則要求“好看”,更注重書面的閱讀體驗,文字是否流暢,邏輯是否嚴密,論證是否有力。

其次,二者面對的注意力也不同,音頻很多時候是伴隨性的,用戶可能在通勤路上聽,可能在跑步時聽、做飯時聽;而書的讀者,基本不可能看着書同時還幹着其他的事情,注意力是非常集中的,所以圖書的每一個細節都要經得住推敲和檢驗。

爲了讓線條相對粗一些的音頻文字,變成“好看”且“耐看”的書面文字,編輯團隊和老師一起進行了全面的協作:編輯會先對每一講的內容進行逐字逐句精細的修改和梳理,怎麼讓邏輯嚴絲合縫,怎麼讓語言流暢優美,怎麼讓段落更好地起承轉合,都會細細打磨,同時給老師提出補充的建議——讓人印象深刻的細節,能夠呈現畫面感的描述,和來訪者之間令人難以忘懷的對話,等等,這些內容在音頻課程裏因爲時間的限制沒有辦法展開,但放在書裏卻是極佳的。

這樣,編輯改一講,老師改一講,再回過頭來,一遍一遍梳理。等到書正式上市的時候,不少《自我發展心理學》課程的用戶也買了這本書,但是大家驚奇地發現,居然和課程是完全不同的閱讀體驗。它在很多小的地方觸動到你,你讀着它既熟悉,又好像第一次見面。雖然它來源於課程,但又是一個完全獨立的,經得起時間和讀者檢驗的產品。

“了不起”的書名和封面

課程的名字,我們可以直接明瞭,《自我發展心理學》,但是圖書這樣叫,就太像一本教材了。因此,關於書名,大家絞盡腦汁,做了各種嘗試。

書名和定位相關,雖然這是本心理學的書,但它也是本成長勵志類的書。這幾年,個人成長類的書賣得好的,書名很多都是兩個字的,各種向上、進取的含義。最開始,我們也想走這個路子,想了一堆詞如“轉變”“突破”“蛻變”,但討論來討論去,總覺得欠股勁兒。圍繞着“自我發展”也起了不下10個書名,“自我突破的系統方法”等等,但沒有一個令自己滿意的。

總覺得,這本書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氣質的書名。

後來在一次頭腦風暴會上,CEO脫不花說,她自己看完“試讀本”後最大的感受是,書裏講了那麼多來訪者的問題,其實大家最後的目的都是——克服困難,讓自己變得更好、更了不起,不如書名就叫《了不起的我》。她說,雖然現在有一種氛圍是,佛系、喪就很高級,“燃”就顯得很中二,但實際上,大家還是在生活裏不斷追求向上,哪怕會有迷茫和挫折。我們應該給讀者一個正能量的書名。

當時,這個名字一出,我們內部的意見其實是分成兩派的:70後、80後會覺得有些不好意思,怎麼能說自己了不起呢,這太不謙虛了;但90後們就覺得,這書名太好了,有態度、有感覺,而且特別想買來送人。最後我們選擇“聽年輕人的”。

其實書名說“了不起”,不是在鼓吹什麼自我中心、盲目自信,而是想說,即便生活中我們會遇到種種困惑、迷茫和挫折,也不要忘記自己的潛力。只要我們選擇相信自己,一路前行,讓自己一天天變得好起來,那就是了不起。

當這本書上市之後,看到讀者的熱烈反饋,就知道這個書名起對了。它成了大家面對困難時,用來爲自己打氣的一句話——“你可以了不起”,“你也能了不起”。

那封面應該如何體現這種“了不起”的勁頭呢?我們的設計師李巖想了一個特別棒的創意,書名旁邊配了一個大大的箭頭,你要是抱着這本書,它正好指向——了不起的你。當時這個方案一出,所有的人都覺得,就是它了!

它不僅指向明確,大家很容易get到它在設計上的巧思,而且自帶傳播元素,特別適合自拍、分享。現在好多讀者買了書,會在朋友圈、微博上曬自己跟書的合影。

“了不起”的攝影展

那這本書的營銷應該怎麼做呢?以前我們在出版社、出版公司的做法就是,線上找大號推薦書,線下做籤售,這其實是一個“流量思維”。我們則是反過來思考,怎麼基於這本書的內容去吸引流量呢?

結合書名、封面和書裏的內容,我們最後找到一個切口,就是讓大家分享自己“了不起的改變”的故事。一方面,大家愛看故事,人其實是通過故事理解世界的;另一方面,普通人一個個真實的關於改變的故事,特別能打動人,也會自帶傳播效果。有的人會覺得自己正在經歷類似的問題,他會受到感染,也能從這些故事中受益。

於是,我們在線上線下分了兩條線。

線上開發了一個互動H5,邀請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大家填入自己的故事內容,加入自己的照片,就會形成一張獨一無二的“了不起的我”的海報,可以在朋友圈、微博、得到知識城邦分享,目前已經有7000多人蔘與。

在這7000多個故事中,我們發現了非常多了不起的轉變的故事。一位叫周夷東的讀者,原本是一名水電施工員,日復一日的重複工作讓他很迷茫。他從迷茫到開始自學C++、Java,成爲程序員,花了5年的時間。如今,他又轉入管理崗,迎接新的挑戰和改變。還有一位叫李城的讀者,一直想到央美學畫。別人都說不可能,他則堅持了10年,不管是送外賣、修空調,還是在央美做了7年保安。他有空就背單詞,晚上忙完就畫畫,現在已經是央美17屆的在讀生。

而線下部分,大家最熟知的可能是我們先前爲《薛兆豐的經濟學講義》策劃推出的,落地在三源裏菜市場的新書發佈會“菜市場中的經濟學“。這次《了不起的我》新書發佈會,同樣我們不想僅僅是落地一場籤售活動,而希望通過更豐富的形式,推出一場別開生面的新書發佈會。

於是,我們從這些故事中,篩選了36組最有典型意義的,邀請用戶到線下來,找專業的攝影師給他們拍照,配合他們的故事,做成“了不起的我“主題攝影展。

新書在10月23日上市,我們分別在北京(10月26日)、上海(11月2日)、杭州(11月16日),舉辦了三場新書發佈會以及“了不起的我“主題攝影展,接下來是在深圳和廣州。

你也許會說,線下又是籤售,又是拍照,又是展覽,這得多少人蔘與啊?事實上,從頭到尾,核心的負責人,就是我們負責活動的甄宬,硬是一個人幹成了一個隊伍,連續舉辦了三場。

在舉辦活動的同時,我們也注意讓這本書儘量能出圈,找到了很多靠譜的合作伙伴,包括趁早、西西弗書店、建投書局、壹心娛樂、海馬體照相館、壹心理等。我們還有邀請趁早社羣創始人王瀟、壹心娛樂創始人兼CEO楊天真、《精進》作者採銅、浙大生命科學家王立銘、壹心理內容主編曾旻、作家張春等,作爲線下對談的嘉賓。這些跨界的對談,能夠讓現場的讀者從不同角度,瞭解《了不起的我》這本書,以及海賢老師的理念。

其實,無論是圖書本身的策劃、編輯、設計,還是營銷的各種活動,歸根結底的目的只有一個——把海賢老師這本書的價值傳遞給需要它的人,讓更多的人受益,發生或大或小的轉變,成爲一個個“了不起的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