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羣臣爲了趙構的廟號絞盡了腦汁、傷透了腦筋,終於有人提出給趙構上高宗的廟號,而且還給出了相當有說服力的理由:趙匡胤之所以定國號爲宋,原因之一就是柴榮死後幼主柴宗訓加封趙匡胤爲歸德軍節度使,治所就在宋州(今河南商丘),這恰好和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宋國扯上了關係,宋國是周武王分封的七個爵位最高的公爵諸侯國之一,它的開國之君是商紂王的兄長微子啓,也可以說宋國是商朝的延續,宋國的國都就是商丘。第一個被提出來的廟號是世祖,雖然趙構有再造大宋之功,但是宋朝自開國以來也就只有趙匡胤一人的廟號是祖號,其餘都是宗號,南宋是北宋的延續,有人認爲趙構算不上開國之君,此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趙構的父親趙佶的廟號是宋徽宗,沒理由老子廟號是宗號,兒子的廟號反而是祖號,所以首先排除的就是世祖的廟號。

廟號的歷史由來已久,它起源於商朝,和後世廟號諡號氾濫不同,最初的廟號屈指可數,只有對國家作出過重大貢獻的君王纔有資格享有廟號,而且當時的廟號也只有“太高世中”四種:創基立業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興者曰“中”,同時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給予祖或宗的稱號。

商朝31個君王500多年曆史只有太祖湯、太宗太甲、高祖王亥(商湯的七世祖)、高宗武丁、世祖盤庚、世宗祖甲、中宗太戊七個君王有廟號。

周滅商後棄用了廟號制度啓用諡號,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把廟號和諡號一同廢棄,所以從周朝到秦朝這近千年歷史是沒有廟號這一說法的。


漢朝恢復了廟號和諡號制度,不過對於廟號的使用仍然很謹慎差不多是沿用了商朝的傳統,所以兩漢皇帝有廟號者仍然屈指可數:西漢有廟號者只有太祖高皇帝劉邦、太宗孝文皇帝劉恆、世宗孝武皇帝劉徹、中宗孝宣皇帝劉詢四人,原本孝元皇帝劉奭、孝成皇帝劉驁、孝平皇帝劉衎也有廟號,但是東漢光武帝劉秀認爲他們的功勞還不足以享有廟號於是移除了這三位皇帝的廟號。

東漢也只有世祖劉秀、顯宗劉莊、肅宗劉炟三人有廟號,原本孝和皇帝劉肇、孝安皇帝劉祜、孝順皇帝劉保、孝桓皇帝劉志也有廟號,出於同樣的考慮,漢獻帝時也移除了這幾位皇帝的廟號,可見兩漢的廟號含金量還是相當高的。


廟號的泛濫開始於兩個朝代,一個是王莽的新朝,上面提到的被劉秀去除廟號的幾位皇帝之所以沒多大功勞還能享有廟號,就是王莽的傑作;另外一個是曹魏,原本的慣例是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爲太祖或高祖、之後的被稱爲“宗”,可是曹魏三位皇帝無一例外廟號都是“祖”:曹操廟號太祖、曹丕廟號高祖,曹叡廟號烈祖,可以這麼說宗號之氾濫始於王莽,祖號之氾濫始於曹魏,後面就一發不可收拾了,廟號就和諡號一樣幾乎成爲了皇帝的標配,再也不是之前有大貢獻和對國家社稷有大功者才能擁有了。

正是因爲廟號的開始氾濫,原有的“太高世中”就不夠用了,於是要麼引入諡號中的字用在廟號上,要麼就開始獨創廟號,所以兩漢之後的廟號也就多種多樣了,比如聖祖、顯祖、成祖、仁宗、武宗、德宗、理宗等等。

就廟號而言,宋朝可謂是標新立異,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爲宋朝皇帝的廟號很多都和中國歷史上其他朝代皇帝的廟號有很大不同,比如宋真宗趙恆、宋哲宗趙煦、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宋寧宗趙擴、宋理宗趙昀、宋度宗趙禥等等,這些廟號有不少都是之前朝代沒有的,甚至諡法中也沒有。


之所以宋朝皇帝廟號這麼特立獨行可能和兩宋抑武揚文導致文官集團異常強大,幾乎可以和皇權分庭抗禮有一定關係,先皇去世後在擬定廟號上宋朝文官有很大的話語權,他們往往會根據先皇一生的事蹟擬定認爲最合適的廟號,比如宋理宗就和他尊崇程朱理學有莫大的關係,這一點同樣也適用於今天要說到的宋高宗趙構:從宋世祖到宋高宗,趙構的廟號幾經波折,爲何到最後才一錘定音?

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趙構駕崩,享年81年,如何給趙構上廟號和諡號就擺上了議事日程,對此宋孝宗和羣臣商量來商量去,先後有世祖、聖宗、堯宗、光宗、藝宗、大宗、高宗等七個選擇,那爲何最終還是選定了高宗這個廟號呢?我們來看一下其中原因。


第一個:世祖

第一個被提出來的廟號是世祖,雖然趙構有再造大宋之功,但是宋朝自開國以來也就只有趙匡胤一人的廟號是祖號,其餘都是宗號,南宋是北宋的延續,有人認爲趙構算不上開國之君,此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趙構的父親趙佶的廟號是宋徽宗,沒理由老子廟號是宗號,兒子的廟號反而是祖號,所以首先排除的就是世祖的廟號。

第二個:聖宗

祖號不能用,那麼就用一個比較威風的宗號吧,第二個被朝臣提出來的是聖宗,按諡法的解釋:“揚善賦簡曰聖,敬賓厚禮曰聖。”這是一個相當好的美諡,但是之前卻有人用過,那就是曾大敗北宋北伐之師、迫使宋真宗訂下澶淵之盟的遼聖宗耶律隆緒,趙構再用聖宗的廟號顯然不合適,所以被排除了。


第三個:堯宗

第三個被提出來的廟號是堯宗,按諡法解釋:“翼善傳聖曰堯。”意思是倡導善行並最後傳位給品德高尚之人,這個廟號本來挺好,即捧了趙構又拍了宋孝宗的馬屁(宋孝宗趙昚是趙匡胤的七世孫,也是趙構的養子,趙構讓位於趙昚,使得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了宋太祖一系,這可能也是朝臣打算給趙構上廟號爲堯宗的原因之一),不過卻因爲兩個原因再次被否決了。

原因之一在於堯舜禹是上古三帝之一,趙構讓位於宋孝宗和禪讓其實扯不上邊,都是趙氏子孫談不上禪讓,而且趙構的德行也比不上堯,用堯宗太高攀了;原因之二在於南宋的敵國金朝有一位宗室名叫完顏宗堯(金太祖第三子,原名完顏宗輔,其子金世宗完顏雍登基後改爲完顏宗堯),此人是攻滅北宋的主要大將之一,如果趙構廟號堯宗總會有那麼一點點彆扭,所以也被放棄了。


第四個:光宗

第四個被提出來的廟號是光宗,“功格上下曰光;能紹前業曰光;居上能謙曰光;功烈耿着曰光。”按說光宗這個廟號和趙構還是有一定吻合度的,不過可能是宋孝宗覺得這個廟號不夠響亮,總之就是沒采納。

第五個:藝宗

第五個被提出來的廟號是藝宗,按說宋朝這些大臣也真是夠了,不按常理出牌,老是找一些之前沒有的廟號來顯示自己的存在,那麼這個藝宗又作何解釋呢?

此事說來話長,趙匡胤的廟號是太祖,不過他也被稱之爲宋藝祖:藝祖之稱源於《尚書》,《尚書》把有文德才藝之古帝王稱爲“藝祖”,它往往是開國皇帝廟號的別稱,宋朝不少史冊中都有稱趙匡胤爲藝祖的記載,比如《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藝祖以神器傳太宗,太宗以傳真宗,真宗以傳陛下。陛下承三聖之業,傳之於千萬年,斯爲孝矣。”

宋朝不少皇帝都是多才多藝,比如宋徽宗簡直就是藝術的天才,趙構也一樣,他精於書法,行書、草書無一不精,所以如果給他上廟號藝宗乍一看挺好,但是別稱是別稱,正式用來作廟號不太妥當,而且《尚書》也只提到藝祖並未提到藝宗,祖號又不能用,說開國皇帝又有點勉強,權衡之下也只能棄用藝宗這個廟號了。


第六個:大宗

這個廟號一提出來幾乎就遭到否決,因爲不敢用:首先,除了孫權諡號大皇帝之外,還沒有人敢用大來作諡號和廟號的,趙構何德何能配用這個作廟號!提議之人這個馬屁拍得相當沒水平,其次,大有兩個通假字,一個是太另外一個是泰,宋大宗?開什麼玩笑!趙構哪有臉敢去見他的祖宗宋太宗趙光義!

第七個:高宗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羣臣爲了趙構的廟號絞盡了腦汁、傷透了腦筋,終於有人提出給趙構上高宗的廟號,而且還給出了相當有說服力的理由:趙匡胤之所以定國號爲宋,原因之一就是柴榮死後幼主柴宗訓加封趙匡胤爲歸德軍節度使,治所就在宋州(今河南商丘),這恰好和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宋國扯上了關係,宋國是周武王分封的七個爵位最高的公爵諸侯國之一,它的開國之君是商紂王的兄長微子啓,也可以說宋國是商朝的延續,宋國的國都就是商丘。

巧合的是,靖康二年(1127年)趙構在南京應天府即位,這個應天府不是明朝的那個南京,而是宋朝四京之一的南京也就是今天的商丘。


前文說過廟號開始於商朝,一開始只有“太高世中”四種廟號,趙構在商朝故都商丘稱帝(不光是宋國定都商丘,商丘同時也是商朝先祖的都城之一,《辭海》註明:“商,古地名。在今河南商丘。商始祖契所居。”)選用“太高世中”之一用作廟號是很有意義的,那爲何不用其它的而一定要用高宗這個廟號呢?

創基立業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興者曰“中”,顯然四者之中最適合趙構的廟號是“高”和“中”,相對而言趙構再建大宋比中興大宋功勞更大。

這樣的理由堪稱無懈可擊,簡直沒有比高宗更適合趙構的廟號了,所以幾經波折一連換了七個廟號之後,宋孝宗終於一錘定音爲趙構上廟號高宗,諡號則定爲“聖神武文憲孝皇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