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做心理諮詢師的表姐看到麗玲不停地向孩子叨叨,就跟她說,她對孩子管得太多了,孩子完全失去了自由,她應該放手,在孩子不違反規則和安全的情況下,給孩子自主做事的自由,慢慢孩子會變得有責任心,從而就會養成自律的習慣。培養孩子成爲自律的人。

經黨中央、國務院同意,2020年全國“高考”延期一個月舉行,考試時間爲 7月7日至8日 。

也就是說2020年,中國有1071萬高考生,所有考生集體延考一個月。自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以來,這實屬罕見。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對於高三的學生來說,更是不平凡的一年。

他們生於非典,考於肺炎。這一屆的學生註定經歷傳奇。

高考進入倒計時,被疫情陰影籠罩下的高三學生,迎來一場必須全力以赴的挑戰。

在武漢,高三學生彭昕燁,2月6日確診爲新冠肺炎,併入住方艙醫院。

班主任楊倩老師每天給彭昕燁打電話,問他今天身體康復情況,方艙今天怎麼樣?複習有沒有落下?並幫助他解決備考中的一些困難。

彭昕燁的複習並不順利,方艙裏終歸吵鬧,網課容易走神。他到醫院的時候匆忙,沒帶檯燈和紙筆。他把醫院給每位病人發的小箱子當凳子,坐着聽網課。用醫護人員給的白紙做作業。

在光線不充足的病房裏學習到深夜。有時他睡得晚了,護士直接來提醒,“監督”他早點休息。

讓人擔憂的是,幾天前,他複查了CT,肺部還有感染;核酸檢測也還呈陽性,仍舊無法出院。

在患病和緊張的學習中,彭昕燁還爲醫護人員作畫爲他們打氣,他畫下了他們爲患者量體溫、送飯、問候時的瞬間。看到自己的身影出現在畫紙上,醫務人員都有着滿滿的驚喜和感動。

不少網友紛紛爲彭昕燁打氣,其中一個網友說:“不要放棄,自律和努力都會和結果成正比,這是我高考的經驗。”

彭昕燁頂着壓力,支撐着他堅持學習和作畫的最大動力,就是自律精神。

自律的人處在痛苦的氛圍中,他會想盡辦法擺脫痛苦。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寫道:“所謂自律,就是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態度承受痛苦,解決問題。”

那些有出息的孩子都擁有自律,而自律與不自律的孩子,過的將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自律者,擁有開掛的人生

在《歡迎來到你孩子的大腦》中心理學研究得出結果:一個人能否成功,自律的影響是智力的2倍還多。

2001年出生的女孩王琢 ,5歲上小學,15歲考入電子科大,18歲保送北大。

這樣的學霸,難道他有天賦異品的能力嗎?

王琢5歲入讀小學,勤奮好學的她連續跳級兩次,在9歲時進入初中學習。

王琢從小就爭分奪秒努力學習,清晨晨跑與朗讀、午睡前古詩詞背誦、晚上睡前讀物。

考入電子科大城市管理專業後,王琢繼續堅持自律的精神,從早上6點起牀到晚上1點休息,從未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她如此的努力,讓她三年專業成績始終名列第一。

她從小想成爲一名作家,堅持每天寫日記,閒時寫隨筆。

她關注城市發展,多次前往棚戶區調研,跑遍成都市5個文創園區,前往成華區保和街道辦參與居民的社區活動,最終寫下8萬餘字調查報告、上千個調查樣本。

學霸的養成是多年如一日,沒有間斷地勤奮學習,他們不是有過人的天賦,而是擁有自律。

不自律者,人生多走彎路

一個人沒有對時間高度的掌控意識,放鬆自律精神,就會多走很多彎路。

29歲的李貝爾,從2007年開始先後兩次參加高考,都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浙江大學。

進入大學後,緊繃的心絃一下子松馳了,他沉迷遊戲,每天玩遊戲12個小時。

無節制的放縱導致學習成績一落千丈,最終被退學。兩次考入浙江大學,兩次被退學。

李貝爾發生這個事情,使家裏發生了變故,家裏變得不和諧,爭吵不斷。半年後他從退學的事情中走了出來,去當兵。

退役後,李貝爾步入社會工作,由於學歷不高,只能做一些基礎的工作。天資聰明的李貝爾心有不甘。

經歷過多年的挫折和磨練,李貝爾痛定思痛,在家人的鼓勵下,再次拿起課本複習,參加第三次高考。儘管這次的高考成績沒有前兩次好,但他還是再次考入浙江大學。

不懂得自律的人,放鬆對自己的要求,縱使你手上拿着一副好牌,也會被你親手打壞。毀掉你的,正是你的不自律。

放鬆自律的精神就會比別人付出更多的汗水,經歷更多的曲折。

培養孩子成爲自律的人

自律的孩子不是天生的,父母應該從小培養孩子自律性。

那麼,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培養自律呢?

1.幫助孩子認識和管理時間

沒有時間觀念的孩子就不懂得自律,父母教孩子認識時間非常重要。培養孩子的自律性,引導孩子養成有效管理時間和高效利用時間的好習慣。

父母教孩子制定時間表,遵循計劃在預設的時間內做事。激發孩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良好的自我時間管理能力。

在微博上爆紅的一張清華大學雙胞胎姐妹馬冬晗和馬冬昕的學習計劃表,表格裏面,她們的學習時間精確到分鐘,從早上6點安排到凌晨1點,每一個時間點都詳細地列明要做的事情。她們按照學習計劃嚴格地執行。

她們說:“我不一定比別人聰明,但我比較會控制自己。”

由於嚴格的時間管理和高度的自律,她們獲得了清華大學本科特等獎學金,這是清華授予學生的最高榮譽。

2.給孩子自由,培養自覺性

有些父母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都是坐在旁邊監督,一會訓斥,一會叮囑。

被父母監督的狀態下,對孩子來說完全沒有自由。

蒙特梭利認爲:沒有體驗過自由的人,不可能知道什麼是自律,一個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爲一個自覺的人。

經由自由而獲得的自律更持久,孩子的身心更和諧,他們才能集中精力發展,發揮自身的潛能。

有一次,我的同事麗玲和她的兒子來我們家做客,我們幾個大人一起聊天,幾個孩子在一邊玩。

在聊天的期間,麗玲還一直關注着兒子,一會對兒子說:“坐着玩,不要跳。”、一會說:“看電視不要坐太近。”、一會又說:“畫畫的姿勢要端正。”

她還跟我們吐槽兒子不自覺,什麼事都要她來監督,讓她操碎了心。

做心理諮詢師的表姐看到麗玲不停地向孩子叨叨,就跟她說,她對孩子管得太多了,孩子完全失去了自由,她應該放手,在孩子不違反規則和安全的情況下,給孩子自主做事的自由,慢慢孩子會變得有責任心,從而就會養成自律的習慣。

聽了表姐的建議後,麗玲不再事事管兒子了。兩個月後,麗玲高興地告訴我,她的兒子現在變得很自律,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情都變得自覺了,不再像以前那樣事事讓她提醒。

3.延遲滿足,養成自控力

孩子要得到一個東西的時候,父母要延遲他們的獲得時間,延遲滿足孩子的要求,就能養成他們的自控力。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授沃爾特·米歇爾做了一個實驗,實驗人員讓十幾個4歲的孩子呆在一個房間裏,在桌子的托盤裏放着棉花糖和曲奇。他告訴孩子們,他們隨時可以喫,如果能等他回來再喫,他們就會得到更多的棉花糖。

面對誘人的棉花糖,有的孩子過了三分鐘就大口吃掉了,有的孩子再堅持了半分鐘也沒忍住,還是把糖喫掉了;有的孩子不斷用唱歌和自說自話等方式轉移注意力,等實驗人員回來,他們得到了獎勵。

研究人員對這些孩子長時間跟蹤的結果發現,控制得住嘴的孩子自律性強,人際關係更融洽,事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沒控制住嘴把糖喫掉的孩子,自律性差,注意力不夠集中,事業發展欠佳。

美國總統羅斯福曾說:“有一種品質,可以使一個人從碌碌無爲的平庸之輩中脫穎而出。這個品質不是天資,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自律,是孩子一生最大的財富,願每一個孩子,在父母的幫助下,成爲自律的人,開創自己精彩的人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