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孩子剛會爬的時候他想去抓一個玩具,我們家長要延遲滿足,不是趕緊替孩子把玩具拿過來,而是回應他,鼓勵他一步步地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抓到那個玩具。孩子把自己心愛的一個玩具弄壞了,嚎啕大哭,我們家長也要延遲滿足,不是置之不理,也不是訓斥孩子不珍惜玩具就知道哭,也不是告訴孩子別哭了,媽媽給你重新買個新的。

“延遲滿足的愛,我錯了嗎?”這兒的我指的是家長,週一的時候,我在羣裏問大家:如果孩子看到一個喜歡的玩具,想讓你給她買,而他前兩天剛買了一件新玩具,你會怎麼做呢?

有家長回覆說:哦,看得出來你很喜歡這個玩具,你迫不及待地想得到它呢,可以和媽媽聊聊你到底喜歡它的什麼嗎?那我們就把它記下來,列入願望清單,等過節的時候媽媽就知道該給你買什麼樣的玩具了。

你看,這個問題不就解決了嗎?有個媽媽說,現在的育兒都提倡延遲滿足,《少有人走的路》裏也說到了延遲滿足。

我想了想,確實是,孩子哭鬧就就讓他哭會兒吧,哭着哭着就不哭了;孩子發脾氣那就不理他,一會兒他自己就過來搭理你了;那是不是每件事情都要延遲滿足呢?怎麼界定一種情況應該及時滿足還是延遲滿足呢?

聽到孩子飢餓啼哭時,趕緊遞上乳頭,這是及時滿足孩子。如果衝奶粉的話需要時間,媽媽可以做的是用語言及時回應,或者撫摸孩子,肯定孩子的需要,這是及時滿足。

孩子在嚶嚶學語的時候,他每“嗯”一聲,我們家長跟着“嗯”一聲和他及時互動,這是及時滿足。

孩子剛會爬的時候他想去抓一個玩具,我們家長要延遲滿足,不是趕緊替孩子把玩具拿過來,而是回應他,鼓勵他一步步地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抓到那個玩具。

孩子把自己心愛的一個玩具弄壞了,嚎啕大哭,我們家長也要延遲滿足,不是置之不理,也不是訓斥孩子不珍惜玩具就知道哭,也不是告訴孩子別哭了,媽媽給你重新買個新的。

而是看到孩子的感受,去傾聽和共情孩子,問問孩子發生了什麼,認可他因爲失去玩具而傷心的過程。

真正的及時滿足,就是在我需要的時候你及時看到我的需要,給到我回應,如果能做到就做,如果做不到就真實告訴孩子媽媽做不到。

我特別認同李雪在《當我遇見一個人》這本書裏的觀點:只有嬰兒期真正給到及時滿足的孩子,纔會在後期培養出延遲滿足的能力。因爲他深信,自己的需要會被滿足。因爲這份信任,他會更安心,而且更有耐心等待。

大家想想,如果孩子幼時總是被刻意的延遲滿足,那麼很多時候他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人愛,當享受到一點好處,就覺得別人對他特別好。

或者長大成人後,他就像一個永遠不知道滿足、永遠填不滿的無底洞,擁有再多也彌補不了自己內心的匱乏。

在這兒,我想提示下,父母不是神,總有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時候,我說得不好的延遲滿足是指刻意的延遲滿足。

我們明明可以做些什麼,卻充耳不聞。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培養健康的延遲滿足呢?

1、看見孩子的需要

不論父母貧富,都可以向孩子傳遞:你的需要很美好,你值得擁有一切美好的東西。

比如孩子已經有一款電話手錶,可在廣告裏看到新的手錶時還想要,媽媽通過和孩子的聊天,知道了全班很多人都有,而且新的手錶可以掃碼付款,可以拍照。

孩子需要的是滿足那份好奇,或者只想融入到同學中,和大家有共同語言,而不是電話手錶帶來的方便快捷的打電話功能。

知道了這份需要,我們再針對性的引導孩子,和孩子頭腦風暴,想出更好的策略滿足他的需要。比如:和同學交換手錶玩;通過書籍、興趣愛好融入到同學中。此時,注意區分是真熱愛,還只是想擁有。

2、及時回應

這不等於及時滿足。不管孩子的需要是否合理,我們都應該及時回應:寶貝,大家都有這款手錶,所以你也想要是嗎;媽媽看到這個手錶很吸引你,你和媽媽說說,你喜歡它的什麼。

3、真實直面自己的感受

如果孩子想要一樣東西,你不想給孩子花錢,或者你有其他的考慮,或者你自己當下情緒不佳。

不妨直接坦誠地告訴孩子,不需要把矛頭對準他,不要認爲孩子有問題,不要認爲孩子的需求不合理而想要矯正他。

我們經常會說:你看你,這不是已經有手錶了嗎,不能因爲一有新產品你就想換新的;或者你每天就知道買這買那,有那時間多看看書,考個好成績多好。此時,不妨說:媽媽不想花這個錢,我覺得它實用性不高。

所以,不管是及時滿足,還是延遲滿足,都是我們對孩子的一份深深的看見,看見孩子的存在,看見孩子的需要,看見真實的自己,因爲看見就是愛。

因爲看見了,愛就流淌了。

-作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