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人孟宪忠志愿虔诚保护大青山红山口沟“召湾”寺庙文化遗迹遗址的艰辛之路

作者大青山人

阴山山脉,是我国东西向的第一条山脉,似一巨龙,横卧祖国北部。

阴山山脉东段大青山,位于呼、包两市北部,呼和浩特市北部的大青山里,有一大沟,叫红山口沟。

红山口,又名红石岩、红石崖、红缧谷,蒙古语意为“乌兰察布”,因沟口两边的山崖呈红碣色而得名。

沟口的红山口村,古老的村落,形成村落时,因位于红碣色的山口前得名,因地形而名。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是"满族聚居区”。

红山口村,是“革命老区村”。

红山口沟入沟约十华里的俗称“召湾” ,峭壁的 摩崖上有两尊石刻浮雕佛像。图为石刻文殊普萨造像,高8米,端坐于莲花台上。

(图为夏天拍摄)

“召湾”正面主山峰摩崖石刻佛祖浮雕造像,阴山山脉中罕见的高浮雕技法的佛祖岩画,面态慈善,说法式坐姿

迄今为止,这尊石刻普萨造像,是大青山乃至阴山山脉中最大的石刻俘雕造像 ,也是阴山岩画中最大的高浮雕手法的石刻佛像 。

(2017严冬穆永俊摄)

严冬中俯视召湾

穆永俊 摄

这里是呼和浩特 新城区 红山口沟 这里是清朝七旗部落首领会盟之地 这里遗存有摩崖石刻浮雕佛像岩画 这里是 “乌兰察布盟"名称的发源地

2017年末的严冬,滴水成冰,寒风刺骨,和友人再访红山口沟,数九天的红山口沟,寂静中凛冽的气候呵气成霜。

一位赤峰地区的出家人,佛教信仰者,从网上获悉呼市大青山红山口沟曾有阴山山脉最大的摩崖石刻浮雕佛像和半坡的寺庙建筑群遗迹遗址,骑二八自行车一路风程,独身到呼,一边打工,积些钱购置些生活必须品,入红山口沟四点五里的“召湾”,呵护“召湾”的历史文化遗迹遗址。

本片纪录“召湾”严冬的寺庙遗迹遗址和守护这里的出家人孟宪忠志愿者的事迹片断……

上 篇

寒冬,“召湾”寺庙遗迹遗址掠影

呼市北,新城区成吉思汗街道办事处红山口村的红山口沟,是大青山的大沟之一。

入沟4.5公里处,当地人俗称的“召湾”,有阴山岩画,摩崖石壁上雕刻两尊佛像,一尊为佛祖造像,三米高,另一尊为普萨造像,高约八米。

(上图为召湾的摩崖石刻佛祖造像)

佛祖造像远景

呼市新城区成吉思汗街道办事处的红山口村的红山口沟,入沟4.5公里处的召湾,摩崖上有阴山山脉个体最大的石刻佛像岩画,石崖下的坡上,依山筑有四层递进平台,当年建有大规模的寺庙群。

从遗址遗留的建筑构件看,有唐、辽至汉、明朝时代的瓦、砖、石器等,特别是有黄色琉璃瓦、蓝色筒瓦等。

隆冬季节俯视召湾

摄于农历2017年头九第二天

召湾附近的一条支沟——庙沟,南坡有石彻古戏台基础一座,北坡有3亩大的平台,平台遗留物显示,当年是用大灰砖铺的地,是看戏人聚集的地方,地理位置符戏台座南朝北,看戏的平台座北朝南,相距约3O多米。平台东侧山上,有庙的遗址一处,此沟因此庙叫“庙沟”。

据山前老村民说,召湾当年举行祭祀,这里唱戏。

在召湾右下侧,有一石洞,30年前洞口有石碑,残碑,后此洞淤积泥沙,几乎连洞口也找不见了。

这个洞可不一般呢。

清朝时,归绥西部六个旗的部落首领首次在归化(今呼和浩特)唯一的一次会盟,会盟地就在红山口沟的召湾,会盟时,王爷们相聚在召湾,接受皇帝的昭书,同时,利用召湾这个风水宝地避暑。当时,这个大石洞也可能是王爷们乘凉避暑之地。

内蒙古乌兰察布盟成立时,就以红山口(红縲谷、红石岩、红石崖)这个会盟之地为盟名,因此,这里也是“乌兰察布盟”名称的发源地(乌盟地志载)。

下 篇

孟宪忠志愿保护寺庙文化遗迹遗址掠影

召湾东南侧山脚下,原有一自然石洞,多年前沟床抬高,石洞被泥沙涨满,几乎连洞口也看不见了。

有人考察了此沟后,写了“揭开红山口沟摩崖石刻浮雕佛像神秘面纱”的长文,发表在呼市晚报、北方新报和网上,引起社会对此沟的关注。

出家人孟宪忠,赤峰人,从网上看见后,骑二八自行车,独身到呼,看了召湾后,顶礼相膜拜,认定这召湾的历史文化之厚重,佛教文化之深厚,堪称佛教圣地!

图为俗称的孟宪忠,赤峰地区人,出家人。

个头不高,脸庞幽黑,身材偏瘦,这就是孟宪忠。

夏秋季,孟宪忠一般在召湾忙乎,靠爱心人士的慰问捐赠生存。

冬季,每月出沟约半个月,在南茶坊南的劳务市场,寻工,做每天能到手的现金活儿,有些钱,购买些生活必需品,进沟了,他的冬季就是这么生活的。

有时,他在大召附近化些缘,孟宪忠化像,从不主动张口,地上放一个有关红山口沟召湾佛教文化的资料及他化缘的目的、资金的用处说明,供路人随缘。

从此,孟宪忠一边在工地打工,有点钱就步行进沟到召湾掏这个被泥沙淤了的石洞,生活极其艰苦,打工、掏洞也极其难辛,历经三四个月的劳作,终于基本将这洞里的泥沙掏出,使这一至今存有迷团的石洞重露峥嵘,抢救了这一被雨水泥沙填满几乎无人辩认出的古文化遗址。

孟宪忠在洞里摆放了香台,祭拜供奉,守护着这处大青山里曾经辉煌的佛教圣地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址!

孟宪忠还将石刻佛像下的几个石洞内整理,摆上佛教书、香台、佛像等,他要保护、呵护这一佛教圣地,并且计划逐步在原址上修复建一些寺庙,周围种树,绿化这里,便召湾喚发佛教的生机,让佛光普照青山,滋润百姓,造福河川。

有游人了解了孟宪忠的善事义举后,进山为他送去一些衣服、馒头、面等生活的必需品……

还有的人准备对孟宪忠实施一些救助措施,以支持他渡过这个寒冬的季节,帮助他克服困难,渡过难关……

也有人提议,孟宪忠孤身来到异地,痴心不改,虔诚为红山口村的历史文化遗址守护,红山口村应从人道角度给予孟宪忠村民待遇。

做饭的灶头,也简单无比。蔬菜,对他来说,是奢望了。

孤独,寂寞,对他来说,不算啥,不值得提,清理出洞内的泥沙,让这个石洞恢复当年的雄姿,再现其佛教圣地的地位与灵光,让人们一睹这个大青山里具有历史意义的“召湾”洞窟的芳容,是他艰辛努力不停脚的动力!

几年来,孟宪忠痴情于召湾,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

孟显忠,在本文撰稿者第一次进沟见他时,他已掏洞进行了一半,令我十分感动,我对他当场说: “你可功劳大啦,我们早就想清理出洞里的泥沙,没做成,没做到,你干啦!“你这是挖山不止的活愚公!”

孟宪忠,在红山口沟里的“召湾”,生活极其艰辛,住的是石洞,破衣烂鞋,鞋子穿的两个脚的大趾头已钻出了鞋。上图,这是我们进沟之后,出沟时,孟宪忠从召湾送我们出沟,陪我们走出召湾两公里,仍不舍停步,好象见到了久别的亲人,依依不舍……。从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好象有话又说不出,一种可望的目光留在我们心中,至今我们难以释怀。

我们再三劝他停步,忽然发现他脚上穿着露出脚趾头的一双鞋,的随手用手机拍下了这张照片。

孟显忠,出家人,痴情保护大青山里一处寺庙文化遗址,原貌保护,是他坚守的原则,恢复这里的生态,是他不辞劳苦的目标,2018年,他在附近种植了各类果树30棵,每天从沟底担水养护,仅有一苗未成活,其余长势喜人,令人欣慰。

而且他将附近山上处于严重旱情、极度缺水、面临濒危的榆树、松树、柳树也挑水浇灌,抢救这些树木免于枯萎,为此,付出了艰辛的跋涉。

一边打工,一边保护召湾寺庙遗址。

2018年10月初,孟宪忠有在友人支助下,有了手机。

孟宪忠,你自愿、义务负出了艰辛,付出了精力,甚至付出了心血,在这里,“谢谢你!”,并向你的善举致敬!

我们相信,红山口村的村民们不会忘记你!到红山口沟游览的游人,也会认识你,尊重你,记住你!

右一:红山口村治安委员裴满元进沟看望孟宪忠

孟宪忠于2018年10月初,友人支助,有了手机号。有关注此事的,可与孟宪忠联系。

为支持孟宪忠的义举,有微友还建立了微信群,关注孟宪忠的身体状况,关心孟宪忠的生活及生存环境,孟宪忠特别的感动与感激。

2018年10月初,孟宪忠在友人支持下,有了一个手机。

红山口沟“召湾”寺庙遗址处,散落的从突厥、辽到蒙古历代建筑构件,特别显眼的是黄色琉璃瓦!至今是专家、学者们纳闷的一个疑问,一个迷团。

只因黄色琉璃瓦那是古代具有相当级别的寺院才能在屋顶覆盖,莫非这个地方与皇家有关呢?有待研究。

寒冬俯瞰“召湾”全景

引起社会人士的关注与支助

关注孟显忠的内蒙古万里行公益协会会长穆永俊,于2018年1月21日骑摩托车进红山口沟寻找孟显忠。

孟宪忠的善举,引起内蒙古万里行公益协会会长穆永俊的关注,于2018年1月21日骑摩托车进红山口沟寻找孟宪忠。

2018年5月26日,关注呼市大青山里文化遗址的人士来到这里,调研,踏堪地形,并为孟显忠这位志愿者送去水、萍果等食品,以示支助。凡是见到孟显忠或听到他善举的人,无不为之感动!

孟宪忠

摄影 :大青山人,穆永俊等

摄像 :志愿者

编辑 : 新城文苑

撰稿 : 大青山人

穆永俊

咨询 : 裴满元

红山口村委会

孟宪忠

注:以下图片为2017年初夏拍摄:

俯 瞰:“召 湾”

孟宪忠种植的果树

孟宪忠种植的果树

孟宪忠种植的果树

志愿者慰问孟宪忠

满族文化出品,转载请注明。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