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作者|劉守英(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

疫情提供了反思城鄉發展模式的機會

一段時間以來,農民問題似乎可以忽略了,但是,跟這次疫情關聯度最大的羣體還是農民,當然也包括鄉村問題。

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重大外生衝擊,這個外生衝擊發生以後,實際上給我們提供了觀察和看清發展模式、體制、治理上一些重大問題的最好機會。沒有這個重大外生衝擊,往往這些深層的東西沿着路徑依賴,不大容易看出來。關於新冠疫情對發展模式、體制和治理的系統性衝擊,我們今天不討論。我在疫情爆發以來一直在反思的問題是我們的城鄉發展模式,包括城市化模式和鄉村的發展模式。

我們過去一直以爲,只要大量農民工可以去沿海地區打工,能就業,能有工資收入,有錢帶着回老家就可以了。這一套城鄉模式是候鳥式的。這次新冠衝擊的中心,湖北的農民就業去處主要在哪裏?主要在珠三角,長三角。中西部地區農民的就業機會主要在哪兒?也是在沿海,各省的省會。農民的就業、收入、生活的來源,和他作爲歸宿的鄉村這兩塊是完全隔離的。在常規年份,農民一年主要在沿海討生活,一年忙到頭以後,春節回去過幾天,年復一年地雁南飛。這次新冠外生衝擊來了以後,封城、隔離把這條路給阻斷了。我們看到的就是,農民這種兩棲發展模式是非常成問題的,他的收入和就業在沿海地區,他的居住,他的歸宿和他的根在鄉村地區,這兩者的分離在常規年份問題不顯,當疫情來了以後,封城封省結果是什麼?結果就是把農民就業的機會堵住了,把原來流入地區的勞動力堵住了,平常是看不到這件事的,因爲中西部地區、內地的人,基本上不在沿海城市落下來,流入地和流出地的通道就被切斷了。

在我看來,背後的實質是我們的城鄉關係問題,最後農民的歸宿還是回到鄉村,城市一直不讓他們落戶,沒有解決他們基本的居住問題、公共服務的提供問題、在城市權利的問題,這是城鄉關係裏面最值得反思的一件事。我們一直把它當成一個低成本的城市化方式,從這次衝擊反映出,這種模式的成本是不低的。

我們已經固化了的城鄉關係,就是鄉村爲城市服務,鄉村提供低工資的勞動成本,來滿足城市和沿海地區的發展。現在來看,一旦受到外生衝擊的時候,這一套發展模式的代價是非常巨大的。農民進城打工,最後農村留下來的是兩個問題,一個是兒童的問題,第二是老年人的問題,這種候鳥式的發展模式,將農民在城市的權利忽略,不給他們應有的城市權利和公共服務,事實上從農民來看,他們這次付出的代價顯化了。從城市和沿海地區來看,如果這些人都能夠順利落在城市,沿海地區的復工就不會付出那麼大的代價,農民也不會被隔絕在沒有工作機會的地方,如果他的就業和他的居住、生活之所是統一的,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所以這次疫情的最大教訓是,我們一定要認真反思疫情衝擊暴露出的已有體制問題。

疫情打擊最大的羣體是農民

我們爲應對新冠疫情,啓動了戰疫體制,就是舉國體制加戰時體制。這種高度集中統一、全國一盤棋的模式,打疫情仗是有效的。但是,一個國家的經濟活動實際上是非常複雜的,各方面是相互聯繫的。疫情衝擊以後,帶來一個最難解決的問題是,當這場仗從戰疫到經濟恢復時,我們怎樣從戰疫體制回到常規體制,這也是需要認真破題的。我們的戰時體制高度行政化、高度有效,但是接下來,我們發現很不容易回去,它與經濟活動相互之間的高度關聯有衝突。

在回到常規體制進程中,最難的是,經濟關聯不恢復,農民工問題最大。目前我們很多人在講疫情的影響,最忽略的是農民這個羣體。往往一次重大疫情衝擊當下及之後,經濟聯繫不暢通,受影響最重的是弱者。我們現在需要有一個充分評估,這次新冠疫情的衝擊到底影響了誰,想清這個事以後,再考慮我們的救濟方式。現在很多時候談恢復經濟,但是要考慮,這次的疫情造成的經濟中斷對對誰打擊最大?實際上是農民工羣體。

在恢復經濟問題上,農民羣體有幾塊要注意,第一,這一次直接受影響的產業對農民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服務業、旅館業、餐飲業,包括農村爲城市服務的產業,都是直接跟農民就業相關的。直接對農民高密度就業的產業受到的衝擊是最大的。

第二,製造業受這次疫情影響以後,會加速數字化和智能化。沿海地區的製造業,現在跟前一些年的差別在哪兒?是勞工短缺。這是這些年出現的問題。這次受到重大沖擊以後,他們根本撈不到人,訂單和勞工不到位對製造企業的衝擊與常規短缺不可同日而語。一些企業想,與其這樣,還不如加速數字化轉型。這會加快數字活動對原來勞動密集型經濟活動的替代。

第三是全球產業鏈的中斷。疫情在全球化之前,對產業鏈的影響,當時是擔心中國的產業鏈在全球產業鏈分工體系裏被切斷,影響我們的產業鏈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地位,跨國公司把產業移到其它沒有疫情的地方去。但是現在看來,這一次產業鏈的影響是全球化的,結果是那些國家也開始採取戰疫體制,實行封城封國,整個經濟活動開始停擺,這種停擺實際上對我們產業的影響,已經從我們作爲疫情重災區時西方跟我們斷,現在變成了他們經濟活動停掉以後,對我們產業鏈的影響。我們原來的產業鏈又是高度依賴發達國家,美歐這些經濟體疫情的加重,又會加深跟我們產業鏈的斷裂程度,這一塊又會加重我們失業的嚴重程度,其中最大的羣體是農民工。

第四是鄉村的產業。近幾年啓動的鄉村振興發生了一個非常重大的變化。整個鄉村的經濟活動複雜化程度提高。原來主要是以提供糧食爲主,鄉村振興以後,最大的變化是鄉村產業的多樣化,專業化,特色化,還有一個就是鄉村的產業和經濟活動跟城市的緊密程度提高。這次的疫情把農村正在複雜化的產業經濟活動鏈條,以及鄉村產業跟城市緊密的經濟活動鏈條切斷了,這非常明顯。

現在很多政策忙於經濟刺激,但是企業纔是經濟活動的主體,就業纔是疫情衝擊最大的主戰場。一場重大的疫情後,救助體系一定是要落到人,落到弱勢羣體上,標準就是,看誰受外生衝擊影響最大。我認爲,一定不要把這次新冠疫情的衝擊當作一般的外生衝擊,簡單採用刺激政策。我們現在所有的救助方式一定要落到最需要的羣體上。在我看來,這一次受打擊最大的是農民這個羣體。最後要落到所有的相關產業對就業的影響上,產業的重頭要落到這些農民的頭上,如果你最後不解決農民的生計問題,這對整個社會的秩序影響是非常之大的。

湖北的農民工和第一產業保護要放到重點位置

在這一次疫情的衝擊下,怎麼救湖北?這個事一定不要以爲,疫情已經壓下去了,湖北你就自救吧!那麼大的災難,靠湖北自身是恢復不過來的。湖北經濟的事也是全國的事。湖北是中國農民工輸出最大的省份之一。湖北的淡水,家禽養殖、磷礦、化肥這些行業在全國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湖北淡水產業連續23年居全國第一,出口歐美的小龍蝦,1/3來自湖北,湖北又是全國家禽第六大產區,雞蛋產量佔全國產量的5%,磷礦佔全國總產量的比例接近50%,另外像農用化肥這些產量佔全國的比重都是在10%左右。所以維持湖北的這些農字頭的產業,對國計民生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比如說淡水產品的供給,不僅僅是穩定湖北本身,對穩定整個農業和輕工業生產也是極其重要的。一旦湖北這些行業的貢獻急劇下降以後,對整個國計民生也會帶來更大影響。

我的建議是,對湖北跟農民相關的局勢要高度關注。一個是農民工,湖北的農民工是全國農民工的輸出大省。現在疫情衝擊以後,各省防湖北的農民工,就跟防病毒一樣,這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我知道的情況是,湖北很多到貴州去打工的,會把他們隔離起來,每天還要收費。現在各省應該儘快出臺反歧視湖北農民工的做法,地方要高度重視這些從疫區來的人的就業問題。湖北的這些農民工,往常一般大年初三就出去了,這次基本上是關了快兩個月的時間,他的收入機會本身就減少了,又再加上出省以後面臨歧視問題,這些人有可能會成爲疫情以後最大的失業羣體。這個羣體如果出現問題了,對整個社會的穩定都會產生影響。所以要出臺專門的政策針對湖北農民工的就業反歧視、就業機會的保障,甚至包括他們的失業救濟金補貼。

第二是湖北相關農業的產業保護,它對保證全國的民生、農產品的供給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對湖北整個鄉村的產業,淡水、家禽養殖、農化企業這些是需要有專門的救濟和保護政策的,要能保證這些產業不要出問題。

必須改變思維,真正讓農民工在城市落地

再往遠一點看,就是接下來的機會。現在很多人都在談經濟刺激的辦法,但是我覺得現在與其採取一些短期的經濟刺激的辦法,還不如找新的經濟發展機會去發力。

第一,這次疫情以後,我們要思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是未來的人,農民到底往哪兒放的問題。現在一定要加快解決農民工在城市的落地和農民的城市權利問題,不能再讓農民家庭成員之間分離,農民的職住生活分離。另外,目前他們基本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還有教育權利仍繼續遊離在整個城市化進程和體制之外,這是要補的最大短板。與其用很多的錢搞基礎設施建設,修路,還不如把錢拿來幹這件事,這能啓動消費,能啓動就業,能解決城鄉不平衡的問題。要反對的一種主張是,把農民返回去,讓他回去種糧食,種地。一定要改變原來農民候鳥式、兩棲化的模式。這個政策如果得到調整,中國的城鄉關係就會得到重大的改變。農民最恐懼的一件事是什麼呢?就是家庭成員之間是分離的。封城以後,你在這兒,我在那兒,跟我們現在的留學生是一樣的,在美國,在歐洲,但是他的家,他的根在中國。要把原來農民工只是在城市找就業機會的觀念改正,真正讓他們舉家在城市落地,解決他們孩子的教育問題,解決公共服務提供問題,解決他的職住和家庭問題。

第二點,要給鄉村發展機會。從這次疫情看到的情況,最容易爆發的地區都是在大城市,鄉村不會有這麼大的問題,因爲鄉村的人口密度沒那麼高,比較分散。疫情最可怕的是人傳人這件事,實際上跟人口密度是相關的。目前的發展模式裏面,非常需要反思的是什麼呢?是城鄉之間的平衡問題。在城市化進程中,我們還有廣大的鄉村空間。鄉村空間可以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可以解決人的就業和生活的平衡。但是,鄉村的產業沒有發展的空間,鄉村沒有土地的權力,鄉村產業被極其窄化。這導致鄉村衰敗。現在人唯一的去處就是到城市去,到城市去只是就業,也不能在城市落下來。

鄉村振興要打通要素在城鄉間的流動限制

疫情過後,鄉村振興還有機會。鄉村振興的目的是實現城鄉兩個空間更平衡發展,提高城裏人和鄉下人的生活質量。解決我們城市人口過於密集,疫情到來以後社會公共事件的處理成本過高的問題。要給鄉村更多的發展空間。比如說鄉村的產業如何多樣化、複雜化,提高鄉村產業的報酬,讓要素進到鄉村去以後有回報,讓城市跟鄉村之間的產業可以形成更好地互動,要素在城鄉之間更好地流動,形成城市和鄉村之間相對的平衡。

我們一定要考慮鄉村振興如何實打實地推進。實打實的推進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鄉村的產業一定要有回報。爲什麼要素只往城市,不往農村走?非常重要的一點是,鄉村產業的報酬低,報酬低以後,資本、人、土地就不往農村去配置。要解決鄉村產業的回報問題,非常重要的在哪兒?就是提高鄉村產業複雜度。比如說現在的農業,這些農產品的報酬就是幾百塊錢,如果整個農村產業複雜度提高,科技含量提高,要素組合和配置效率提高,那回報率就會上升。鄉村的產業跟城市的產業就一樣具有競爭力了,資本就願意到鄉村投資。

第二,讓整個要素在城鄉之間打通,這樣資本就會下鄉,高素質的人力資本就會往鄉村走,土地資源使用在鄉村纔有回報。城鄉之間要素打通以後,鄉村和城市之間的發展才能平衡。

第三,尤其要強調的就是,對鄉村老人的救助。這是我們在這次疫情之後要儘快解決的。鄉村現在最絕望,最痛苦,最沒有希望的是誰?我們原來一直講是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現在已經有所變化。現在年輕的夫婦去城市,一般孩子跟着去城市,孩子回去也是在當地的縣城讀書。所以現在農村最困難的羣體就是鄉村的老人,沒有人管,在心理、生理、收入等等這些,都處於被忽略的狀態。對鄉村老人的救助,他們未來的歸宿,他們基本的保障,應該是作爲我們發展的重點。

基礎設施的投資位置要對,要大力發展都市圈

未來鄉村振興的戰場在哪兒?將城市和鄉村連接起來最主要的就是都市圈,我們不要把城市和鄉村完全割裂開來,過去的城市化模式問題出在哪兒?就是城市和鄉村兩張皮。在這次疫情以後,整個空間佈局一定要加快都市圈的發展。都市圈的發展是連兩個東西,第一是將過去農民進城又回鄉的這套模式打破,讓這些農民落在都市圈,他不一定在大城市的中心區,在都市圈裏,可能是鄉村,可能是城鄉結合部。第二,解決城鄉產業之間的協調,我們現在啓動了很多基礎設施的投資,基礎設施的投資未來是爲空間格局的變化、城鄉關係的重構、農民在城市的落腳這些未來新發展動能去助力,都市圈的發展是重構未來發展格局最主要的載體。現在我擔心的就是基礎設施的投資,位置投錯了,大量的誤投資,如果位置投對了,就是爲下一步的發展動能提供了基礎。

中國的糧食供給能力有保障,要防止各種炒作導致的恐慌

說到糧食問題,首先,從數據來看,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一直是受到高度重視的。整個中國農業政策的核心是糧食安全,糧食安全既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也是農業問題。數據來看,糧食已經多年連增,包括主糧也得到重點保障。從國策來講,這些是得到政策、體制、資金的重點保障的。

第二,中國主糧對外的依存度是很低的。我們的水稻和小麥是自給的,進口的主要是大豆、油料這些東西,疫情全球化以後,即便國際採取糧食封鎖的辦法,實際上中國自身在主糧的生產和供給上,是有保障的。現在擔心的是什麼呢?擔心的就是國際上主要的糧食生產國採取禁止出口政策,可能會對市場上造成恐慌,這些恐慌會傳導到農產品市場上,對糧價產生影響,這個我是擔心的,因爲它會被炒作。比如說大豆,主要的進口來源一個是美國,一個是南美,南美疫情蔓延以後,這些國家如果控制不力,會對我們大豆的進口產生影響。

此外,非洲的蝗災是非常嚴重的,就怕這次的疫情往非洲蔓延以後,非洲防疫體系很不理想。非洲老百姓的收入、身體狀況都不足以應對疫情,這是我最擔心的。像歐美,抗疫體制沒有真正啓動,實際上是在生命和經濟損失之間的權衡。真正啓動了以後,它們是有辦法的,它們的應急體制、科技、儲備能力是足夠的,只是願不願意啓動的問題。非洲蔓延以後,對全球的農業打擊是要進行重新評估的。

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從我們自己的保障,從我們過去的增長或者是儲備,從我們對主糧安全的重視來講,不會出大的問題。對整個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主要是國際傳導。這個又取決於整個疫情在全球化的程度,這是我的一個基本判斷,糧食安全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但是這一次的新冠全球化帶來的問題不可測,很多的東西要做最壞的考慮,最壞的打算,不能把這個當成一般的衝擊,短期就會過去。中國最初發生疫情的時候,很多人拿來跟2003年比,我覺得是非常錯誤的。

糧價上漲影響失業農民和城市低收入羣體

糧食價格的走勢取決於幾個東西,一是糧食的儲備到底是多少,還有就是今年糧食的增長。對此我是不樂觀的。因爲中國現在沒有一套激勵農民去更多種糧的體制,有多少有效的儲備有待檢驗。加上國際上的變動,我對今年的糧食價格走勢是不樂觀的。

糧價上漲,對城市平民的基本需求會產生重大影響。城裏人喫的,儘管糧食佔比不高,但這是不能少的。還有蔬菜水果這些東西,都是會漲的。我擔心整個農產品的供給如果出問題,會對整個社會秩序產生影響。尤其現在受疫情打擊最重要的兩個羣體,一個是農民羣體的失業,這個羣體的失業在哪兒?不是在鄉村,都是在城市。被封在老家的這些人都是不種糧食的,那些人原來大年初三就出去了。這些人解封以後,第一選擇是什麼?是往沿海跑,往大城市跑,他不是農產品的供給者。另外,糧價會影響CPI,影響物價指數,所以一定要高度重視。另外就是城裏面這些收入比較低的城市平民,這兩個羣體受食品價格供給影響是很大的,他們又是社會穩定裏面兩個最重要的羣體。

【推薦】重磅報告!百位經濟學家預判2020經濟和投資趨勢

鬆綁?8個城市的首套房主流首付比例爲2成

鬆綁?8個城市的首套房主流首付比例爲2成

購買方式:

第一步:

掃描下面的付款碼付款:

如果購買 嚐鮮版 (可以看本報告前兩部分,“宏觀經濟信心”和“宏觀經濟指標”), 請掃碼支付19元。

如果購買 完整版 (可以看報告5個部分的全部內容), 請掃碼支付29元。

(如您是客戶端用戶,請將本文分享到微信打開,或保存圖片/截圖在微信打開,再在微信客戶端進行支付。)

(微信付款碼)

(支付寶付款碼)

第二步:

添加網易財經官方微信獲取報告(如遇交易問題,也可直接添加小仙女微信轉賬支付)

完成付款後,請掃描下面的二維碼,添加網易財經官方微信“後廠村小仙女”,把付款成功的截圖發給小仙女,收到截圖後,小仙女會立即發送報告給您。

(特殊提示:如您在晚11點-早7點之間下單,可能會遇到延遲迴復的情況,仙女也需要休息哦~)

鬆綁?8個城市的首套房主流首付比例爲2成

延伸閱讀
  • 陳永偉:疫情持續總時間或不會短 要準備打持久戰
  • 北大教授張帆:增加流動性同時也要防止通貨膨脹
  • 巴曙松:央行可考慮對中小銀行定向降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