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三個太陽照大地,世間萬物大體都不會生長得很好。如果這樣的情形出現在歷史之中,那一定是亂雲翻飛,險象環生。魏蜀吳鼎立的三國就是這樣一個時代。這個時代亂象跌宕起伏,各色人等粉墨登場,謀士權臣盡情表演。這個時代也是一個需要智慧、需要膽識、需要忠義的時代。

生爲人臣,衷心侍君,各爲其主,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君子,恐怕纔是正道。

比如諸葛亮,我尊重他是從《出師表》開始的。223年,劉備死亡之後,把蜀漢的前途和自己的兒子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這個擔子重如泰山。在推行了一系列中興政策之後,蜀漢振興。227年,諸葛亮決定北上伐魏,出征之前,他勸諫後主賢達開明、遠佞親賢、勵精圖治、光復漢室。《出師表》中,諸葛亮言辭懇切、情動於衷,可以說是昭昭之心能見日月。很關鍵的一個細節是,他聲淚俱下地表達了對劉備劉禪父子的忠義之心。

我甚至覺得,如果不是這篇表達忠心的《出師表》,諸葛亮的形象會變得黯然失色。

雖然三國戰亂不斷、謀士林立,但我覺得那也是一個謀士們彰顯個性、各爲其主的年代。

曹魏身邊的陳矯和他的兒子陳騫同樣如此,一個對曹操父子忠心耿耿,一個對篡權者司馬炎俯首稱臣。

老資歷的陳矯侍奉了曹操、曹丕、曹叡三代,是一個把全部心血用在曹魏政權上的人物。面對孫策和袁術的聘金,陳矯沒有動心。在自己的老家廣陵郡遭遇孫權圍攻時,陳矯成功說服了曹操,並求到了曹操的援兵了,解了廣陵郡的困局。真因爲只一次的救急之求,曹操記住了這個能說會道、智慧超人的人物。不久,曹操便把他納入自己的官吏隊伍。在曹操西征馬超的時候,他就是丞相長史。曹丕執政後,他升任尚書令,主要負責吏部的事務。在曹叡打理曹魏政權的時候,進爵爲東鄉侯,後來升遷侍中、光祿大夫、司徒。他明略過人、明瞭是非、剛正善斷、直言無私卻又能夠擺正位置的臣子。

話說陳矯的兒子陳騫,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爲人低調、謙善和藹、智慧超羣、寬厚仁德。因爲出身名門,再加上聰穎理智,很快就走上了中山太守、安平太守的位子。果然,他不負衆望,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了聰明才智,深得老百姓的歡迎。那時候的官吏一定得文武雙全,在軍事上,陳騫同樣拿得出手,以尚書身份行使徵蜀將軍的使命,大破蜀漢軍隊,展現了自己的率軍指揮能力。在諸葛誕叛亂時,陳騫再以尚書身份擔起了安東將軍的使命,率軍剷平了諸葛誕。往後,陳騫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的官階也一步步提升,由安東將軍到廣陵侯,再到豫州刺史,陳騫的勢頭如日中天。但是良臣擇主而侍,良禽擇木而棲,陳騫終於成爲了司馬家族政權體系中的一個重要人物。因爲他多次對魏元帝曹奐稱曹魏歷數已盡,勸其順應形勢,舉行一個禪讓活動,落個順水人情。他爲曹魏盡到了一個下臣的情義。

他選擇了司馬家族,不能簡單地說是他背叛了父親的老東家。

父親陳矯做了曹魏三代人的佐臣,在曹魏政權落入司馬家族之手後,兒子陳騫爲新政權盡忠效勞,還深得新主子的歡心,這恰好是忠君思想的體現。宋代朱熹說:“國君好仁,則必無敵於天下也。”明代馮夢龍說過:“賢君擇人爲佐,賢臣亦擇主而輔”,這話用在諸葛亮、陳矯陳騫父子身上是恰當不過的。

而翻遍三國煙雨,看遍諸葛亮、陳嬌父子,我覺得人一生最大的資本不是智慧、不是膽識、而是忠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