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下了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的《悯农》诗: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的悯农诗,赢得了千古好评。徐增《而庵说唐诗》:种禾偏在极热之天,赤日呆呆,当正午之际,锄者在田里做活,真要热杀人……及至转成四糙,煮饭堆盘,白如象齿,尽意大嚼,那知所餐之米,一粒一粒,皆农人肋骨上汗雨中锄出来者也!公垂作此诗,宜乎克昌其后。此题“悯”字,自必点出,若说得透彻,则“悯”字在其中矣。

李锳《诗法易简录》:此种诗纯以意胜,不在言语之工,《豳》之变风也。

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此二诗说尽农民遭剥削之苦,与剥削阶级不知稼穑艰难之事,而王士禛(《唐人万旨绝句选》)乃不入选,但以肤廓为空灵、以缥渺为神韵,宜人多有不满之论。

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这两首诗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文学史上亦有一定影响,近代以来更作为思想教材选入了小学教科书。

然而,人性是复杂的,环境能够改变人,人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导致道德滑坡。这位“悯农诗人”后来在仕途上春风得意时却“渐次豪奢”,一餐的耗费多达几百贯,甚至上千贯,并且他特别喜欢吃鸡舌,每餐耗费活鸡达三百多只,院后宰杀的鸡堆积如山。布衣书生之李绅,与达官贵人之李绅,其思想行为有着天壤之别,让人唏嘘不已。

白居易诗云: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此诗告诫人们,人品真伪要经过时间检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片面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人品真伪,须要恶而知其美,好而知其恶。

一个学识丰赡,妙笔生花,谈起“仁义礼智信”满嘴跑火车的人,也未必就一定是大丈夫、真君子,还需要听其言,观其行。人们说,要测试一个人的品格,就给他权力,权力是品格的试金石,李绅有了权力则腐化堕落,人品真伪立即现了原形。如果李绅一直穷困潦倒或生活窘迫,他还会继续写出《悯农》之类的诗句,那么,他在人们心中的良善形象会永远留存。李绅的不幸是拥有了权力,腐化堕落了,彻底颠覆了这位悯农诗人的良善形象。

李绅创作《悯农》诗时,不能说他没有真情实感,但环境变化后却腐化堕落至极,说明一个人无论在什情况下,都能始终保持道德定力,拒腐蚀永不沾,是多么的难得,多么的不易。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