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亚地区,稻米不仅是重要的食物,还是独特的文化符号。以中国和日本为例,“吃饭”的说法早已超出了吃“米饭”的范畴,被用来指代吃各种食物。而在韩国,米和米制品所代表的的意义更加丰富,不仅是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神圣食物”,还是社会关系“稳定性”的载体,另外,米制品也能反映人际关系的好坏。

食物,自古以来就是亚洲社会最重要的身份文化认同(cultural markers of identity)之一。种什么植物、吃什么食物、跟谁一起吃饭,提供了认识不同人群阶层、社会关系,以及文化背景的诸多信息。东亚地区已有数千年的稻米种植历史,稻米也成了人们必不可少的主食,稻米文化可以说渗入了东亚文化的方方面面。

中国可能是世界上种植稻米最早的文明,对于稻米的态度十分亲切,并将稻米与勤劳的精神捆绑在一起,抽象成了文学中的符号,很多古诗都反映了稻米和辛勤劳作的关系,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悯农》。
相对于中国将稻米的文学化倾向,日本将稻米的位置摆得更高,著有《神风特攻队、樱花与民族主义》的人类学家大贯惠美子认为,十七世纪初至十九世纪中期,米和稻田成为了日本文化的象征,之后更上升为日本的国家认同,在日本人看来,自己是米食者,西方人是肉食者。米食代表文明,而肉食则象征野蛮,比如日本人在表达对西方文明的不屑时,常说:自我之于他者,如同米之于肉。除了中国和日本,同处东亚文化圈的韩国,将米延伸出了更多的文化意义。

如果让中国人选择自己最喜爱的食物,大多数人恐怕不会选择米饭。因为在中国人看来,米饭是主食,必须辅以配菜,虽然菜称为“配角”,但往往“喧宾夺主”,重要性远超米饭。这种现象在韩国就不会出现,因为他们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米饭,甚至只吃米饭也行。

虽然由于副食品的增加,东亚各国稻米的消费量快速减少,但唯独韩国却始终保持米的高消费势头。据2013年的统计数据,韩国每人每年平均消费67.2千克大米,人均消耗量居亚洲之首,是当之无愧的“米食大国”。即便西式早餐如面包牛奶早已风靡全球,但大多数韩国人仍然坚持早点吃米饭。他们认为早餐惟有吃米饭方可“顶饥”,才能以充足的力气开始新一天的生活。

一般来说,任何传统习惯都是老年人坚持,年轻人忽视,但吃米饭的习惯在韩国却是每个人都不能丢掉的“饮食仪式”。以学校餐厅为例,即便当天的主食是面食,也一定会准备一小碗米饭提供给学生,因为在韩国人看来,没吃到米饭,就好像没吃到正餐一样,无法完成整个“饮食仪式”,可能肚子已经饱了,但内心却没有满足。韩国人很重视礼仪,米饭就是饮食礼仪中最重要的程序,一顿饭不吃米饭,就是“无礼”,就是粗鲁。如果有人坚持不吃米饭,即便自己能迈过心中的芥蒂,也不会得到家庭和社会的认可,这就引出了米在韩国文化中的第二个意义。
在韩国,一起“吃饭”是建立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吃同一锅饭”则表达了彼此之间社会关系的亲密。因为在韩国历史中,米是财富的代称,比如很多民间传说都用吃米饭、喝牛肉汤来形容富人的生活,也就是说,跟别人一起吃饭,代表与其分享财富,证明了“共食者”不同寻常的关系。

因为米的珍贵,在韩国文化中稻米还逐渐发展出了一种神圣性,人们从小就被教导要珍惜稻米,浪费米会触怒神明,为家里带来厄运。由于米的神圣性,它也成了韩国文化中祭祖的重要“礼器”。
韩国文化有浓厚的“祖先崇拜”传统,韩国人每年至少要祭祖两到三次。在祭祖仪式中,米饭或其他米制品是不可或缺的,这种用米来沟通、致敬祖先的行为,本身就意味着血脉的继承和文化的传承。所以米在韩国文化中是“稳定性”(stability)的载体,借着用米来祭祖,家庭成员纷纷回乡,亲戚们难得欢聚一堂,传食米饭,家庭凝聚力借此机会得以维持。

其实,以米来比喻社会关系和家庭纽带并不难理解。米在插秧、培育、收割、脱壳的生产过程中,往往需要合作进行,也由此建立起互助的劳动关系,而一旦放入锅中煮熟供全家人食用,又自然而然成了家庭的重要象征,一同吃一锅饭的,就是家人,正因为如此,韩语中的“食口”,就是家人的意思。不难看出,任何拒绝米和米制品的人,都无法融入韩国文化,因为米用来“吃”或“祭祀”的形式,就是建立社会关系的过程。当然,由于韩国人喜爱米,由米衍生出的米制品——米糕,也成了反应人际关系的晴雨表。
除了米饭,韩国文化中另外一项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米食,是各式各样的“米糕”(tteok)。例如最普遍的米糕就是年糕,在过新年时,韩国人要吃年糕汤,祭祖时除了米饭,有时也会用年糕汤代替。在“秋夕”(中秋节)时,家家户户要做松饼(类似年糕的馅食),一则用来祭祖,二则用来跟团聚的家族成员分享。

韩国人时不时也会与邻居、陌生人分享米糕。例如搬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带着米糕去拜访左右邻舍,打招呼求关照,这种赠送米糕的行为,类似日本人给邻居的“伴手礼”。在当代韩国,庆祝西式节日如复活节、圣诞节时,人们除了赠送复活蛋、圣诞糖果之外,还会准备米糕作为礼物与点心,以彰显西方文化与本地文化的结合。

在韩国大街上,随处可见一种叫辣炒年糕的小吃,这是韩国人老少都爱的点心,对他们来说,只要有年糕这样的米糕吃,生活就足够体面。事实上,米糕早已超脱了食物的范畴,成了建立人际关系重要工具之一。对于含蓄、内敛的韩国人来说,主动赠送米糕,或者分享米糕,就是递出友谊的橄榄枝,大家只要一起品尝过“友谊”的米糕,就算建立了社交关系。相反,如果一个人不吃米糕,或者没人向他赠送米糕,则证明他“不受欢迎”或者被孤立了。

除此之外,东亚文化普遍存在一种“故乡情结”,人们总是怀念家乡的美好。游子漂泊在外,聊以慰藉乡愁的东西,恐怕就是家乡的食物。对于大多数旅居国外的韩国人来说,怀念国家最好的方式就是吃米饭,大口大口地吞咽米粒,就是对祖国的致敬和热爱。总而言之,韩国作为传统的稻植文明,发展出了一种“无米不欢”的文化,使米的影响力辐射到了生活的各个角落,这是独一无二的文明形态,也是值得研究的文化样本。
参考资料:
《当代韩国史(1945-2000)》曹中屏
《韩国的故事》水野俊平
《韩国文化史》杨昭全
《水稻:起源、风俗和历史》沙玛(S.D.Sharma)
《神风特攻队、樱花与民族主义》大贯惠美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