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意大利都靈,一名男子騎車經過空曠的廣場。意大利新冠疫情應急委員會專員博雷利5日宣佈,該國實施近一個月的全國管控措施正在起效,但絕不能放鬆警惕。當天,意大利新增死亡病例525例,爲3月20日以來的最低值。圖片來源 新華社

爲應對快速蔓延的新冠疫情,多國採取宵禁、封城等防控措施。這組對比圖片顯示,平時熙熙攘攘的美國紐約中央車站如今門可羅雀。圖片來源 新華社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袁 野

中國抗擊新冠疫情的成績令世界矚目。美國國家公共電臺(NPR)4月3日報道稱,中國進入了應對新冠疫情的下一階段:乘勝追擊。

文章稱,目前中國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已“非常之少”,新增病例幾乎都是境外輸入病例。中國已將新冠病毒的傳播率降至接近零。國際學術界普遍認爲,中國已將病毒傳播抑制在非常低的水平,可能還有一些未被發現的病例存在,對輸入性病例也不能掉以輕心。

NPR指出,正因如此,中國人的生活還沒有完全恢復常態,疫情帶來的許多限制仍然存在。隔離病房繼續運作,檢測實驗室仍在運行,監測系統對新病例保持高度警惕。

“中國仍有可能出現疫情的第二波高峯。”倫敦帝國理工學院MRC全球傳染病分析中心的研究助理凱莉·安斯利告訴NPR,“但我們還沒看到這種情況發生。”

安斯利和同事一直在研究中國如何通過限制措施應對疫情。他們分析人類活動的GPS數據,關注特定地區的限制措施是放鬆還是收緊。

“在疫情較爲緩和的地區,可以更早地取消行動限制。”安斯利說,“但這不意味着完全放開。中國首先要開放大型工廠,讓人們回到那裏工作。”

NPR報道稱,在一些地區,限制人員流動的措施仍然存在。

“中國正在謹慎地放寬限制措施,而非貿然地徹底取消。”安斯利說,“中國不會隨意取消這些措施。”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學校仍然處於關閉狀態。

文章稱,在一段時間內,中國部分省份報告的病例數一度降至零或接近零,最近的反彈主要是海外入境的病例導致的。

香港大學流行病學家本·考林對香港《南華早報》指出,這些輸入性病例更容易控制,不會造成大範圍傳播。

“由於對這些旅客進行了細緻的監測,普通社區遭到感染的幾率被降低了。”考林說。《南華早報》稱,任何抵達中國的人都要接受爲期14天的隔離,他們的健康狀況被密切關注。“如果他們確實受到了感染,就會被隔離,其接觸者會被追蹤並接受隔離。這樣能夠減緩病毒進入普通社區的速度。”

考林表示,中國公共衛生官員積極使用兩套工具控制疫情:一是保持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二是進行病例管理。保持距離使病毒難以找到新宿主,病例管理則追蹤每個病例和潛在病例,然後將其與健康人羣隔離。

“得益於大量檢測的能力,他們迅速降低了感染人數。”考林告訴《南華早報》,“我認爲,病例在中國減少的速度,比在美國紐約、意大利北部、西班牙或法國都更快,這是因爲在中國,限制措施更加徹底。”

“除了‘封城’,還大量使用了檢測、限制和隔離措施。”他說,“實行這些措施是因爲,中國努力想把感染數字降下來。”

NPR報道稱,中國目前正處於疫情的“抑制”階段。爲確保疫情不會捲土重來,中國正在進行試驗,觀察在保持檢測和隔離措施正常運轉的同時,能在多大程度上放鬆社會限制措施。

“我們將在一兩個月內看到,在中國恢復到相對正常的社會狀態的同時,有沒有可能僅僅依靠檢測、跟蹤和隔離,將病毒傳播抑制在極低的水平。”安斯利說。

歐美面臨同樣的挑戰。安斯利指出,美國的問題是,應對疫情的主攻手是各州政府,各州疫情達到高峯的時間不盡相同。

“紐約或許會解除封鎖,因爲數據已降到較低的水平,但在其他一些城市有更多的感染病例。”安斯利說,“最壞的情況是美國各地出現反彈——封鎖一放鬆,病毒就捲土重來,你不得不再次封鎖。沒有人希望這種事發生。找出抑制病毒在美國傳播的最佳方法,是個緊迫的問題。”

NPR認爲,觀察中國當前如何應對疫情,能爲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指導。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