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國際化的接軌,英語成了中國人必學的一課,但是現在有不少的網友吐槽英語四六級太難考了,如今中國漢語也走向了世界,2018年11月26日,俄羅斯聯邦教育科學監督副局長安佐爾·穆扎耶夫在“圓桌會議”上正式宣佈將漢語納入“高考”。


中國的漢語跟漢字還是有一點點區別的,漢字在7000~8000年前就已經出現了類似的刻畫符號,根據《禮記·中庸》載有:“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可見周朝當時就已經進行了文字統一。

周朝的漢語是用“雅音”作爲共同語言,《詩》、《書》、執禮,皆爲雅音,到秦朝一統天下才規範了文字,小篆成爲了官方文字,但諸侯分天下時,早已經產生了自己的語體,因此在漢語當中就誕生了方言。


在中國有一句話正好可以用來體現地域方言:“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而漢語大致分爲上古漢語、中古漢語、現代漢語,上古漢語也就是周初時期分封八百諸侯的:“五方之民,語言不通”。

中古漢語是從南北朝至宋朝前期,方言體系也是從在這個時候徹底固定,我們用的現代漢語就是從白話文演變而來,1958年,中國爲了能夠更好的掃盲,不僅僅簡化的漢字,更是發佈了《漢語拼音方案》。


漢語拼音可以分析爲聲母、韻母、聲調三個部分,三者進行拼讀之後,可以很好的拼寫每個人名、地名,漢字在幾千年的發展當中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從而沒有走上拉丁化,正是這份獨特的魅力,也是吸引了許多外國人。

但是外國人都紛紛吐槽,漢語實在是太難學了,那麼漢語到底有多難學呢?David Moser(莫大偉)是密西根大學中國研究學的碩士和博士,他在北京已經生活了25年,並擔任了北京大學燕京學堂的副院長。


他正是因爲癡迷中國漢語纔來到中國,他也編寫了不少關於漢語的研究的書籍,其中就《十億人的聲音:一場定義現代漢語的鬥爭》又或是《中文爲什麼這麼難學》中也是提出了他自己的觀點。

第一是中文的書寫系統比字母要複雜很多,英語只是固定的26個字母,但是漢字上、下、左、右字體結構十分繁瑣。


第二是中文還有一些形聲字,例如鳩,它是“九”和“鳥”組成,分開是一個是數字,一個是動物,但結合在一起就有了不同的意思。

又或是會意字,古人說“止戈爲武”“人言爲信”,“武”和“信”又是“止戈”“人言”的結合,這種成語的解釋,在某種程度上是錯誤的,這個問題可能連中國人都很難意識到。

David Moser的這篇文章也是引起了網友很大的熱議,其實他認爲漢語難學也很正常,畢竟文化差異還是很大的,更何況漢字發展演變了幾千年之久,自然而然也是有着中國的獨特魅力。


像是俄羅斯的漢語高考,是一些相對簡單的問題,但是仔細看,會發現,我們就跟外國人考中國式英語一樣,一臉懵逼。不過從俄羅斯的高考來看,中國漢語成爲“國際語”也是遲早的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