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閱讀史源史詩第1035期。解放戰爭3年多時間,國共雙方爆發了大小上百場戰役(雙方至少都投入1萬人以上的師級作戰單位),國民黨軍的實際表現並非紙糊的一樣不堪一擊,尤其是進入49年之前。那麼整場戰爭打得最慘烈,我軍傷亡數字最高的戰役是哪一場呢?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


若從單次戰役來看,我軍損失最大的一場是1948年11月的碾莊攻防戰。碾莊位於徐州東部,48年11月國民黨軍黃百韜第7兵團的4個軍遭到華野15萬大軍的追堵,被困於此地,從而在之後的半個月演變成一場平原圍殲戰。由於4個月之前華野曾發起豫東戰役,殲滅了開封整66師及區壽年兵團一部共9萬多國民黨軍,卻在最後階段被黃百韜率部糾纏於帝丘店地區,部隊久攻不下損失很大,只能撤離戰場。所以華野野司對於此番實力加強後的黃百韜第7兵團更加重視。


但事實證明,11月圍困碾莊時期,黃兵團的戰鬥力和頑強還是超出了華野的預期。首先黃兵團在帝丘店之戰只有約3個軍的兵力,而且爲臨時組建,沒有正式的兵團番號,僅包含25軍、交警2總隊及第三快速縱隊,兵力不過6萬多人。而到了碾莊戰役時則成了加強版,黃百韜已經成爲國軍最大兵團之一的第7兵團中將司令官,下轄第25軍、44軍、63軍、64軍和100軍五支軍級部隊,總兵力11.5萬人。不過進碾莊之前,陳章任軍長的國民黨63軍先行遭到華野殲滅,碾莊戰役黃百韜直接指揮的兵力約爲4個軍8-9萬人。


碾莊一戰損失大,一方面是黃百韜下轄各軍有較強的實力,可堪一戰(黃的王牌25軍是僅次於五大主力的一流部隊,實力可以排進國民黨軍前10位);另一方面兵團當中能征慣戰之將較多,如司令官黃百韜本人、64軍長劉鎮湘都是國民黨軍中的死硬派,連63軍的陳章也是拒不投降戰死窯灣的;第三則是黃百韜利用了13兵團李彌先期駐紮碾莊時修築的工事,配合水網地形進一步改良加固,給華野的進攻帶來了額外的難度。除去7兵團自身難纏的因素,華野還要分兵防禦從徐州趕來的第2和第13兵團近20萬增援部隊,碾莊一戰由此持續半月,我軍損失高達驚人的6.5萬人,傷亡數字基本和國民黨軍對等。這一戰是解放戰爭中我軍單次戰役傷亡數字的最高紀錄,好在將苦主黃百韜部全部殲滅。


其實不僅是圍殲黃百韜的碾莊之戰艱難,往大一點來看,整個解放戰爭中我軍死傷最大的“會戰級”大戰役,也恰恰是包含了碾莊之戰的淮海戰役,華野和中野總體損失達到了13萬6千人,遠遠多於平津戰役(3.9萬人)、遼瀋戰役(6.9萬人)及渡江戰役(4.9萬人)等大戰的傷亡。面對國民黨華東主力部隊,淮海戰役除碾莊之戰外的其他兩個階段,雙堆集圍殲戰和永城圍殲戰,我方合計損失也超過了6萬人,着實慘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