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該公司旗下有兩隻貨幣型基金,分別是浙商日添利和浙商日添金,兩隻基金分別成立於2015年12月和2016年12月,管理規模在2017年一季度巔峯時合計爲458.64億元。截至報告期末,南華基金管理規模爲85.48億元,同比增長14.75%。

來源:資本邦

原標題:那些掙扎在盈虧線上的基金公司:南華基金、中海基金、浙商基金 

3月20日,資本邦獲悉,目前已有7家公募基金公司披露了2019年年報,分別是華夏基金、建信基金、睿遠基金、金鷹基金、南華基金、中海基金、浙商基金。

其中華夏基金和建信基金淨利領先,南華基金、中海基金和浙商基金分別以虧損0.22億、0.28億、0.22億位列後三位。

華夏基金:佈局ETF,佔據科技類ETF規模半壁江山

2019年,華夏基金實現營收39.77億元,同比上升6.54%;實現淨利潤12.01億元,同比增幅爲5.35%。此外,截止2019年末,華夏基金總資產達116.45億元,淨資產爲89.44億元。2019年華夏基金在ETF市場上表現可謂搶眼。

資本邦瞭解到,華夏基金2019年開始佈局科技ETF產品,如今已經積累了一定規模優勢,華夏基金旗下的5G、半導體、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ETF產品總規模已經有559.42億元,佔市場所有科技ETF產品總規模的一半。

睿遠基金:明星經理讓網紅公司扭虧爲盈

睿遠基金2019年實現營業總收入4.03億元,與2018年的0.12億元相比,營業收入增長了30多倍;2019年淨利潤實現扭虧爲盈,達到5914.51萬元。睿遠基金在陳光明、傅鵬博、趙楓等明星基金經理的打理下,品牌效應非常明顯。

睿遠基金2018年10月才正式成立,2019年爲該公司第一個完整財年,業內人士認爲,睿遠基金在成立後首個完整財年就大賺近6000萬元,體現出強勁的盈利能力。2月18日,睿遠均衡價值開始募集,這是陳光明掌舵的睿遠基金成立後推出的第二隻公募產品。對於睿遠均衡價值一日售罄行業內及整個市場並不意外,但是一舉突破1200億元,仍然創造了業內申購神話。

然而,還有很多基金公司掙扎在盈虧線上,我們來看看它們爲何難以盈利。

南華基金:成立四年來高管頻繁變動,業績行業倒數

南華基金2019年度實現營業收入2932.78萬元,淨利潤虧損437.83萬元。截至報告期末,南華基金管理規模爲85.48億元,同比增長14.75%。其中公募基金管理規模爲47.64億元,專戶管理規模爲37.84億元,分別增長15.41%和13.94%。

南華基金成立於2016年,由南華期貨控股,是國內首家期貨全資控股的基金公司。

新基金公司想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分一杯羹,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資本邦瞭解到,南華基金成立以來高管頻繁變動。2018年起,南華基金就頻現高管變動。督察長程海霞2018年9月底剛上任,在任時間總共約14個月;2018年6月聘用的副總經理陳琨,2019年8月就已辭職。現任總經理朱堅於2018年12月聘任,從履歷來看,朱堅於2004年進入南華期貨,2008年7月至2018年7月任該公司總經理助理。在進入南華基金前,他已有20餘年的期貨從業經驗,算是期貨界的一名“老將”。

此前有專業人士分析,南華基金高層頻繁變動,股東或許希望通過更換高層管理人員,來改善公司經營狀態。然而,頻繁更換高管存在弊端,公司的戰略目標會不斷調整,人才也會出現更迭,造成公司不穩定,很難獲得持續效果。

產品方面,南華基金官網顯示,截至2019年末,南華基金旗下基金共17只,總規模48.16億元,其中債基10只,規模合計46.93億元,佔比97.44%。佔營收90以上的債基卻沒能給南華基金帶來收益。數據顯示,南華基金債基近6個月、近1年平均收益率分別僅爲1.77%、2.17%,均低於行業均值。2019年平均收益率2.09%,行業排名倒數第三。

高管頻繁變動、債基業績行業倒數、權益類基金微乎甚微,是否反應出南華基金整體投研能力不足?

浙商基金:基金規模迅速增長又滑落

浙商基金於2010年10月正式成立,是一家獲中國證監會批准設立的基金管理公司,公司註冊地爲浙江省杭州市。浙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股東爲浙商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通聯資本管理有限公司、養生堂有限公司、浙江浙大網新集團有限公司。

2015年3月,公募基金行業“泰山北斗”、原博時基金總經理肖風加入浙商基金,同年8月,原博時基金副總經理、機構業務董事總經理李志惠加入浙商基金任職總經理。有了肖風這個大“IP”和深耕機構業務多年的李志惠加盟,浙商基金管理規模迎來大發展。

2015年末浙商基金管理規模僅22.19億元,至2016年末管理規模已增至106.56億元,一年之內管理規模增長近5倍;至2017年6月末管理規模再次迅猛增至577.52億元,半年時間規模再度增長5倍。短短一年半時間,浙商基金管理規模激增26倍之多,肖風和李志惠加盟所帶來的“流量”可見一斑。

管理規模大幅增長背後是貨幣型基金的貢獻。該公司旗下有兩隻貨幣型基金,分別是浙商日添利和浙商日添金,兩隻基金分別成立於2015年12月和2016年12月,管理規模在2017年一季度巔峯時合計爲458.64億元。但截至2019年末,這兩隻基金的規模爲101.96億元。

然而,好久不長。2017年10月28日,總經理李志惠離職,副總經理聶挺進接任總經理一職。兩天後,浙商基金髮出公告,管理着旗下11只基金的基金經理呂文曄離職。將帥相繼出走,也成了一個分水嶺,浙商基金規模持續縮水。自2017年第二季度開始,浙商基金管理規模曾連續五個季度縮水,至今年二季度末,浙商基金管理規模231.41億元,較2017年一季度末最高時縮水超六成。

隨之而來的是利潤縮水。浙商基金2018年全年淨利潤虧損0.21億元,2019全年虧損0.22億元。

與此同時,權益類基金規模難有突破。數據顯示,浙商基金權益類基金規模2015年末爲34.89億元,2017年末已降至21.2億元,到了2019年末也僅僅達到43.36億元。

浙商基金是衆多中小基金公司和新基金公司的一個“縮影”。有分析認爲,貨幣基金是對接機構委外資金的基金品種,而浙商基金此前規模迅速增長因定期開放式債券基金和貨幣基金。但隨着機構資金偏好轉變和貨幣基金收益率持續下滑,機構資金輾轉騰挪造成了衆多中小基金公司規模大起大落。

中海基金:產品曾陷入鉅額虧損,業績何時能提升?

中海惠祥分級債券和中海惠利分級債券兩隻分級保本基金,分別成立於2014年8月29日、2013年11月21日,江小震則分別從2014年8月29日、2016年4月16日起開始管理中海惠祥、中海惠利,直至2019年4月23日被楊皓鵬免職後離任。但自2016年四季度起,受債市調整影響,兩隻基金淨值出現大幅回撤,特別是B份額(劣後級份額)由於自帶槓桿屬性更是出現暴跌。其中,中海惠祥分級B在2016年四季度下跌10.84%,中海惠利分級B在2016年四季度下跌12.02%。

有業內人士表示,這2只基金在此次風波中大致虧損了4個億,當時的基金經理江小震曾寫舉報信十問總經理,在業內引起不小轟動。鉅額虧損最終由中海基金填補,導致原中海基金總經理和督察長先後離任。

此外,資本邦瞭解到,中海基金可轉債債券A是累計虧損最多的債基,從2013年3月份成立至今虧損超過20%。

雖然可轉債波動是比國債、政策性金融債更大些,但從年度來看,即使在股市大漲的時期,該基金的業績增長也讓人失望。比如2017股市大漲,不少可轉債基金收益紛紛超過純債基金;但中海可轉債債券A/C的業績卻是-5.31%、-5.64%;同期此類基金的平均收益卻是2.54%;2015年股市同樣大漲,這一年兩隻基金的業績又是-12.32%、-11.41%,低於同類基金均值的11.16%水平。

鉅額虧損、元氣大傷、員工舉報——中海基金要想改變目前頹勢,仍然任重道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