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一位成年的女儿,被亲妈用铁棍殴打,导致多处受伤,身上留下大面积的淤青。

女儿30岁,至今未婚。之前在外地工作,一年前回到家中店里帮忙。妈妈不满女儿大龄还未嫁人,也没混出个名堂,经常数落她,母女俩为此常常发生争吵。

事发当天,妈妈让女儿做点事,女儿不愿意,妈妈说:“你再说一次,看我敢不敢削你。”女儿说:“你削我试试。”妈妈抄起菜架上的铁棍,就朝女儿身上打去。女儿表示自己已被妈妈打过好几次,这次她再也不想原谅了,还向妈妈索赔8万元的损失费。

大龄未婚,工作不顺的大有人在,但这位妈妈却不能接纳女儿的平庸。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可以理解。但孩子并不一定就是父母心中“龙、凤”的苗子。父母希望孩子成为医生,但他偏偏喜欢文学。父母希望孩子走音乐道路,但他就爱数学。有的孩子很早就有所成就,有的则是大器晚成者。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质。每种个性特质,也都有成就一番事业的可能。想要孩子能有所成就,父母要先接纳孩子的特性。

在《接纳,给孩子一个好性格》的书中有一句话:“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就是接纳。”无条件的爱,是父母以孩子的需求、感受、长远益处为出发点去爱孩子,而不是以父母自己的需求感受为准。

父母总以自己的期待来要求孩子,忽略他内心的需求和感受。不能忍受孩子达不到自己的标准,带给他的就是压力和伤害。

02

在一期《超级育儿师》中,记录了这样一个孩子。

4岁的小男孩脾气火爆,有暴力倾向。一言不合对着父母手脚并用,又踢又打,他打过奶奶,也打过幼儿园的小朋友。有一次,孩子拿着水果刀冲向妈妈,丝毫不顾刀子的杀伤力。

男孩妈妈担心的是,他暴力的行为,会导致今后走上犯罪的道路。她们需要育儿师来帮助孩子改掉坏脾气。

通过观察,育儿师兰海发现,表面上孩子喜欢施暴,但根本的原因是妈妈的不接纳。

妈妈给孩子制定的学习计划,孩子必须照着去完成。

在读弟子规时,孩子坐不住,一会儿跑到桌子对面,一会钻到骑子底下。这招来妈妈的训斥,还用打来要胁,要求他必须坐好用手指着书上的字读。

在学唱儿歌时,孩子拒绝唱妈妈指定的新歌,想唱另外一首。妈妈坚决不同意,孩子开始大叫,妈妈拿着扫把就要打。结果孩子并不害怕,抽出牙签对付妈妈。妈妈还一面对孩子说,你不努力就不会强大。最终,孩子屈服了。

兰海发现,妈妈的教育方式,是一个4岁的孩子难以接受的。这阶段的孩子是通过玩耍来学习。但妈妈要求孩子一个指令一个动作,丝毫不可以出错。

妈妈是以压制的方式对待孩子,因此男孩很胆小、缺乏信心、不敢尝试新的事物。兰海带着男孩去玩滑轮,但他到了教室门口扭头就走,不愿意进去。

兰海问他是不是害怕妈妈批评他滑得不好,男孩点头说是。兰海向他保证,无论这次滑得好不好,妈妈都不会批评,孩子才进了教室。

最后,兰海找到了孩子打人的原因:一方面是模仿妈妈打人。另一方面,妈妈不接纳孩子爱玩的天性,反而压迫,孩子想反抗但又不知道怎样表达,打人也成了他负面情绪的出口。

孩子有孩子的意愿,也有自己成长的步调。很多父母不理解,也不能接纳,非让孩子按自己的要求来,孩子一出错,家长就批评指责,甚至打骂。

父母错位的期待,只会让自己常常对孩子不满,孩子的内心也充斥着挫败感。渐渐地,在孩子心中就形成了“自己不行”的负面经验,孩子失去信心,不敢尝试新事物。

03

认同孩子的天性,接纳孩子的个性、情绪感受,他才能更好的成长。

一,接纳孩子的个性

在网上看到一位老师的分享。

在老师最初带班时,班上一位男生是公认的差生,每次上课总会过了几分钟后,才拖着书包走进教室。上课一大半的时间都在睡觉。这位刚刚入行的新手老师,为了让学校肯定自己的教学能力,就学着去接纳孩子,提醒自己只看孩子的聪明和灵性,忽略他的叛逆。

半年后,孩子转学了。不久又听说他考上了一个重点中学。老师就简单的发去了祝福,半个月后,孩子回了一封长长的信,在信中感激老师当初的信任和接纳,才让他对未来有了很大的信心。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每种个性也都有缺点。接纳能让一个看来性格古怪,不被别人看好的孩子,变得越来越优秀。

父母能接纳孩子个性中的缺点,就能让他有积极的心态,更加自信。

邵一杰说:“性格积极的孩子,他的人生有更多的可能性。孩子不会为自己设置壁垒和限制,他能应对经济状况的不佳、比赛的失败、情感的失落、重大的挫折等。”

二、接纳孩子成长阶段中的特点

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都有他的特点。比如,孩子2岁左右,正处在秩序敏感期,他喜欢有秩序又完整的东西,他把积木排得整整齐齐,谁不小心碰乱了,他就大哭大闹。

孩子喜欢完整的馒头,就算吃不完,也不愿意掰开分给别人。

这些特点在父母看来既淘气又不懂事,但却是孩子成长中正常的表现。

父母要想接纳孩子的这些特点,首先不要照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孩子。多考虑孩子的感受,放手让他去发现这个新奇的世界。

父母不要随意破坏孩子的杰作,也不要轻意打断他们的玩耍。

三、接纳孩子的情绪

在电视或电影中,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遭受极大挫折的女人,大哭挥着拳头打在丈夫身上,丈夫不避让反而抱住女人,对她说,如果打我会让你好受些,就尽情的打吧。

丈夫了解女人的痛苦感受,知道她内心积压的情绪需要发泄出来,因此甘当出气筒。

每个尖锐的情绪背后,都有一个柔软的需求。

当孩子遇到挫折,或被忽略时,他需要安慰和关注。但孩子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感受,往往以带着情绪的行为来表达。

他可能会不停的咬手指甲、打小朋友、扔书包,不管父母多忙,总緾磨着求抱抱等等。父母或许一时不能理解孩子的淘气行为,但只有先接纳孩子的情绪,才能找到情绪背后的原因。

当孩子有情绪问题,父母要先与他共情;可以这样说:“妈妈知道你很难过...”。

孩子有情绪大哭大闹,父母不要强行制止,友善的让他哭一会儿,让孩子把情绪渲泄出来。

孩子有情绪,父母就不要再加上自己的情绪,温和冷静的对待孩子。

肯定孩子当下的感受,一切的道理和建议在孩子情绪平复之后再给出。

被接纳的孩子是幸运的,他个性中没有被压制后的尖锐,也没有受控制所带来的怯懦,他是勇敢的,他勇于挑战,有积极的个性,能成就人生更多的可能。

来源:袋鼠想学

在《接纳,给孩子一个好性格》的书中有一句话:“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就是接纳。”无条件的爱,是父母以孩子的需求、感受、长远益处为出发点去爱孩子,而不是以父母自己的需求感受为准。

父母总以自己的期待来要求孩子,忽略他内心的需求和感受。不能忍受孩子达不到自己的标准,带给他的就是压力和伤害。

02

在一期《超级育儿师》中,记录了这样一个孩子。

4岁的小男孩脾气火爆,有暴力倾向。一言不合对着父母手脚并用,又踢又打,他打过奶奶,也打过幼儿园的小朋友。有一次,孩子拿着水果刀冲向妈妈,丝毫不顾刀子的杀伤力。

男孩妈妈担心的是,他暴力的行为,会导致今后走上犯罪的道路。她们需要育儿师来帮助孩子改掉坏脾气。

通过观察,育儿师兰海发现,表面上孩子喜欢施暴,但根本的原因是妈妈的不接纳。

妈妈给孩子制定的学习计划,孩子必须照着去完成。

在读弟子规时,孩子坐不住,一会儿跑到桌子对面,一会钻到骑子底下。这招来妈妈的训斥,还用打来要胁,要求他必须坐好用手指着书上的字读。

在学唱儿歌时,孩子拒绝唱妈妈指定的新歌,想唱另外一首。妈妈坚决不同意,孩子开始大叫,妈妈拿着扫把就要打。结果孩子并不害怕,抽出牙签对付妈妈。妈妈还一面对孩子说,你不努力就不会强大。最终,孩子屈服了。

兰海发现,妈妈的教育方式,是一个4岁的孩子难以接受的。这阶段的孩子是通过玩耍来学习。但妈妈要求孩子一个指令一个动作,丝毫不可以出错。

妈妈是以压制的方式对待孩子,因此男孩很胆小、缺乏信心、不敢尝试新的事物。兰海带着男孩去玩滑轮,但他到了教室门口扭头就走,不愿意进去。

兰海问他是不是害怕妈妈批评他滑得不好,男孩点头说是。兰海向他保证,无论这次滑得好不好,妈妈都不会批评,孩子才进了教室。

最后,兰海找到了孩子打人的原因:一方面是模仿妈妈打人。另一方面,妈妈不接纳孩子爱玩的天性,反而压迫,孩子想反抗但又不知道怎样表达,打人也成了他负面情绪的出口。

孩子有孩子的意愿,也有自己成长的步调。很多父母不理解,也不能接纳,非让孩子按自己的要求来,孩子一出错,家长就批评指责,甚至打骂。

父母错位的期待,只会让自己常常对孩子不满,孩子的内心也充斥着挫败感。渐渐地,在孩子心中就形成了“自己不行”的负面经验,孩子失去信心,不敢尝试新事物。

03

认同孩子的天性,接纳孩子的个性、情绪感受,他才能更好的成长。

一,接纳孩子的个性

在网上看到一位老师的分享。

在老师最初带班时,班上一位男生是公认的差生,每次上课总会过了几分钟后,才拖着书包走进教室。上课一大半的时间都在睡觉。这位刚刚入行的新手老师,为了让学校肯定自己的教学能力,就学着去接纳孩子,提醒自己只看孩子的聪明和灵性,忽略他的叛逆。

半年后,孩子转学了。不久又听说他考上了一个重点中学。老师就简单的发去了祝福,半个月后,孩子回了一封长长的信,在信中感激老师当初的信任和接纳,才让他对未来有了很大的信心。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每种个性也都有缺点。接纳能让一个看来性格古怪,不被别人看好的孩子,变得越来越优秀。

父母能接纳孩子个性中的缺点,就能让他有积极的心态,更加自信。

邵一杰说:“性格积极的孩子,他的人生有更多的可能性。孩子不会为自己设置壁垒和限制,他能应对经济状况的不佳、比赛的失败、情感的失落、重大的挫折等。”

二、接纳孩子成长阶段中的特点

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都有他的特点。比如,孩子2岁左右,正处在秩序敏感期,他喜欢有秩序又完整的东西,他把积木排得整整齐齐,谁不小心碰乱了,他就大哭大闹。

孩子喜欢完整的馒头,就算吃不完,也不愿意掰开分给别人。

这些特点在父母看来既淘气又不懂事,但却是孩子成长中正常的表现。

父母要想接纳孩子的这些特点,首先不要照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孩子。多考虑孩子的感受,放手让他去发现这个新奇的世界。

父母不要随意破坏孩子的杰作,也不要轻意打断他们的玩耍。

三、接纳孩子的情绪

在电视或电影中,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遭受极大挫折的女人,大哭挥着拳头打在丈夫身上,丈夫不避让反而抱住女人,对她说,如果打我会让你好受些,就尽情的打吧。

丈夫了解女人的痛苦感受,知道她内心积压的情绪需要发泄出来,因此甘当出气筒。

每个尖锐的情绪背后,都有一个柔软的需求。

当孩子遇到挫折,或被忽略时,他需要安慰和关注。但孩子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感受,往往以带着情绪的行为来表达。

他可能会不停的咬手指甲、打小朋友、扔书包,不管父母多忙,总緾磨着求抱抱等等。父母或许一时不能理解孩子的淘气行为,但只有先接纳孩子的情绪,才能找到情绪背后的原因。

当孩子有情绪问题,父母要先与他共情;可以这样说:“妈妈知道你很难过...”。

孩子有情绪大哭大闹,父母不要强行制止,友善的让他哭一会儿,让孩子把情绪渲泄出来。

孩子有情绪,父母就不要再加上自己的情绪,温和冷静的对待孩子。

肯定孩子当下的感受,一切的道理和建议在孩子情绪平复之后再给出。

被接纳的孩子是幸运的,他个性中没有被压制后的尖锐,也没有受控制所带来的怯懦,他是勇敢的,他勇于挑战,有积极的个性,能成就人生更多的可能。

来源:袋鼠想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