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條的蘇州小巷,組成了古城這張網。這張網中組成的,不僅僅是建築道路本身,更是蘇州人豐富多彩的生活。如果沒有巷子,蘇州人的生活是不完整的。

歷史變遷,當我們腳踏在安靜的巷子中。撫今追昔,這9條快被人遺忘的老街,每一條都有自己濃重的色彩往事。東山西街曾是東山政治經濟中心

東山西街又名西新街,從宋代開始就是東山繁華的政治經濟中心。這裏人文薈萃,古蹟衆多,歷史底蘊深厚,至今還保留着大量很高價值的明清建築。這裏古宅、古街、古井、古橋星羅棋佈,有國家級文保單位1處,江蘇省級文保單位四處,蘇州市級文保單位3處,控保建築十幾處,是東山典型的集官宦、商賈、文人、平民於一體的歷史文化街區。

西街歷史上還曾設有太湖廳署,位於王衙家門前,始建於明朝初年;還有位於響水澗右側小巷子裏的亞明紀念館,也稱紹德堂,1982年被列爲江蘇省文化保護單位。

吳中蠡墅老街依舊細水長流 質樸生活

蠡墅老街位於吳中蠡墅鎮,據說,春秋時范蠡曾在此隱居,建有別墅而得名。但即便是真,也是春秋時的事了,如今要問范蠡的別墅在哪,恐怕沒有人知曉。

隨着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如今的蠡墅,卻別有一番風味。河灣巷口的景觀堪比平江、山塘歷史街區,蠡墅港兩岸的竹林菜園和農家院落,鄉土風韻神似周莊、同裏和東西山古村落。沿着老街自東往西走,可以看見四座古橋,依次是蠡墅橋、太平橋、永興橋、須茂橋,這些是蠡墅的標誌。

蠡墅老街上,當地的老居民和外來務工人口居多。當地的老人們,爐子生火、河邊洗衣、鄰里話家常……細水長流的日子裏,他們依舊簡樸而純真的生活着。

常熟古里老街這裏充滿了藝術範兒

古裏位於常熟東郊,漫步在曲徑通幽的古村裏巷,除了靈秀清麗的湖光山色,還有漂漂瀟瀟的杏花春雨。

這裏有被譽爲清末四大藏書樓之翹楚的“鐵琴銅劍樓”,負載着瞿氏藏書五代守護、穿越兩百多年的書卷飄逸;也有起自鄉野的白茆山歌,12次飄進北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千年傳唱。

這裏既有紅豆山莊的枯木逢春,見證過明清社會鼎革之際一段白髮紅顏的悲情姻緣,也有徽州會館的舊影遺址,訴說着背井離鄉的遊子愁懷。

吳中南街真實的吳地風情

南街位於吳中區,北起下塘街和姜窯路會接口,正對西安橋南堍,南頭止於南亭路,直達胥江主航道。

南街逼仄,當你匆匆隨着人流趕場子一般湧向各處景點,目光很容易將她忽略。我不敢說你會愛上南街,但我很自信,這纔是真實的吳地風情。

南街兩側房屋的古樸似極你記憶中的老祖母,步履蹣跚,似乎輕輕一陣風就會將她吹倒,然而再重的生活重擔也不曾壓垮她的肩膀。人家盡枕河,每戶都有一處河埠頭,舊時是系船的碼頭,現在用來日常漿洗衣物。倘徉一個下午,多時不見一人,靜謐的能夠聽見自己的呼吸聲,偶有人走過,反倒有種親切。

古城區肖家巷距離很短 故事卻很多

連接平江路與臨頓路的肖家巷,似乎因爲平江路的名聲,掩蓋了自身在蘇州人心目中的位置。如果你不記得肖家巷,那你一定記得平江路上的雪糕橋,雪糕橋聯通的那個巷子,就是肖家巷。

雖然這條巷子距離很短,但是故事卻有很多。肖家巷曾經叫做周將軍巷,因爲曾經周瑜周大將軍曾在此居住。後來,齊梁時期蕭氏貴族居住此地,於是更名爲蕭家巷。至於怎麼變成了肖家巷,就不得而知了。此外巷子裏還有一位名醫,叫艾步蟾。據說,艾醫生是吳中專治傷寒名師,曾經在這兒懸壺行醫治病。民國時期的京城四大名醫中的汪逢春,曾是他的學生。

走在這裏,古宅、書屋、舊石碑、藝術館,都在訴說着蘇州的故事。古城區滾繡坊名稱跟刺繡毫無關係

滾繡坊,原名“袞繡坊”,是蘇州城區中南部的一條沿河小巷,爲宋代六十五古坊之一。

滾繡坊歷史悠久,宋代天聖五年進士元絳,官做到參知政事,文章和政譽都名重一時,據說辭官歸老後就住在巷內。知州章祐爲他在巷西口立袞繡坊,巷因而得名。袞繡指古代三公(最高級官員)的禮服。後人不知袞繡的原意,於是以訛傳訛變成了滾繡,讓人以爲那是以前刺繡人家的作坊。

巷內向爲顯宦大族所居。6號原爲太平天國樑王府,共六進,雕樑畫棟,有後花園。41號原爲吳氏義莊,創自明代,舊址後曾爲滄浪區少年宮。巷內舊時又有清代尤侗故居“亦園”。26號顧宅、41號吳氏繼志義莊被列爲控制保護古建築。

崑山巴城老街少了煙火氣 多了江南婀娜

建於清代光緒年間的巴城老街,東西長200米,街道狹窄,僅容3人並行,素有“一線天”之稱。

相比其他的老街,巴城老街少了一份煙火氣息,卻多了份江南水鄉的婀娜。巴城老街一直延續着清代和民國時期的建築風格,兩旁的古建築臨水傍橋,灰瓦片片,白牆垛垛,黑白相間,屋脊起翹。老街記錄了一段歷史,這裏的石板橋、白牆黛瓦、石岸斑駁,彷彿空氣中都瀰漫這厚重的文化氣息。

看看斑駁古厚的老建築,轉轉深幽奇妙的石板街,聽三兩句直爽淳樸的叫賣聲,再靜坐一會,頗有“偷得浮生半日閒”之感。

高新區金墅老街撐起一方繁華

繁華之中被人遺忘,以此來形容金墅老街很合適。或許,很多老蘇州也很難再記起這裏。如今安靜無人的金墅老街,以前也是撐起了一方繁華。

金墅老街在通安鎮政府駐地西3公里,西臨太湖,這裏是明清時期的交通要道。它有一個和山塘街相媲美的名字叫“七里金墅”,繁華時被稱爲“金市銀橋”。

傳說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原準備是要來金墅看看的。但當地士紳害怕接待,便謊稱太湖漲水破壞了金墅老鎮。後來,儘管時代不斷變遷,“金市銀橋”這一說法卻一直流傳到現在。

在50多年前,橋上還有一座亭子。那時還稱金墅街爲“金子街”,也是從“金墅街”訛傳而來,這樣的語音錯傳,很可能已有很久的歷史了。金墅村始建於唐代,街上一棟又一棟的老房子是歷史的見證者。這裏還有一對建於1978年的雙井,歲月變遷,它卻一直在爲金墅老街的住戶提供水源。

古城區懸橋巷太多的名人居住於此

懸橋巷東起蘇州平江河,西至臨頓路中段。相傳明魏忠賢在巷內造真館,爲安全計,建造懸橋,所以有了這個名字。走進巷子中,你會發現這裏有太多的名人。

清嘉慶七年(1802)著名藏書家黃丕烈遷居此巷,專門建屋,儲藏宋刻善本書,於是,巷中就有了著名的藏書樓“百宋一廛”。

道光十一年(1831)舉人朱綬世居此巷,後移居幽蘭巷、孔付司巷。

懸橋巷27、29號還是清代出使俄、奧、德、荷四國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狀元洪鈞的宅第及宗祠。

23、25號曾是現代名中醫錢伯煊(1895-1986)懸壺濟世之處。

顧氏祖業顧家花園是清代早期建築,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1893-1980)誕生於此。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1894-1988)從小生活在巷中潘家祠堂之西,與顧頡剛一起在張氏塾中讀書。

蘇州這些不爲人熟知的老街,不僅承載着當年的風風雨雨,也記載了蘇州人前進的腳步。站在現如今的老街中,撫今追昔,古老的歷史與生動的現實在腳下交匯,歷史的篇章在緩緩延續。

*圖文素材來自蘇州風景園林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吳中報道、鄉鎮地方誌二、矢力_2015的博客、知乎應志剛、蘇州市旅遊局、蘇州地方誌、蘇州地名網、途家、蘇州新聞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看見蘇州整理編輯,轉載請聯繫授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