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期間能喫上自己親手種的糧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最近,天津大學新校區西邊地裏種的花生、毛豆和玉米成熟了,100多名身着軍訓服的大學生走進地裏、彎下腰來,在10畝種植地中收穫着自己這數月來辛勤耕耘的成果。

今年4月,天津大學在新校區西邊空地上開荒了10畝土地,作爲第一批種植地,分給6個學院"承包",用來種植花生、毛豆、玉米等糧食作物。這些糧食作物由學生自己播種、打理、收穫、分享。

8月20日,學校正式組織第一次"糧食豐收"活動,上百名不同年級、正在軍訓的學生暫別軍訓場,一起來收取這些作物。

在老師的指導下,大家幹得熱火朝天,認真地收取花生、毛豆、玉米,並將這些糧食裝進編織袋、收納箱,一派繁忙景象。不同學院之間還暗暗"競爭",同學們比拼着"誰幹得又快又好",充滿幹勁。

"花生根部整個拔出來之後,需要抖一抖土。"智能與計算學部種植的作物是花生,同學們主動分工,男生拔花生,女生摘花生。"當我們得知拔花生這件'不可思議'的事情時,也是興奮了很久,因爲對於我們這一代同學來說,很少有到田地裏面幹農活的機會,能感受勞動本身帶給我的快樂,是很好的體驗。"天津大學大二女生單嘉卉說道。

這是天津大學"勞動美,奮鬥情,家國夢"主題教育活動的重要環節,在學校學工部、後勤保障部的精心策劃和組織下,將空地分給6個不同的學院"承包",作爲責任田。各學院分別確立勞動隊長,並聘請專業的勞動導師,指導學生們自主種植、打理、收穫。來自6個不同學院、不同年級的學生輪流參與勞動教育,包括畢業生和新生在內的多批學生得到鍛鍊,形成傳承。

"每次這樣的活動非常好召集人,不同年級的同學都踊躍來參與。"學生處劉玉瑋老師說道,原本她會以爲這些"00後""95後"大學生會比較嬌氣,不太願意做這些事,但實際上同學們的參與熱情非常高。

劉玉瑋表示,考慮到每塊種植地面積有限,每次"勞動教育"都限制名額數量,由同學自願報名,先到先得。"其實地裏是比較髒的,但都沒什麼人在意這些,能看出他們對於接觸土地這件事很興奮、很開心。"本次糧食豐收活動預計持續3天,收穫的糧食將由參與種植、打理的6個學院各自分給師生免費食用。這些糧食將由這些學院自主使用,其中一些學院打算依託學校食堂煮好這些糧食,免費分發給學生,比如智算學部則將糧食裝箱放好,放在學院供師生自行拿取、品嚐。此外,機械工程學院師生還帶着部分勞動果實前往基層社區,看望困難戶。

剛進入大三的餘婭琪校機械工程學院的一名學生,從四月種植到六月除草、澆水,再到八月收穫,她全程參與了這次"種地"活動。餘婭琪表示,這個活動對她而言充滿創新性和挑戰性,看着被摘過的枝幹堆成一人高的樣子,心中滿是成就感。"我認爲這種勞動體驗對於大學生而言很有必要,這種勞動品質應該在我們天大學子中傳承下去。"

"學校將勞動教育作爲'五育並舉'(德智體美勞)的重要一環,而這次種植活動正是我們學校勞動教育的一大載體。"劉玉瑋老師表示,學校有意將"糧食種植"活動長期做下去,在一代一代學生中傳承勞動精神。

相關文章